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敛肺滋肾: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因其五味俱全,故此得名。五味子有南五味与北五味之分,以北五味质量为佳。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常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
日华子言:“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
汪昂言:“五味俱备,酸咸为多。”
一、功效应用
五味子味酸,性温。味厚气轻,阴中微阳。归肺、肾、心经。
功效能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其特点尤善酸敛固涩,兼有安神养肝之功。黄元御言其为虚劳之要药。
常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用药法象》:“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
《长沙药解》:“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本草备要》:“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
二、配伍应用
1.用于久咳虚喘。五味子能收敛,性温而润,上敛肺气,下滋肾阴,故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肺肾不足之喘咳,有止咳平喘之效。如治肺虚久咳,常配伍人参、桔梗、苏梗等补气理气之药。
若治肾虚喘促,可配伍于六味地黄丸中,即都气丸。
若治肺寒咳嗽,常与辛温宣散之药配伍,如配伍细辛,即五味细辛汤。
若治肺寒痰饮咳喘者,常配伍干姜、细辛、半夏等温肺化饮之药,即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
《伤寒论》中,凡遇咳者,皆用五味子与干姜配伍,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实内藏至理。
邹润安言:“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故咳虽肺病,而其源实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水道之令不肃,后人治咳但知润肺消痰,不知润肺则肺愈不清,消痰则转能伤脾,而痰之留于肺者究莫消也。干姜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使肺气下归于肾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合两药而言,则为一开一阖,故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真武汤、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无别也。”
胡希恕言:“五味子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但其酸敛力大。干姜、细辛则辛温走散太过,与五味配伍治咳喘再好不过,即能祛饮,又防辛散太过,饮去满即消。”
2.用于津伤口渴,自汗盗汗。五味子能生津,又能敛汗,故适用于口渴多汗之证。治热伤气阴,心悸脉虚、口渴多汗,常配伍人参、麦冬,即生脉饮。
凡心气不足,气不敛阴,多汗虚喘者,皆可以生脉散为底方,加减应用。若兼胸阳不振者,可与桂枝甘草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方合用,阴阳双补,相生相制。
若治阴虚盗汗或阳虚自汗,常配伍柏子仁、人参、牡蛎等益气收敛药。
五味子还擅长治消渴病,常配伍黄芪、山药、天花粉、鸡内金等,即玉液汤。
孙思邈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可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3.用于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证。五味子有补肾涩精,收敛止泻之功。治肾虚诸证,常加入桂附地黄丸中,可增补肾之力。
若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常配伍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共奏温补脾肾、补火扶土之功,即四神丸。
黄元御言:“五味酸收涩固,善敛金气,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脱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备焉。”
4.用于心悸、失眠、多梦。五味子有宁心安神作用,今有五味子颗粒中成药,单味加工而成,有调节神经衰弱,养心安眠之功。
若治心肾阴血亏损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多梦之证,常配伍生地、麦冬、丹参、枣仁等,即天王补心丹。
现代研究证实,五味子对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成药护肝片中,便有五味子的应用。
5.《伤寒论》中五味子用法。仲景用五味子多与干姜、细辛配伍,即温中化饮,又敛其辛散,即小青龙汤、苓桂五味甘草汤等方。
若治饮郁化热,可再加生石膏、大黄等,即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
若无表证,可但温中化饮,即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方。
若治饮郁化热,呈上热下寒者,可温化寒饮同时清上热,即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
三、用法用量
五味子常入煎剂,也适合做丸散。入煎剂常用几克至十余克。
用于滋补常熟用,用于镇咳常生用。
张锡纯用五味子时,参考与辛散药配伍用意,皆捣碎入药,可做参考。
张锡纯言:“以其仁之味辛与皮之酸味相济,自不至酸敛过甚,服之作胀满也”。
汪昂言:“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槌碎核。”
四、应用注意
五味子酸涩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均不宜用。
李东垣言:“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其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良。”
汪昂言:“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
——中医实战笔记:21.1.20下午二稿#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