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打败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的制胜法宝是——及时正确诊断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霉素或阿奇霉素等。
初始治疗2~3天后病情无好转者,应分析其原因,或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其他种类抗生素。
在抗生素应用中,注意两个误区:
误区1. 停药过早:
很多家长认为抗生素有很多副作用,当宝宝发热刚好,或症状刚减轻,立刻停掉抗生素;或是将医嘱中一天3次的抗生素,自行更改为一天1~2次或每次剂量减少,认为这样对宝宝好。停药过早导致细菌没有完全消灭,一有“风吹草动”,细菌又死灰复燃,再次发生扁桃体发炎化脓,而且细菌有机会进化成更加强大的超级耐药细菌。
化扁抗生素疗程7~10天,一定要坚持“足量足疗程” “足量足疗程” “足量足疗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误区2. 频繁换药:
在临床经常会碰到家长抱怨“医生,我们昨天就开始用抗生素了/输液,宝宝体温还这么高/病情一点没见好转,是不是该换换药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任何药物起效都需要一个过程,抗生素杀灭细菌是需要一定药物浓度的,不会立竿见影,一般应用2~3天左右才会显现效果。另外,抗生素疗效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给药途径不当或是宝宝全身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抗生素疗效,并不一定是药物本身不起作用。频繁更换药物,不仅对治疗没有好处,而且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一般使用抗生素2~3天,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或者症状持续加重,才会考虑更换。
对症治疗:
1. 退热:
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儿童用退热药只有两大类: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原则上布洛芬对于退高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
化扁的宝宝容易高热持续不退,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公斤体重给足药量(退热药是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到,药盒上标明的剂量是中低剂量,有时退热效果不理想)。
肛栓退热药效果差,只用于完全不能接受口服退热药。
退热针目前基本已被淘汰,退热效果不优于口服退热药。
2. 通过含漱液、含片和喷药等方式,达到止痛、消毒、清洁口咽及帮助排除黏稠分泌物的目的。幼儿可以用淡盐水漱口。
3. 用l%~2%碘甘油、外用碘酒擦拭扁桃体,可使病程缩短,迅速痊愈。但会刺激咽部,出现呕吐反射,幼儿不易接受,不配合治疗。
加强护理宝宝,尽快缓解症状:
1. 注意休息,尽量卧床。
2. 发热时千万别“捂汗”:
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捂得太多或外界高温,不利用体温下降,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所以一旦发热,尽量晾开衣物(在没有对流风的情况下)。
有的宝宝在发热前有手脚冰冷、发抖,这是寒战,表明在半小时内体温会升到39℃以上。在寒战期,可以多摩擦手脚,喝些热水,会缓解不适症状。
3. 多饮水:
在没有腹泻、腹痛情况下,可以适当喝些冰水或冷饮,缓解扁桃体充血。
4. 流质饮食:
因咽痛影响吞咽,这一时期饮食宜清淡、爽口,多采用流质饮食,暂停海鲜等发物。
5.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
6. 本病具有传染性,应适当隔离治疗。
预后:
大部分患儿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严格遵医嘱治疗,预后良好,不会遗留后遗症。
一部分化扁患儿治疗不及时,感染迁延、扩散,发生扁桃体周围炎和周围脓肿,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咽旁脓肿、鼻窦炎和下呼吸道感染。
极少部分化扁儿童,细菌就会在扁桃体繁殖,产生毒素,随血液进入人体,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是一种异常的过敏状态,可能累及肾脏、大关节或心脏,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风湿热、心肌炎等。这些并发症的危害远远超过扁桃体炎本身的危害。所以不要小看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扁桃体炎。
对于反复发作的化扁,要不要切除扁桃体,要权衡利弊。 我们在下篇“扁桃体切or不切”中具体讲述。
预防: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是关键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 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 饮食均衡,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
4. 坚持锻炼身体。
5. 一旦发现扁桃体急性炎症及时治疗,以免进展到化脓。尽量一次性治愈,避免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扁桃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