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石与艺术门类(三)
对于艺术和美,我们知道艺术和美可以满足人类精神情感的需求。但人类为何有此需求?为何艺术和美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呢?这问题,涉及情感本质、美的本源、以及艺术对于人类的实质意义等。这是绕不开的问题,也是美学的一个千古谜题。
受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现代关于艺术和美的讨论,往往狭义于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进行,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式,虽然论述极多,但很少有新鲜观点。所以,笔者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人类的精神情感为何需要艺术和美,以及人类的精神情感究竟是何物等问题。
笔者认为,人的精神情感与生物的机制功能有关,因为人是动物,人脱离不了动物的机制属性。词义看,人的精神--是指意识和意志方面,情感--是指情绪和感觉方面,两个概念交叉重叠,情感是基础,精神是形而上,但二者都明显区别于人的逻辑思维。人的左右大脑,犹如计算机的二个并行中央处理器,右脑负责对精神情感进行处理,左脑负责对逻辑思维进行处理。我们知道越高级的动物,其精神情感功能越强大,这符合进化论,表明精神情感其实是进化出现的一种高级智慧功能。例如人的精神情感具有直觉能力,能超越逻辑推导的繁琐。关于这点,不是本文重点不详述。
在人的大脑机制中,右脑负责主管精神情感,其在漫长进化中逐渐演化发展。那么,情感功能对于进化有何意义呢?可以设想,最初因猿猴在丛林里处于劣势,个体生存只能依靠群体,因为单个猿猴很弱小,离群掉队就立即会面临死亡威胁,所以个体与个体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帮助,然后依靠群体力量才能生存。这是弱者的生存法则。即猿猴个体之间,只有建立了彼此信任,遇到野兽攻击时,才能相互冒着生命危险共同去对付。而这个信任关系是靠什么建立的呢?人类学研究发现,信任关系是靠猿猴大脑中的情感功能完成的。猿猴平时之间的嬉戏玩耍、梳理毛发、以及身体的触碰亲昵等就是情感功能在发挥作用。狼群,狮群等也如此,丛林中,其它群居动物也都如此。而蚂蚁是例外,因为蚂蚁个体之间是靠彼此触角触碰交换生物化学物质,然后确立信任和进行信息传递。所以,自然造化,赋予了群居动物大脑以情感功能,让其相互团结紧密形成群体力量,然后维持群体和个体的生存。人类也是其中之一,并且人类深深得益于大脑这种情感设计,情感功能逐渐发达并具有形而上的精神(动物谈不上有精神),有了精神的信仰,人类的聚集数量得以无限扩大,人类逐渐进化得更有智慧而变得强大,最终成为地球食物链顶端的动物。
可以看出,情感的内核是建立信任。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包括夫妻之间,其情感内核都是建立信任。例如恋爱中的海誓山盟就是确立信任。而信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信息交换(交流)的结果,这个结果是通过彼此相互回应,然后确认的。猿猴之间嬉戏玩耍和梳理毛发,是在进行信息交换,但都需要回应,若无回应就不会产生情感。若此猿猴不喜欢对方就不会与之玩耍或者梳理毛发,而对方很可能不回应或者拒绝回应。这种回应性,仔细分析,会发现内在其实是与愉悦美感直接联系的,因为梳理毛会发让对方身体感觉愉悦,广义看就是美感产生。这一情感和美感的产生过程,好比人与宠物小狗小猫,你若抚摸它的毛发身体,它会觉得愉快甚至很享受,这时候人在传达对它的喜欢,而宠物也会感受到,并回应你,例如宠物会用嘴咬你的手指回应表达对你的喜爱,而你会相信它不会真咬你,因为你与宠物在交互回应中已经确认了信任,即有情感了,同时,你和宠物彼此都会有美好感觉,即美感产生。因而,美感伴随情感的交互回应而产生,并体现了一种对“益处”的回应。
美是一种回应,在上篇文章中笔者谈过,人类的美感来源于生命特性与宇宙特性的同一性回应,这是指广义美感产生。从人类自身角度看,人类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情感和精神方面,都会因某种信息作用而产生愉悦,然后产生美感。而这种信息作用并非是任何信息皆可,只有对人有“益处”的信息才会产生愉悦,否则无,甚至相反。例如人做按摩,被按摩时身体会有愉悦感,是因为按摩可以疏通身体的气脉对身体有益处,如果按摩用力太猛弄疼了,就不会有愉悦。从信息论角度看,对益处的回应,它是一种确认,信息论认为信息交换必须有确认回应才算成功。对于身体因按摩疏通了气脉这种益处,身体舒畅的愉悦感,就是对它的确认。
美感与愉悦有区别。笔者认为,美感高于愉悦,但以愉悦为基础,没有愉悦就不会有美感。美感是建立在愉悦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抽象,能超越各种具体的愉悦感。美感一旦在人的意识中确立了,就会反过来极大作用于愉悦感。例如,当人看一幅画或者听一首音乐时,有时候会说这画或这音乐很有味道,这时人的视觉和听觉愉悦,被味觉愉悦替代了,而人们并不觉得奇怪,就是因为抽象的美感可贯穿各种愉悦感。人类的各种艺术形式之所以可以互相借用表达,也是这个原因,并且艺术能作用于人的各种愉悦感,也是这个原因。人类的一切艺术形式,无论具象、意象、抽象其实都是一种再现,而再现就是回应。人类通过艺术技艺,能唤起人们的各种愉悦体验,皆是因为从愉悦感中抽象出来的美感在人的意识中确立后,反过来会作用于愉悦感。
愉悦是对益处的回应,而美感是愉悦基础上的抽象,因而人类美感的实质,也最终体现对益处的回应。但这很难察觉,平时人们觉得某物很美,并不觉得是与益处有关,甚至会说与任何益处无关,这是因为美感是从具体愉悦中抽象出来的,而掩藏了益处的踪影。但也有例外,如果人从外太空回到地球,会发现地球环境的一切是美妙无比,会清楚这种美妙是因为地球的环境十分适宜生命的缘故。美感对于益处的回应,与人类的潜意识一样很难被察觉,它不仅深藏于潜意识中,还深藏于人生命的“源程序”中。
因而,美感的内核是益处。这体现了人类的生存选择、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等。人类的生存需要各种条件,例如空气、阳光、水和食物,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条件对于人类就是生存益处,所以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明媚的阳光、美味的食物,人会觉得美。人类最大的益处,是体现在人类发现自然法则和利用自然法则上,所以自然法则所体现的自然美,就是最美。
人的美感贯穿了生理愉悦,心理愉悦,情感愉悦、精神愉悦,甚至逻辑愉悦,也贯穿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从心里学角度看,人会因为孤独而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去掉孤独感。无人交流时候,欣赏艺术品也能够化解孤独情绪,是因为欣赏活动在人的精神层面有交互回应。在人的心理深处,存在感是最基本的需求,人若没有存在感有时会自杀,而存在感是与生存益处(生存意义)密切相关,导致人的心理深处渴求美的慰藉。
所以,美是人类的天性是正确的,而这种天性的背后是人类的生存需要群体,而群体需要通过精神情感为纽带,进而,精神情感的高级形式美感,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益处的回应选择,最后烙印在人类的心里上。
另外,随着进化,人类成为地球上精神情感最丰富的动物,而其它动物与人类相差巨大。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类的情感功能进化发达后,产生了形而上的精神,导致人类出现了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人类精神情感的进化。
一切文化,若透视它,任何文化都是基于各地域人们需要群体力量的缘故,文化的内核是建立群体凝聚力,通过个体之间的精神情感作为纽带。因而,有了精神文化,人类由最初的单个部落渐渐演变成部落联盟,再变成城邦,最后出现各个民族和国家。时至今日,人类文化的实质仍然是在群体中确立共同的信仰、道德、伦理、善恶等,最后协调利益建立社会秩序,然后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试想,若人没有精神情感功能,这一切都是无法构建,同样,若人没有精神情感的高级形式美感,凝聚文化就难以产生,就难以想象如何能够把庞大的群体协调统一起来。原始部落的舞蹈是部落凝聚力的主要方式,而现代社会的大型节日表演,也是社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
(未完待续)
注:
笔者在前三篇中几乎没有直接谈赏石,是因为赏石背后涉及美的本源、艺术的实质、美与精神情感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美学理论长期存在的“悬案”,相关论述极少。笔者认为,只有先厘清这些,才能真正谈论赏石,才能明确赏石作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的重大意义。赏石与人为艺术根本不同,它不仅涉及人文层面,还涉及美的本源性-----进而涉及自然科学、生命学,甚至新哲学等内容。这并非哗众之言。
千古之迷的美,在赏石课题面前,最终人类是回避不了。前三篇文章中笔者作了一些探索性回答,纯属个人观点,虽然这些思考不太成熟也错误难免,目的是抛砖迎玉。欢迎批评指正。下篇文章,笔者将试图对于美与新哲学的关系,以及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探讨,提供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