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之偈语
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象”的说法来自魏晋玄学,是对应于“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师借著这道理来说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对真理的最高体悟,是离语言文字思维的,所谓的“语言道断,心行路绝”者是。故说执象(语言文字思维,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对胶著与“象”的人来说,何止千里?
下面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名言,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下午闲翻一本杂志,读到了弘一法师临终前的那首著名的偈语: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 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这首偈语以前就看过,但一直没有深究过它的涵意。人们经常提到的也不过是它的前两句,至于后面的几句,却是不怎么明白,尤其是“执象而求”中的“象”。翻了《辞海》,解释为“形状,样子”,并不能尽其意。后来又上网查,得到一个答案:“象”是对应于“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对此解释,我简单地用文字构成中的“象形”和“会意”来理解。我想弘一法师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如果只执著于表象的话,则又无异于千里之遥。简而言之,凡事应该用“心”去体悟,关键是“会意”。即:一切由心造,所谓的“明心见性”、“境由心生”,等等应该都是强调了一个内心的体悟的作用。这多少可能有点唯心主义,但我想,无论做事还是待友,如果不用心的话,都是做不好的。
在查这首偈语涵义的时候,自然也看到了不少关于弘一法师的生平故事和评价。其中丰子恺先生关于他的一段话最有意思: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弘一法师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难怪他在临终偈语中对自己的灵魂得到的美好归境颇感欣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許,人生就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夜行,唯独智慧才是我们手中的明灯,才能帮助我们抵达光明的净土。而要成就人生智慧,我想,宗教或许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