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不仅初心沙弥应学,出家老参亦不离“沙弥五德”,乃至在家众也当心怀五德
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别行篇》
第四课 出家宗致——甲二、应知五德
了解了圣道行的三种般若法门后,就要依着这样的般若智慧,精进地持戒、修行,这就是“沙弥五德”。
《羯磨注》云:“如《请僧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首先讲五德中的根本,就是发勇猛——为成佛度众生的动机来出家。心中常常怀佩着出离之道,也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出家人总的安心处。心中唯道是亲,不管是自己内心,还是与同参道友之间,都要在道上见。任何时候,内心都不离戒定慧这解脱道。这是第一,心的依止。
接着讲到外相:
“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发心出家之后,就要有相应的行为。有人说:“我有心就好了,事相上不用执着。”这不对的,有这个心,自然会有相应的行为,体用必定是一致的。所以发起勇猛的出家心后,自然就会“毁其形好”,也就是剃发染衣——剃除须发,穿上袈裟。世俗人都喜欢在头发上做功夫,换种种发型,佩戴种种装饰品。头一剃,三千烦恼丝一断,这些虚妄分别心都没有了,这样才好专心用功。
同样的,世俗人都喜欢穿美丽、细软、高贵的衣服,这时全部换成统一的僧袍、穿袈裟这种割截衣,没有所谓的好不好、美不美。为什么呢?“应法服故”,为了相应于正法之服,也就是相应于解脱道之法服。毁其形好的目的,就是剃发染衣,换上了相应于解脱道的法服。
古来高僧大德们都是这样做的,甚至他们穿的比我们还差。如高峰妙禅师,春夏秋冬就穿一件衣服,因为他有禅定,冬天不用多穿,夏天也不用换洗,就穿一件百衲衣。他住石洞,那石洞上面滴水,下面也会积水,上下都是水。下雨天时,外面下雨里面也在下雨,但他老人家在里面用功很自在。吃饭时就用一个瓮的底部作锅来煮东西;有时候入定了,就几天不吃。平常住在一个悬崖上的“死关”中,必须要爬楼梯上去,但是他上去之后,就叫人把楼梯撤掉,他下不去,别人也上不来。就这样在上面专心用功,以死为期,如果不成就,就不下去,所以称为“死关”。这样精进地修行,可谓真正的“应法服”了。
除了外相,更重要的就是眷属。有的人对外相不执着,却很执着眷属。所以第三点:
“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永远割舍对亲眷的染爱之心。所谓割舍不是对他们冷漠无情,而是把对他们的贪染执着,转成大慈大悲,做真正对他们有利益的事情。在《释门真孝录》这本书中,讲的就是出家人孝顺父母的公案。从地藏菩萨到很多古德,他们对父母亲的孝顺,远远超过世间人。所以出家并不是不孝父母、不爱兄弟姐妹,而是把过去那种执着的小爱,转换成慈悲的大爱:不只对父母慈悲,对所有众生都慈悲,这就是“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适”就是近,“莫”就是远,没有远近亲疏的差别。出家之后,要把对世俗眷属的贪恋全部放下。在家有不同的姓,出家后都姓“释”,出家后不再有姓氏的差别。就像《善见律》中说的:“瓦钵贯肩,以四海为家居,知谁可爱憎也”。如古谚云:“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到哪里都随处而安。出家人见了面,大家都是法兄弟,没有亲疏之别。把所有对眷属爱憎取舍的心全部放下。一定要放下这个小我,才能够成就大我,菩提心现前,而成就大功德。
对眷属要放下,这个固然更是困难。但是更难的,是放下对自己色身的贪爱。所以第四点:
“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放下对身心的执着,将所有的一切托付给三宝,托付给护法龙天。不去担心出家后做种种苦行,会不会被累死,好像没听说有人出家被累死的。很多在家人就是因为起太多烦恼,最后因此病死,这情况倒是很多。就像《维摩诘经》中说:“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因为有攀缘心,才会有种种的病。若真心诚意地将身心托付给三宝,好好在法门上用功、护持三宝,三宝是绝对不会辜负我们的,护法龙天也会护我们的法。我们要以古德为师,古德都是真正的苦干实干,放下对身心的执着,这样才能够成功。
所以“委弃身命,遵崇道故”,“道”就是戒定慧三学,放下对色身的执着,也包括放下身见。有的人虽然很精进,但精进是为了求色身的强健,这也不行。我们精进是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所以,同时要放下身见,为了尊崇戒定慧三学这解脱道而委弃身命。
“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前面的毁其形好、放下眷属、放下身心,都是“破”——破执着。这第五个则是破之后,接着方能“立”,立下大乘的志向。我们一切精进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追求大乘的佛果、为了度化众生,不是为了人天的快乐,也不是为了小乘的小果。我们要不断地忆念这个动机,包括观修菩提心,也包括每做一件事之前,比如拜佛之前,应当忆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等等,当忆念大乘。
比如出坡之前先忆念:我为什么要出坡?不是因为这是被分配的工作,不得不做,目标不要那么狭隘。而是因为我要护持大众、护持三宝,所以来出坡。比如为什么我要听经?因为我要成就大乘、广度众生,所以要听经。先调伏自身的烦恼,以后才能调伏众生的烦恼,这是最后要安立大乘的志向。
所以这虽然是沙弥五德,实际上是通前通后的。不只是初发心的沙弥要这么学,出家再久也不离开这五德。甚至不只出家众要依此五德,在家众也是一样,真的想修出世道、解脱道的话,都要怀着这五德。所以要把这五德背下来,常常去忆念,常常检讨自己的行为与这五德是否相应,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修行,真正与解脱道相应。这时再配合前面所说的戒律、威仪等,有戒的功德,有定慧的功德,自然美德光显,让所有接触到我们的人,都对佛法的功德生起信心。这时就不但能够自利也能利他了。
《在家备览》的《别行篇》,就介绍到此。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应有的威仪。我们要常常用它检点自己的身心。同时,整部《在家备览》,从《宗体篇》、《持犯篇》、《忏悔篇》到《别行篇》,我们都要反复的学习和复习。佛法就是要不断地熏习,才会有力量,也才能真正变成我们心中的一部分。
《南山律在家备览》相关阅读:
1.在三宝福田中栽培的福报会一直引导我们趋向解脱,乃至到成佛为止
2.为什么靴子不能穿进佛塔和佛殿呢?
3.绕佛塔时要注意这五点,非常重要
4.在绕佛塔时,内心要做这六种忆念
5.师父提醒我们在寺院吃饭一定要补贴,不是计较这点饭菜,而是避免我们造下盗十方僧物的罪业
6.为什么在出佛堂的时候要先问讯再退出来?
7.不恭敬三宝,是亏了自己
8.恭敬三宝,是在修我们自己的福报,而不是三宝需要我们这么做
9.比丘和居士若是不敬重佛法僧和戒定慧,佛法就会灭亡
10.在印度没有人在高拜垫上礼佛,在中国却处处可见,是否如法?
11.不是所有佛弟子在佛前都能坐下,至少需要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才可以
12.凡夫在佛前是没有资格坐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坐下来而且诸佛皆欢喜?
13.为什么到寺院时,必须要对僧众恭敬呢?
14.进寺院后还没到大殿礼佛之前,见到僧众时不可以交谈,但必须向僧众问讯
15.顶礼师父时,要看师父是否方便受礼,不能勉强顶礼
16.晚上在寺院留宿时,不可以在叩钟前入睡?
17.在寺院留宿的早上,不要躺在床上听叩钟,至少要在打板时起床
18.有的人侵占寺产和僧物,觉得出家人很慈悲不会怪罪,但护法神和因果是不会放过他的!
19.我们为什么要到寺院呢?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
20.要明白,来到寺院不是找僧众泡茶聊天,搞世间人情的往来!
21.救度众生需要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愚痴的凡夫知见
22.以这样的大智慧来到寺院,就能福慧双修,而获得很大的利益!
23.佛受用物代表佛法身,即便残损也要恭敬
24.敬佛仪相,一为自己培福,一为解脱因缘
25.礼拜佛陀、以身口意承事佛陀,可以具足五种功德
26.面对佛像时,我们应当怎么用心?
27.想要生起虔诚恭敬的心,不能只靠一时的加持或感觉
28.绕塔时应念众生恩与般若慧
29.佛塔长草或有不净应及时去除,雨天应脱鞋后再入塔礼佛
30.比丘绕塔时女居士不能紧随其后,除非有男居士同时跟随
31.面对佛像,应同见到真佛一样恭敬
32.不学经论,内无正信,见不高远,故不能恭敬三宝
33.佛子轻慢三宝,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34.不得在佛前礼拜师长僧众,悬挂幡盖不得踩踏佛像
35.佛弟子如能发自内心地恭敬三宝,观功念恩,自然能感化周围大众
36.不应在床上礼佛,不应在高拜垫上礼佛
37.居士供养佛寺的物品,为什么要做舍心?
38.讥呵僧众过失,说僧团是非,将自失善利,非居士入寺之行
39.入寺先进殿礼佛三拜;应安详直入,不左顾右盼
40.应先弃舍刀仗杂物,再进入寺院
41.以俗情检道,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障道缘起,终无出期
42.佛宝与僧宝因果相随,一体无别,僧若有过,仍应尊重
43.礼佛后应顺佛而行不得逆行,出殿时应先向佛问讯再离开
44.若有因缘在寺中住,不得卧僧床席
45.在寺院走路应低头看地,勿伤小虫,不唾僧地,主动清理杂草尘土
46.居士入寺勿坐僧众床席座椅,勿在中间拜垫拜佛
47.在寺中不要调戏言笑,说非法事
48.在寺院随意坐卧、乞索、取借,甚至使用暴力,会结下很重的罪业
49.建寺开净土之因,供僧为出离之轶,进入寺院的唯一目的是为契入佛道
50.寺院排班女众排在男众后是为了破我执,而不是对女性的歧视
51.有智之人,敬重寺法,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
52.若见沙弥,应礼如比丘,切莫直呼法名、随意使唤
53.我们到寺院多少会损耗常住,离寺时应有所补偿,才不会侵损常住
54.女众入寺,应卸下妆饰,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供养忏悔;不可嬉戏笑闹,动自他道心
55.临终关怀如何劝导才能使病人正念不失、得生善趣?
56.告假离寺时应如法作礼,拜辞三宝
57.出家人但现僧相,即有大功德,应恭敬礼拜,不可心生轻慢
58.佛为什么说慈悲护养病人相当于供养佛陀?
59.佛陀亲制戒律,出家人应当看护生病比丘,不可互相弃舍
60.无常院中应置弥陀立像,病人面对西方,作从佛往净土观
61.重病比丘为什么要移住寺院西北角无常院?
62.重病人佛前产生秽物,若能速除便属无罪,乃至应床头设像,使之能随时观佛
63.若无出家意愿或因缘,也需要了解出家的殊胜功德与出家后的用心吗?
64.南山律:佛陀建立沙弥本位是使众生修出离道的开始
65.南山律:出家修行,信、智二门缺一不可
66.南山律:出家不明信智二门,则形心混俗,愚昧于法
67.南山律:为接引耽溺生死不求解脱的众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68.南山律:百年供养满四天下阿罗汉,不如为法一日夜出家受戒
69.南山律:障碍他人出家,断佛种子,诸恶集身,罪过极大
70.南山律:出家后为什么还会造作种种罪业?
71.南山律:出家功德巨大,但若行凡罪行,果报非常严重
72.南山律:若只重戒相,无心于道,则内多瞋忿,久污净心,只能积累欲界人天福报
73.南山律:若修世间禅定,虽经上界,终还生死,未有出期
74.南山律:小心!喜欢听经但闻后不行,或以听经为排遣,或以攀比心、轻慢心听经,都不是真为解脱而闻法
75.南山律:为什么以俗心行善,修福不修慧,反会徒增我执,未来受鬼趣相似果报?
76.南山律:发心出家,若不行圣道行,无别于禽兽
77.南山律:无量法门,总摄有三: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