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名方解析
清初名医陈士铎,学医得自家传。在《辨证奇闻》凡例中称“祖父素数妤方书,遗有家传秘本”;而且颇受当地医风影响,“吾越多隐君子,颇喜谈医”。更重要的是,他“壮游五岳,每逢异人,传刀圭之书颇富”,广泛吸收道教医学的精华。如《本草从新"巨胜子》中自谓南岳道士传其“延景丸”,“此方不寒不热,实延龄妙法”。
当然,对他影响最深的异人当属在“燕市”所遇之“二老者”。据山西中医药研究所何高民先生所考,这“二老者”即是当时道教医家傅青主、傅眉父子。他的传世六部(《外经微言》、《辨证玉函》、《石室秘录》、《洞天奥旨》、《辨证录》亦称《辨证奇闻》、《本草新编》)著作多托称古人,用方用量怪异,故不为正统中医学界人士所重;但他的临床经验常被许多医家作为无奈之下的最后解决手段,往往能绝处逢生,而显现出其价值。
如上海名中医裘沛然在“瘦因吟过万山归——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叙述:“我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方已尽,可是均无效果。病人神情困惫,已臻危殆。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秘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石室秘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妄诞之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此方竟如其书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
施洪耀医师对《辨证奇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举100则验案。他总结说“余细读静思,观其辨证深刻,用药奇特,采取先后天并调,隔二隔三之治法。临证施之,深信其效其佳。一病人劳损虚怯,喘嗽不宁,渐至喑哑,气息低沉,恙延日久,百药罔效。余诊之,忽思助音汤,士铎方也,投之二剂而喘少平,四剂而嗽少止,再服而声出矣!足见其术之神妙。嗣后,每于疑难之症:择用士铎之方,常能收已败之功,克奏将坏之绩,诚为可法可传之作,济世寿物之宝,对吾侪后人启示良深"。
引火汤
方药组成:熟地3两、巴戟天1两、茯苓5钱、麦冬1两、北五味2钱
此方出自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其中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
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有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巴戟天补而能润,是本人临床常用药之一,《本草从新》亦言其能补水火之不足,益心肾之有余,实补药之翘楚也。用之可以“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而无用附子、肉桂温补命门太热之过。在近年出版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傅山引火汤(即上述之引火汤)之运用颇有特色。当然,也正是因为此方的临床效果是如此神奇,而其所具的独特魅力,才至今为中医界所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