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悬钟古城--漳州“所”事(一)
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这个系列,着重点在于介绍漳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座海防城所,大致按照由南至北的次序,第一座是位于诏安县梅岭镇的悬钟古城。
既然谈到古城所,就不得不先顺带介绍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卫所制,是明朝最基本的军事组织制度,这个概念最早由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提出。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卫设指挥使,统兵5600人;卫下设千户所,统兵1120人;往下还设有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说的就是其最大特点。
从国道324向南转向梅岭镇方向。途经腊洲村,远处看到腊洲山上有一座石塔--祥麟塔。
腊洲山又名麒麟山,海拔92·5米,原是诏安宫口港东南海上小岛,名腊洲屿,后因河海冲积和筑堤围垦,遂与陆地连成一片。塔即立于腊洲山东峰顶,故又称腊洲塔。
上山途中可以看到腊洲村美景
远处就是宫口港,诏安东溪河出海口
很快就来到祥麟塔前。
祥麟塔,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次年落成。为楼阁式石塔,高24·5米基座边长24米,八角空心造。基座之上七层塔身,层层均置腰檐、开圆拱门。塔内有螺旋形石阶盘旋而上。二层以上各有小门,东门“朝阳”,西门“挹晖”,南门“迎薰”,北门“拱辰”,为举人沈丹青所书。1925年因雷电破坏,塔顶跌落,塔前倾斜并现裂痕。1987年修复。现在看到的是就是1987年修复后的模样。
重修碑记
塔后边的奇石--乌龟石
“一塔雄视观沧海,半山新绿映碧涛”。“腊屿祷麟”,为古时诏安廿四景之一。
继续南行,前往悬钟古城。
悬钟古城,系古代漳州四座海防古城之一,至今已有670多年历史。明朝设指挥所,一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都曾屯兵于此,为明清两代东南海防的军事要塞之一。据民国《诏安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建置,周长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一十五,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环海为壕……”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攻陷悬钟城。次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福建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屯兵于此,消灭倭害。隆庆六年(1572年)悬钟城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后城废,康熙五十八年(1717年)再度重修。
历经沧桑,古城已经不复当年雄壮。残破的城墙,依山而建
有必要说一下的是,现在的古城城墙并不连续。先到东门村,看古城的东门。
东门有一个小瓮城
瓮城内的小庙
这一边的城墙保存尚算完好,上面长满金凤树
匆匆看了东门,回到大路前行不远,有一条小路指示去关帝庙。
按资料说,悬钟关帝庙在古城西门,但我还真没看出西门在哪。城墙依山而建,古榕茂盛。
原来关帝庙后面的这座小山叫做果老山。相传八仙赴西王母蟠桃宴时曾于悬钟城一带小憩,故至今南门村仍留“果老”、“仙姑”二山。
重点来了,果老山至今保存有明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石刻36方,题刻有楷书、行书、草书各体,内容包括了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驻悬钟所城官员的纪事和景物的题咏,描述了当时海上航行、贸易和打击倭寇海盗的情形,对研究明清海防和海上贸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果老山摩崖石刻也因此被誉为“漳州第二碑林”。
这块石刻内容是“万历二年夏,予以镇守广东总兵都督同知,奉旨督剿海寇,会师于闽,重至悬钟,见旧种松树五百株长茂成林,偶有存棠之感,使后人无忘爱护,则此松可以阅千岁如一日矣。因刻石记之。”落款为“天台东瀛张元勋书”。此文说的是张元勋回到悬钟古城,发现当年种下的500株松树长势良好,蔚然成林,希望后人珍惜呵护。不过,更重要的是,其间透露出400多年前的一场荡寇大捷。据史料记载,张元勋(1533-1590),字世臣,号东瀛,太平县新河(今温岭市新河镇)人。明隆庆元年(1567),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官兵屡战皆败。张元勋主动请战,六次交锋,获全胜,沉敌舰300余艘,擢副总兵。
沿石阶而上
左边是刘大勋(安徽六安人,时任南澳副总兵)的题字,右边是一首署名“闽粤副总兵武林肖泉于嵩”手书的五言诗:“地险壮巍峨,行穿翠霭过。潮平千岸阔,云出万山多。剑舞吞牛斗,旌飞剪薜萝。年来经几汛,瀚海息鲸波。”当真是意境深远、气度不凡。
特别说一下,于嵩,浙江钱塘人,时任南澳副总兵,是民族英雄明代名臣于谦之子。
很多题刻都写到了望海峰,估计是这小山峰的名称
这副是蒋基题写,蒋基是江苏苏州人,时任南路参将。
这是一首原福建南路参将梅应奎题的诗:“跬步层峦上,烟波望处遥;归帆悬落日,飞鹭入青霄;气爽妖氛净,心闲俈虑销;自今观海水,不复问江潮”。一副风烟散尽、气定神闲的感觉,此人后来升任为徐州参将。
又一方张元勋的
这方石刻共四首诗,张元勳和罗拱辰各两。《题捍海三雄镇 (谓南之悬钟、北之烽火、南澳之新镇戍也)》诗其二写道:“千年雄镇一时开,收拾风波入座□。罗罟结成包括尽,鲸鲵安得逐潮来。”抒发了海防将士为民众太平而镇守海疆的豪情壮志,让人读后肃然起敬。作者罗拱辰,广西马平举人,据史料记载,罗拱辰在任海防同知时,曾同佥事梁士楚督兵追杀骚扰海面的劫贼杨老,有力维护正常的海上贸易秩序和海商的合法利益。
刘大勋题刻
山顶新建了忠义亭。
俞咨荣的"山城出色"
蒋基的"青莲耸秀"
石刻很多,无法一一品鉴。据说在悬钟所城内还有一个“君恩似海”石刻,高约4米、宽约1.4米,是时任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所题,可惜没找着。
下了果老山,瞧一瞧关帝庙。正如以前所言,有所城的地方几乎必有关帝庙,这也是一个标配吧。
悬钟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门楼、拜亭、正殿等组成,清乾隆、光绪几经修葺。传说明清海盗、倭寇扰民,关帝曾多次现身显灵。渔人感其恩德,立庙修身,以这种特有的朴素方式表达爱戴与敬仰。据村中老人介绍,在诏安的关帝庙中,悬钟关帝庙的香火最为旺盛,据说庙里供奉的关帝神像和东山关帝庙的关帝神像是同一段木头所雕,十分灵验。
正门额匾刻有“浩气参天”
螺旋纹的抱鼓石
屋架熏得漆黑,香火甚旺
屋脊的剪瓷雕。悬钟关帝庙里面不准照相,就此打住
从关帝庙重回大路,往前一小段进入南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