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怎么看涉传染病微信群传的消息
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或许会对你再次认识、了解传染病疫情有一些帮助,而不仅仅限于这次新冠疫情。
简单地讲,传染病就是一种致病性病毒或细菌,经过一些途径,到达了人体内,造成了疾病,甚至死亡。
传染病流行,有三大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很好理解,就是体内带有传染病病毒或细菌的携带者,可分为发病者、携带者,以此次新冠肺炎为例,主要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就是病毒或细菌通过何种方式从一个机体到达另一个机体的路径,有粪-口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性方式传播等,总之都要通过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易感人群,是指因为年龄、抵抗力等个体差异因素造成的某一类人群特别容易感染。
因此,防控传染病疫情,特别是已经出现较大规模流行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就要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向上精准施策,也就能理解当前各地采取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举措。
一是控制传染源。毫无疑问,就是要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那些无症状感染者控制隔离起来,让他们通过治疗彻底康复而不再携带病毒。实际操作过程中,确诊病例较为明显,也很好控制,只要隔离在定点医院,专门治疗即可,难的是要寻找出那些没有表现出症状,却携带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
因此,这就需要对已经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社区流调和溯源,这里面需要注意区分一个问题,密切接触者只是怀疑对象,而不是已经确诊的携带者。事实上大部分密切接触者最后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会成为阴性,我们需要对一些微信群中因过度担忧而错将密切接触者传成确诊患者的言论保持警惕和甄别,因为很多这类谣言都是这样被一步步传成真的,不仅无法帮助社会客观认识新冠肺炎的疫情形势,还会因一时冲动误传谣言而受到法律惩罚,而这种情况原本应该避免。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有隔离和消毒,使易感人群接触不到传染源。为了以防万一,在社区流调排查到确诊病例轨迹和密切接触者轨迹之后,卫生防疫部门往往会全副武装,对其住所、房间、工作地点进行全方位消杀工作,我们很多网民因为缺乏传染病社区防控方面的专业知识,会被医务人员全副武装前往宾馆、住宅的架势“吓到”,拍摄一些冲击度较大的现场短视频,将消杀工作的常规处置误当成“已有确诊病例的证据”加以社群传播,增加了一些本不存在的话题讨论。
当然,公众的这种心情应当充分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关部门更应该加强传染病方面专业知识的科普力度,让更多网民慢慢习惯这种消杀操作,可以大大降低网上类似视频被误读错读的可能性。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还是疫苗,其他的比如少去人多的地方、保持运动提升抵抗力、合理饮食睡眠充足等等。目前,高危人群已经开始在接种疫苗,但效果可能并不会如想象中的那么好,这种情况下,少出远门、少去人多的地方成了性价比比较高的方法,这就能理解市教育局为何要发那份原则上不离开宁波大市的通知。
虽然是因为我国发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才引起了全世界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但事实证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前两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已经在其他国家潜伏传播,与人类之间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磨合。
因此,从传染病宏观形势看,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发病率等评价指标都不会再像当初武汉爆发流行时的那么严重,也不可能会像一些网民说的绝症、瘟疫那么令人恐惧。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可以听之任之,而是告诉我们进入防控新阶段后,要用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心态去看待疫情防控,保持科学的定力,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这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的疫情防控战。
回到对这条微信的看法,还是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是即便为真,也只是对密切接触者的社区流调,如果刚好有轨迹重合,可以自行前往进行核酸检测,花不了十分钟。
二是引发讨论传播很正常,因为全球5000多万确诊患者的大形势下,国内同样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三是不要将此误传为“确诊病例轨迹”谣言,这完全是两码事,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需要注意。
四是距今已有16天,随着时间推移,中标概率在持续降低,审慎的关注是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