带你了解神奇的“隧道内镜技术'
消 化 内 科>>>>>>
带你了解神奇的
“隧道内镜技术”
大家都知道“隧道”这个词,海底隧道、长江隧道、穿山隧道……这些隧道建立后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
而在医学上,其实有一种可以用来治疗消化道疾病的神奇技术——“隧道内镜技术”。
“
病 例
近日,消化内科邱昌伟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内镜粘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微创切除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完整切除下的病变大小接近5×5厘米。这是该科目前微创切除病变中面积最大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经过为期1周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出院。“医生好厉害,一根管子插进去就把我的肿瘤切了,硬是想不到现在的技术可以这么先进!”出院前,58岁的唐女士(化名)一直在感慨她心中这个解决她大问题的神奇技术。
“
医生内镜下怎样“挖隧道”?
此前,唐女士因大便习惯改变2月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经肠镜检查显示其大肠有侧向发育型肿瘤。该肿瘤是一种侧向生长的平坦型良性肿瘤,具有恶变趋向。如果采取传统的外科手术方式切除,患者势必面临“创伤大、花费高、并发症多、恢复慢”的问题。
消化内科为其实施了“内镜粘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微创治疗方案,术中通过在病变肛侧切开一部分粘膜打孔,“钻”到病变下面,在粘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粘膜下隧道,完整剥离肿瘤基底部,将肿瘤完整顺利取出体外。整个手术创面干净,过程无明显出血,患者术后感觉良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内镜粘膜下隧道法剥离术
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邱昌伟介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该技术具有时间短、损伤小和费用低的特点,不用开刀就能切除病变部位。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ESD手术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术者需准确判断和标记病变的范围、不遗漏病变;其次,术者在术中操作移动范围精细到毫米。
因此在内镜微创手术中ESD属于难度级别非常高的手术,在今天医学技术很发达的情况下也只有少数医生能完全熟练地掌握这项技术,近十年已成为消化内镜专家追随的热点。而隧道技术在粘膜层病变中的应用即内镜粘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是在内镜粘膜剥离术ESD技术基础上的升级。主要适应于大于食管1/3周且符合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切除适应症的病变。在胃和结直肠中,由于其腔隙不是直筒状,构建完整的粘膜下隧道十分困难,对医生来说难度极大,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因此,ESTD在胃和结直肠中的应用目前开展较少。
/////////////////////////////////////////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应用“内镜粘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为患者切除早期肿瘤病变,既保留了肠道的完整,又实现手术创面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目标,极大降低了患者风险。该技术尚能够延伸治疗更多的粘膜疾病和粘膜下疾病,比如贲门粘膜失弛缓症、胃肠食管粘膜下间质瘤等等。
/////////////////////////////////////////
早发现、早治疗,
可让“胃肠道早癌”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人们缺乏预防意识,多数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无症状胃肠镜体检显得尤为重要。
邱昌伟提醒,随着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消化道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多数消化道肿瘤均有从癌前病变到早期癌再到浸润性癌的较长演变过程,这就为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和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打破内外科界限,在“胃肠道早癌”的诊断和微创手术上紧跟学科发展步伐,每年平均发现消化道早癌40多例,不仅能早期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并能通过消化内镜“一站式”切除,避免二次创伤。该模式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把疾病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小,让消化道肿瘤患者获得更加精准化治疗,让患者整个家庭获得最大受益。
专家介绍
邱昌伟
主任医师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四川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
成都市医学会消化专委会委员
成都市消化内科质控中心委员
四川省肿瘤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