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地理 坡刘村周边古冢。
坡刘村周边古冢
一.义陵及其陪葬墓。
义陵在坡刘村北偏西约1500米处。系汉哀帝刘欣陵墓,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陵为覆斗形封土堆,高约30.41米,陵基边长为175米,底部周长900米,高30.41米。
根据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义陵陵区包括义陵陵园、陪葬墓区,分布范围东西约2.8公里,南北约3.1公里。义陵陵园位于陵区中央,陪葬墓分布在义陵陵园的东、南部,其中南侧坡刘村境内墓葬较为集中,等级较高。
义陵钻探调查平面图
义陵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今垣墙残高1米左右,宽约0.7米。北垣墙正中现存一门阙,其余三面垣墙门阙已无遗迹可寻。据《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乙未,义陵寝神衣在柙中,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寝令以急变闻,用太牢祠。"可见义陵原来有寝殿、便殿设置,并设有寝令管理陵园。但因年深日久,变故太多,今陵园内未发现殿堂建筑遗迹。陵园比周围地面高一米多,为南贺村耕地,陵园南侧和东侧,为坡刘村耕地。
陵园东北620米处,坡刘村正北约千米的坡刘村耕地内,有哀帝傅皇后陪葬陵,封土覆斗形。底部东西110、南北85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19米。封土高15米。已无陵园可寻。傅皇后是孔乡侯傅晏女,刘欣即皇帝位后,立其为皇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傅皇后遭王莽陷害,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
根据上述简报,由于条件限制,2009年调查勘探的墓葬中,属于义陵陪葬墓的共十六座。除傅皇后陵之外,分布在义陵东3座,南12座,“估计只是义陵陪葬墓的一部分”。其中保存有封土的12座,形状有覆斗状、圆丘状和不规则状三种,墓葬形制均为“甲”字型竖穴土圹,墓向四面都有。
二.坡刘村的其他陵冢。
中唐诗人李嘉祐有一首七律名《晚发咸阳》,其中有两句是:“秦家故事随流水,汉代高坟对石碑。”宋代赵秉文更是有诗说咸阳:“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都是极言咸阳原上陵冢之多。坡刘村地处二道原上,四周被陵冢包围。这些陵冢,多为覆斗型和馒头型,有孑然独立的,也有成组出现的;有较为规则的,也有杂乱无章的。至于这些陵冢是先秦时期的,还是汉代的,抑或是汉以后的,,已经无法考证(除非一一发掘)。
下面,我们按照现存的陵冢和村中老人的记忆,按照前人流传下来的叫法,对坡刘村境内的有名称部分陵冢做一记述。
1.东大冢和西大冢。
以坡刘村为原点,将东大冢和西大冢直线连接,线呈东西走向,都在丝绸古驿道的北侧,坡刘村大致位于连线的中点,在古驿道的北面。这两个冢是坡刘村境内除义陵和傅皇后陵外最大的两个陵冢。两冢大小形式相类,都为覆斗型,高约15米左右。
大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大冢南侧曾因浇地塌陷,有人从塌陷处下去,见砖箍一室,室内空空,空间不大,据下去者说可能是储物室,已被盗。其砖厚约3~4厘米,长宽约30厘米。后来回填。至于东西二冢属于秦陵还是汉陵,不得而知,以其之高大,估计应为王侯将相级别的高官之墓。
2褡裢冢。
在由坡刘村到乔家沟道路的西侧,公社化时期尚有四个陵冢,自北向南第一个较低,第二个最高,大致在4米左右,南面的第三、第四两个冢紧密相连,南面略高,约3米左右,中间连接处约2米高,北面约2.5米高。褡裢冢的名称由此而来。同样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在褡裢冢之南,石桥村的崖背上还有一冢,高约十余米,呈覆斗型。
4.四个冢。
出村东门向南,约400米处,有冢呈馒头型,今已不存。再向南,一连串有4个冢,大小都差不多,约高4~5米,都为馒头形堆土状,今已不存。
5. 老实巴冢。
坡刘村北岭上,南距村约500米,北距傅皇后陵约600米,有一冢,不知何故,村人称之为老实巴(或“老十八”)冢,覆斗型,高约4~米。前人辈辈相传为汉哀帝男宠董贤之墓。但文管部门认为董贤墓在义陵东北,司家庄附近,并立有文保碑。但近年来经省市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证明该墓为先秦贵族墓葬,此董贤墓被否定。因此,坡刘村祖辈传说的的老实巴冢是董贤墓或有可能为真。
6.簸箕冢和筛子冢。
在原坡刘村东北方向,今之张裕酒庄正北,旅游路南,渭惠渠北,有相邻两冢。西边的一个呈簸箕型,三面高中间凹。自北向南呈坡状。村民称其为簸箕冢。东面的一个呈火山口型,冢的顶部中间凹下,像圆形火山口,村民称之为筛子冢。至于二冢为什么会成这种形状,传说是黄巢当年盗墓的遗迹,似不可信。
7.黑坟点。
在村东1000多米,东大冢东北方向,有一冢,村民称之为黑坟点。相传为明代将军墓。墓旁砌有一丈多高的砖塔。合作化时期被拆毁,估计是合作社拉回去盖了饲养室。今亦不存。
上面所列。皆为村民熟悉的陵冢,实际上应更多。如村南约300米处,原有一馒头型冢,公社化时毁掉,银西高铁修到村南时曾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就有此冢在内。另,近年来考古调查认为,坡刘村东有秦代古墓群,但因无封土遗迹,村民是不知道的。
三.坡刘村刘氏老坟(暂定)。
坡刘村刘氏家族分为东西两大户。东户祖先老坟在村之东北方向,距村约千米左右,分东西两处,中间有路向泾阳方向。西户老坟也分两处,一处在村之西南方向,褡裢冢之西偏北,距村也约千米左右,另一处大致在戚家山村北面,渭惠渠以北。两大户老坟原来都有陵园、陵园周边为陵地。据老辈传说,陵园中有祭祀用的石桌、石凳、设置有石柱、石牌楼、赑屃背石碑、石兽、石翁仲,石辟邪等,今均不存。
四.戚山诸冢。
坡刘村西,咸阳原在此向南有一段延伸犹如半岛,其南端也是最高点建有一庙,名戚山寺,站在戚山寺门前,咸阳、西安乃至秦岭,整个渭河谷地一览无余。祖辈相传将这块高地称之为戚山或戚家山。大致在戚山正中原有一个基本是南北走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沟道,名戚山沟。戚山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妃葬于此而得名。
戚山诸冢叙述于后。
1. 戚夫人墓。
按照北宋时成书的《长安志》和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刘邦爱妃、被吕后作为人彘惨死的戚妃葬于戚山之上。戚山之得名可能源于此。按照村民祖辈相传,今之戚家山村南,与原戚山寺所在孤岛北沿齐平、戚山沟的东侧,村民朱黄义家窑背上,曾有一冢,高约数米,为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墓。位置与宋代人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的《咸阳古迹图》基本一致。朱黄义之父在挖拐窑时曾挖出直径约十几厘米的玉璧,后不知所踪。至于该冢是否真的是戚夫人墓,需要考古证实或证伪。
2. 三冢。
由今之坡刘村西上坡,戚山东侧坡顶,有三个陵冢,坡刘村人称之为三冢。最东边的冢成馒头型,在今戚家山村西北方向,距村约40米。第二、三两冢都在戚山村东头村后。第二个冢在第一个冢西偏南,今之戚家山村东头村民谢吉明家屋后,呈馒头型,高约6~7米;其北偏西约30米又有一冢,覆斗型,高约8米多,为第三个冢。
3. 双冢。
从戚家山村北面的新街道自东向西约40米,大致在村的中间位置,村民张运粮家屋后树荫之中有一冢,原为紧密相连的两冢,今只存一冢,高约4米,上有戚家山村早期所建的水塔,村民称之为双冢。
再往西,现戚家山村西,北摆子最西端,紧靠渭惠渠还有一馒头型冢,高约七八米。不知其名。
4.戚山其他陵冢。
除了上述五个现有封土存留的冢和传说中的戚夫人墓以外,另据老人回忆,在原戚家沟的西侧,合作化时期还存有三个陵冢:原戚家山沟王家老庄的西南边有一个冢;沟西塬上中部、距沟沿大约二十米有一冢;今村最北摆子正西方向,距村西渭惠渠渠桥约50米,渭惠渠渠北十米左右处还有一冢。共计六个,今皆不存。
由戚家山村西行约200多米,有一冢,祖辈相传叫“陈伯冢”,有传说是陈平墓,今已不存。1954年大雨,该冢陷下去一个大坑,呈长方形,后被填埋。在今之戚家山村西南方向约300米,渭惠渠南原有一沟,名鬼门关,其东沿有一冢,因在戚山村地畔附近,故称西畔冢,今尚存数米高的残缺封土。
将今人知道的戚山上的这13个冢做一比较,可以看出其大小高低不一,排列也无甚规矩。是否为义陵陪葬墓,抑或是汉之前、后陵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