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黛玉葬花》评析

京剧《黛玉葬花》评析
丁志勇 
在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之前,彼时民国已经掀起过一阵红楼热。1914年王梦阮沈瓶阉《红楼梦索隐》发表;1915年汪精卫《红楼梦新评》发表;1916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发表。红楼热的不断升温,亦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京剧界,在这样的情势下,1916年,由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领衔的梅派京剧《黛玉葬花》出炉,在北京东城区吉祥戏院首演。该剧上演后极为火爆,连鲁迅先生也特意前往观看,事后还专门写了杂文,这年年底,因为《黛玉葬花》持续大热,北京、上海分别编印了梅兰芳演出《黛玉葬花》特刊,书名为《梅兰芳黛玉葬花曲本》,内容包括剧本、演出照、演员合影、梅兰芳题词以及当时多位文人写的剧评。

梅兰芳一生之中共编创过三出以《红楼梦》为剧本的戏,分别是《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和《俊袭人》,而最早与观众见面的就是这一部《黛玉葬花》。时因《嫦娥奔月》一剧颇受欢迎,并藉此成功创造了古装青衣的造型,兼之其时红楼热渐起,所以就又排了一出以《红楼梦》为背景的《黛玉葬花》。梅兰芳自己曾言:“从《嫦娥奔月》上演之后,舆论上一致鼓励我再接再厉,多排几出古装戏,有一些朋友对我有这样的建议,说你们已经创造了嫦娥的形象,何不尝试排演红楼的戏?我们听了有理,开始就研究这个问题。”

《红楼梦》自清乾隆时期成书以来在民间一直广为传播,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凡读过曹公这部著作的,谁不想看一看书中空灵娟秀风流婉转的林黛玉,在舞台上到底是个什么样呢?所以此剧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轰动,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在编创该剧时,正值梅兰芳热心创造、力事创新的阶段,而在这出戏里,首次利用灯光照射布景,令人耳目一新,开京剧界之先河。在目前看起来虽属平常,然而远在民国初年其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在《红楼梦》文本中“黛玉葬花”的这段情节并不复杂,但要把这段故事原汁原味搬上京剧舞台,事实证明是非常困难的。在梅兰芳排演京剧《黛玉葬花》之前,已有清代陈子芳所编创的昆曲《黛玉葬花》。陈子芳是清光绪年间京门元明寺票房的名票友,他的《黛玉葬花》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为题材,全剧只有三个人出场,没有任何场景穿插,相当冷清,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未得到观众的认可,导致演出效果差强人意。梅兰芳和他的另两位合作伙伴齐如山、李释戡决定另辟蹊径,增加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故事,并添加了一些穿插。而在编创剧本时却发现存在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演出班子里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而红楼戏里却是以旦角演员为主,其他行当作用不大。另一个难题是,《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以家常琐事儿女情长为主,排出戏来,场面过于冷清,不像《三国》、《水浒》的故事高潮迭起丰富多彩,非要上演的话,演员要有极强的舞台掌控力,亦只有梅兰芳细腻的唱腔和清新脱俗的份相以及对人物的准确把控,才会引人入胜,将观众吸引到剧情中来。
《黛玉葬花》全剧共分为六场,重点在第三、六场。上场人物除黛玉、宝玉之外,还有茗烟、紫鹃、袭人等,演员阵容也非常豪华,林黛玉由梅兰芳饰演,贾宝玉由姜妙香饰演,紫鹃由姚玉芙饰演,袭人由诸如香饰演,茗烟由李敬山饰演。第一场茗烟上场,交代他给宝玉买来了各种杂书,包括《飞燕外传》、《太真外传》、《西厢记》;第二场,茗烟把《西厢记》等书献给宝玉供其消遣;第三场是这出戏的一个小高潮,黛玉出场,梳的古装头配以珠翠鬓花,上穿浅蓝色软绸短袄,下系白色百褶裙,腰里加上以薄纱做的小腰裙,外系丝带并缀有玉佩,这一身装束淡雅清新舞台效果极佳。黛玉上场后讲述自己的凄凉身世与苦闷心情,继而交代自己在花园里起了一座葬花香冢,今日要去葬花,吩咐紫鹃携带花锄等物出门,然后唱西皮慢板:“花谢花飞飞满天,随风飘荡扑绣帘。手持花帚扫花片,红消香断有谁怜!取过花囊把残花来敛,携到香冢葬一番。”随后的唱词是:“取过了花锄仔细铲,轻松的香土掘一番。回身取过残花片,好将艳骨葬黄泉。怪依底事泪暗弹,花谢容易花开难。一坏净土把风流掩,莫教漂泊似红颜。质本洁来还洁返,强如污浊陷泥团。荷锄归去把重门掩,冷雨敲窗梦难全。”这一段唱词取自《葬花吟》,且唱且舞,但与《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又有所不同,因林黛玉生来患有不足之症,举起花锄要有有气无力之感,几个亮相动作也须如弱柳扶风,展示娇弱柔媚之态,面目表情薄面含忧,更要把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悲凉心情于唱腔中自然流露。这样才能把黛玉葬花的心声传达给观众。在舞台上,这样的表演难度极大,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是极大的考验。
第四场,袭人来传贾母之命,让宝玉去给贾赦请安。第五场,紫鹃见夕阳西下,带了衣服去看黛玉,第四五场是为两个过场。第六场是全剧的最后一场,也是全剧精华之所在。宝玉身穿淡青褶子,外加鹅黄软缎长坎肩,正在沁芳桥桃林下看《西厢记》。一阵风来,吹得落红满身。他怕抖在地上为人践踏,就以护花使者的心情欲将它抖入桥下池边,看它流出沁芳闸。对着地下的残余花片正踌躇间,黛玉肩扛花锄翩然莅至,命他扫起花片,装入花囊葬入香冢。后宝玉为袭人叫走,正好紫鹃也送衣服来。黛玉穿上浅蓝软缎绣花披,先命紫鹃把花具带回,其时台上只剩下黛玉一人,且行且唱(剧情为正行走至梨香院外,帘内和台上互动,业内称为搭架子,也就是梨香院听曲的穿插)。帘内唱的曲子是分为两段来唱的。一段用的是《游园》里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另一段是用《惊梦》里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为保证演出质量,当时帘内唱的这几句昆曲是梅兰芳专门邀请其老师、昆曲大家乔蕙兰先生唱的。
这一段表演极为成功,深深把握住当时黛玉的心境。心随曲转,表情变化丰富。起初是闻有曲韵歌声,无意的听,继而是全神贯注的听。当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双眉微蹙暗自神伤。最后是感叹身世,站立不稳,对景发痴。这种面目表情与心事的自然流露以及孤苦无依的神态,直令人拍案叫绝。黛玉最后还有一段反二黄慢板:“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见他;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他那里水中月镜里昙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此段唱词取自《枉凝眉》,梅兰芳唱来凄楚哀怨、低徊婉转,足以令人为之沉醉。最后,黛玉再唱两句散板:“病恹恹泪涟涟闲愁难遣,奈何天伤怀日哭损芳年。”这时紫鹃来寻,扶黛玉下场中,全剧终。
梅兰芳在编创这出戏时,在林黛玉的扮相上下了很大功夫。其塑造的林黛玉,梳古装头,正面挽三个髻,上下叠成品字形,旁边配以翠花珠串,上身穿大襟软缎短袄,下身系软缎长裙,腰间配一条用软纱做成的小腰裙,外系丝带,缀有玉佩。整个装束清新淡雅,非常接近人们心目中想象的林黛玉形象。而在这出戏里,梅兰芳还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花锄舞。林黛玉手执花锄边舞边唱,动作优雅,新颖别致,在当时可谓前所未有。梅兰芳在这出戏中的表演,亦突破了青衣一直以来面无表情的传统模式,运用了大量丰富细腻的表情,来表现主人公复杂、伤感的内心世界,极大的丰富了京剧的舞蹈语汇。其后,《黛玉葬花》在国内又多次上演,1924年,梅兰芳在日本又表演了该剧,并赢得了日本著名戏剧评论家南部修太郎的赞赏:“这不是一般中国戏曲常用的那种夸张的线条和形态表现出来的神情,而属于写实的并且是心理的或精神的技艺。我想,这是梅在尽量努力地展示《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和心情。这就是梅氏在这种古装歌舞剧的新作里开拓出来的新的艺术境界。”
综述:《黛玉葬花》一剧,在梅兰芳个人表演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笔者觉得从《红楼梦》整体来看还是失败了。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说:“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客观而论,这个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思想底蕴的巨著,相对而言“黛玉葬花”于《红楼梦》全书只是一个小情节,要感受《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要体悟林黛玉这位葬花人的心境,需要深刻的去理解文本内容,而编创出的剧本却脱离了文本,砍掉了前因后果,只剩下孤伶伶的一段情节,观众所能欣赏的,亦只有梅大师曼妙的舞姿和华丽的唱腔,可能听完了全剧却不知《红楼梦》为何物。到了今天,梅兰芳的经典剧目如《贵妃醉酒》、《生死恨》等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而《黛花葬花》一剧,则少有人问津了,何以?《红楼梦》虽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剧本出处。一个好的剧本,都是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配合而成且故事情节丰富,趣味性强。而在《红楼梦》里除了旦角还是旦角,所不同处不过是正旦花旦小旦老旦等各种不同的旦角而已,结构上严重失衡,整体效果可想而知。《红楼梦》全书所述几乎全为贾家之家事,时空上缺乏立体感,更没有如三国中《定军山》、《空城计》、《捉放曹》等引人入胜的精彩情节,难以吸引观众。再者也难以找到适合演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演员了,梅兰芳自不必多说本为不世出的京剧宗师级人物,便姜妙香乔蕙兰亦是数十年难得一见,如今又何处再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