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还是中国
2020 年底,全球智库的各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仍然是全球最乐观的消费者,对于经济重归常态更有信心。
麦肯锡公司与牛津经济研究院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复苏的乐观度稳定在50% 左右,而美国消费者中这一比例约为22%,不到中国的一半。尽管与悲观情绪更重的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相比,美国消费者已经显得比较乐观,但他们乐观的原因可能更多来自于文化因素和对未来的预期。
疫情之前,中国已是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疫情暴发后,中国完善的数字化生态和基础设施确保了应对疫情而推出的各类线上服务,尤其锻炼出了电商在数小时或短短数天内送达产品的能力。这样的“超能力”,进一步拉动了中国人的消费力,尤其是线上消费力。
与此同时,中国年轻消费者也在积极消费。
中国“Z 世代”(国际通行的代际划分法,指18-23 岁的年轻人)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长表现出了坚定信心:有 78% 的中国“Z 世代”受访者相信自己将来的收入会超过 ( 或远超过) 现在。
媒体代理网络Wavemaker 对中国所有省份共4100 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中国消费者大多保持积极心态,而且家庭支出几乎没有变化,并未因为疫情影响削减开支。
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则是,疫情促使中国消费者对于个人和家庭医疗健康空前关注,家用清洁产品、厨房用品、运动设备以及生鲜电商因此迎来了“巨大的增长机会”。
麦肯锡公司报告还指出,中国企业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 “十足韧性”,可以为世界其他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比如,疫情发生后,面对影院停业,电影制片商没有坐以待毙,转而通过流媒体视频平台播放电影。贺岁片《囧妈》通过视频平台免费首映,上映三天播放量超过6 亿次。
一家知名的生鲜电商则推出了“共享员工”项目,通过简化入职手续从停业的餐饮和零售业招募新员工。项目上线仅10 天,就从40 多家企业招募了约2700 名临时员工,应对激增的网上订单。
中国企业疫情期间的应急措施,还“带火”了新的细分行业。
比如,武汉火神山医院只用了10 天就建设完成, 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引发了整个房地产行业对“装配式建筑” 的浓厚兴趣。“装配式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较传统建筑方式减少70%,相信在公众对环保日益重视的今天,一定会大有发展。
西方经常有人问:“下一个中国”在哪里?
清晰而明确的答案是:没有所谓的“下一个中国”。中国经济具有其独特优势,并在后疫情时代将继续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增长引擎。这一点值得全球所有国家和企业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