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姜文、王朔都爱的男人
微博 | @视觉志
作者 | 泛舟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人。
梁文道曾说:诸位听过钟阿城吗?如果没有听过,那可是有些遗憾的。
姜文曾叹:阿城是人精,见到他本人就发现,同为人类,自己是多么不合格。
王朔曾赞:若是要求全国每个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
对于普通人,阿城的名号并不响亮,但在聚光灯闪烁的影视圈,总能听到他的传说。
01
多才多艺的美术指导
做美术指导,阿城娴熟而精深。
早在侯孝贤携《刺客聂隐娘》斩获戛纳、金马最佳导演之前,阿城就在他的电影中扮演着扫地僧的角色。
1987年,摄影棚内纸片飘飞,侯孝贤正在拍摄《海上花》中的一幕雪景。
撒“雪花”的工作人员看着侯导皱起的眉头,内心不断打突。
侯孝贤叫停拍摄,说到:“雪花太假,去,把阿城叫来!”
此时,在剧组担任美术指导的阿城,正猫在角落里看书。赶到摄影棚后,阿城凑到监视器前瞄了一眼:“知道了。”
转身爬到棚顶,对撒雪花的人说,“把纸片揪一揪,拽松一点。”
“雪花”纷纷扬扬再次飘落,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监视器后的侯孝贤点了点头,阿城继续回去看书。
没多久,阿城又被叫回来,这次侯孝贤想透过玻璃窗拍内景,把电灯、煤油灯试了个遍后,总感觉灯光太“硬”。
阿城拎起一桶水,往玻璃上刷了一层,监视器后的光马上柔和了下来,有点油乎乎的感觉了。
《海上花》剧照
即便对于侯孝贤这种顶级导演来说,拍摄遇到任何麻烦,只要阿城一出手,事儿便成了。
阿城的主要工作,便是在剧组老实待着,因为侯孝贤随时可能把他叫过去。
如何定义阿城这个美术指导呢?
杨葵曾服气地说:阿城的美术指导靠的是生活经验和对一件事情的体会能力。他能很快找到症结,更难得的是他有解决办法。
作家起身,精通美术,阿城却对种种俗世着了迷。
他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他是个好木匠,能打造全套的结婚家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阿城便靠着木匠手艺赚来的两千美元横越美国。
在美国,阿城送过外卖,刷过墙,教过钢琴,编过电脑输入法,甚至攒过车!
为了补贴家用,阿城自学组装的古董甲壳虫不下六七部。
王朔就十分钦佩汽车组装达人阿城:“我亲眼所见,红色敞篷,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儿似的。”
久而久之,阿城已经成为一个个传奇故事,人们对于他做什么,已经毫不惊奇。
而阿城自己的解释则很通俗:
前院老王正弹古琴呢,突然家人跑来说后院炉子灭了,那就拿出办法重新去给点燃。这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技能。
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古琴可以弹得特别雅,转身回去又可以通炉子。
在影视圈,阿城则是那个懂得通炉子又擅长弹古琴的人。
2015年,侯孝贤开始筹划《刺客聂隐娘》的拍摄,再次找阿城商量。
在阿城设想的剧本中,单一个聂隐娘刺杀大僚不成的开场,便听得满座两眼放光。
同为剧组编剧的谢海盟说:“那可真是精彩绝伦,好莱坞电影什么的哪里比得上!”
《刺客聂隐娘》剧照
以至于后来侯孝贤在剪辑室边看成片边懊恼:“阿城说得实在太精彩,手边有限的资源根本拍不出来。”
即便如此,《刺客聂隐娘》依旧被圈内人称为电影中的艺术品。
阿城这个美术指导的作用就在于懂和通,懂生活,通艺术。
02
有性格的剧本顾问
阿城是最懂导演的美术设计,也是名导追捧的剧本顾问。
但能不能合作,还得看他的脾气。
他有一项绝活儿——对着样片口型重写剧本。
《人在纽约》拍摄到五分之四,关锦鹏突然对样片不太满意,左右奔走,最后在张北海(《邪不压正》的原著作者)的牵线下找到阿城帮忙。
阿城一看样片,便明白了关锦鹏的诉求:改一个已经拍得差不多的片子,并且改出另外一种意义,改成一个完整的新故事。
《人在纽约》剧照
江湖救急,特别是对待朋友,阿城十分仗义,没多久就帮关锦鹏解决了问题。但王家卫就没有这份幸运了。
王家卫想拍《2046》,兴冲冲地找到阿城,说给他弄一下剧本。结果被阿城一口回绝:
你是不需要剧本的,你不要在这儿搞,你干脆把你电影里编剧这一栏去掉。
后来又听说王家卫要拍《繁花》,阿城直接怼过去:“老金(《繁花》原著作者)最后一定会气死。这一类不需要电影剧本的导演千万别认真。”
对王家卫来说,语言就是镜头,阿城的这句冷语,没毛病。
关于自己的脾气,阿城曾说自己是“六面玲珑两面刺”,源自他的小半生困厄。
1949年清明节,阿城在北京出生。
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来了。
阿城8岁,父亲因为一篇文章被打成右派,在学校被边缘化的阿城不能去天安门见毛主席,便整日在琉璃厂研究古玩,翻翻古书,琉璃厂成了阿城的启蒙地。
阿城17岁,下乡十一载,去山西,上蒙古、到云南,几度辗转。
印象最深的便是同样下乡的一个北京小伙对他说:
像你这种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还有两面得是刺。
即便父亲被平反了,阿城依旧认为,这句话,一生受用。
对于自己欣赏和认同的人和事,阿城从不吝支持和赞美。
在拍摄《卧虎藏龙》时,虽然有金牌搭档王蕙玲和詹姆斯,李安依然请来了阿城助阵,一有摸不准的点,便请教阿城,台词的最终版也由阿城审核一遍,保证文字简洁明了。
剧中玉娇龙与俞秀莲对谈,有这样一句话:
要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选择自己心爱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
《卧虎藏龙》剧照
“自由自在”便是阿城看后改的,原剧本用的是“自由”。
阿城给出的理由是:“自由”这个词是1894年之后传入中国的,而影片的背景是清朝,不合适。
所以说,《卧虎藏龙》武侠世界里,有阿城的温润古风,一点都不夸张。
2005年,作为威尼斯电影节唯一一位华人评委,阿城与其他几位评委舌战4小时,最终力护李安和《断背山》摘得金狮奖。
但阿城性格中的冷清也会刺到一些人。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有记者问阿城对它有没有期待,他干脆地回答:“没有,这个不是一天觉悟的。”
当众人追捧知识分子时,阿城却说,“知识分子”只是一只可以换来换去的鞋。
有人这样评价阿城:不管和他有多熟,只要你说错一件事,他马上就指正你,他不给任何人留情面。他不会顺着你说的,他永远会告诉你一些应该的事情。
03
编剧阿城的文化底蕴
而当阿城专心做编剧的时候,众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文化厚度。
2000年前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田壮壮有了翻拍《小城之春》的想法,《小城之春》曾被称为百年华语电影的桂冠,一旦翻拍,极易翻车。
亲友知道后,劝田壮壮放弃翻拍的想法。田壮壮转头去问阿城:“你觉得再拍一次《小城之春》行不行?”
阿城没犹豫,头一点:“行啊。”
《小城之春》剧照
有了阿城的支持,田壮壮就不怵了。但让他更感动的是,阿城问过剧本要求后,也没提钱,没多久便返给他一稿剧本。
新版《小城之春》的投资人李少红看到阿城的剧本后,直接震惊了:
他的第一稿就给我触动很大,那真是只有大师才有的。简洁到一句多余的都没有,但又给了导演和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
剧本完成后,阿城又说:“开拍前除了人物造型,其他的布景搭建、道具设计全部由我负责。”
阿城先是化身木匠,将一处明末的官邸,翻修为符合剧情的落魄大户人家;
既而转岗道具设计师,带人踏遍苏杭等地,凑齐几百件老古董布满整个宅院;
最后又当起了美工,开始布景……
田壮壮事后感叹:“阿城在《小城之春》这个圆上咬开了一个口子,至于怎么咬的我也不知道。”
后来田壮壮筹备个人第一部纪录片——《吴清源》,编剧仍是阿城。
吴清源是日本棋圣,为了拍好整部纪录片,田壮壮和阿城一起前往日本,拜访吴清源老先生本人。
在日期间,阿城搜刮来吴清源的所有资料:棋评、棋谱、散文、报道等,有几百万字之多。
吴清源(右2)
通过这些资料,阿城制作了一张吴清源年表,细致到吴老先生出生后的每年每月每天。
在阿城的文字基础上,田壮壮则用镜头呈现出吴清源跌宕起伏的一生。
吴清源老先生本人看了成片后,给出一句极为赞赏的短评:“嗯,这事儿办得漂亮。”
不同于其他作家和编剧,阿城的粉丝多是文化圈、影视圈的大腕儿,陈丹青称他是“作家中的作家”,阿城也是最早涉足影视圈的文人。
早在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将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芙蓉镇》影视化,导演谢晋确定的编剧正是阿城。
除了电影编剧之外,阿城还做过电视剧编剧,最终弃笔电视剧一行。
2003年,导演张建亚摩拳擦掌想要拍一部历史正剧,无奈请人写了两份剧本都不满意,只好求到了阿城这里。
阿城一听说是历史正剧,来了兴趣,立马答应。展开《资治通鉴》和《全唐书》做参考,开始写剧本。
结果写到40集,阿城就投降了:创作这个电视剧我是失败的,我不会写电视剧。
没完没了的对白,都是废话,这废话我不会写啊。
然而,这部被阿城称为失败的电视剧,便是豆瓣评分9.2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剧照
阿城笔下的文字简洁朴实,字少意深,故事清淡,仿佛轻描淡写,但总让人回味无穷,包含一种中文之美。
所以,圈内人将阿城敬称为“阿老”。
阿老地位有多高?
王朔曾松口了气: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
阿城之于影视圈,是传说一般的存在。
但影视圈之于阿城,只是一份吃饭的工作。
影视之外,他是作家、画家、段子手、木匠、造型师……
导演宁瀛说:“应该有人扛一台摄像机每天跟拍阿城,一定是部特棒的片子。”
现在的阿城已经年逾古稀,偶或在大学课堂或讲座中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但纵览当下影视行业,阿城说:
大陆电影现在基本上是破产的状态;台湾基本没有电影;香港则是青黄不接。
有记者问阿城是否去电影院看电影。
阿城说:
“我不愿意进电影院,成本太高了。怎么可以一张电影票是吃一顿大餐的钱?太过分了!
60块钱一个人吃不完还可以打包啊!”
不可以这样。这种消费水平绝对是破坏生活方式的。
看多了林林总总的偶像明星,会发现:
懂生活,懂自己,懂文化的阿城,才是这个社会应该追捧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