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辞官是清高,落魄终老为孤傲,谁懂隐士陶渊明

陶渊明是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梁启超说,自然界,是陶渊明爱恋的伴侣。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最和谐完美的人物,他简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使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陶渊明留给我们的背影,美得就像一副水墨画,悠然自得,超凡脱俗。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文学史上流传的,是美化过的陶渊明,是理想化了的隐士,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死于南朝刘宋初年,故有称其为东晋的,也有称其为南朝的。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陶渊明的祖父,曾经做过太守,他的父亲,曾涉足仕途,可能是由于官职卑微,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究。

陶渊明早年,八岁的时候,父亲离世,家境逐渐衰败,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陶渊明自幼时起,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好琴书,心怀善念,常做善事,感受四季,乐山乐水,胸有大志,与众不同,浑身洋溢着儒家与道家,两种相互矛盾的气质,为其一生做好了注解。

二十岁的陶渊明,为谋取生路,开始游宦生涯,然而卑微的官职,又令他灰心丧气,时常闲居在家。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但是不久之后,又是不堪吏职,干脆辞官归家。稍后,江州又召他做主簿,但他却推辞不受,依旧在家闲居。

岁月在春来秋去中流转,陶渊明三十三岁那年,加入当时权臣桓玄的幕府,桓玄是东晋丞相桓温之子。两年刚过,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在家丁忧了三年。丁忧期满,已四十岁,陶渊明再度出山,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以世俗的价值观,追随大英雄刘裕,气吞万里如虎,博得生前身后名,加官进爵荣华富贵,岂不是人生得意极尽欢乐的事情么?然而,陶渊明却并不畅快,他的心里是矛盾的,原来想着做官大展宏图,但是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就这样在出仕与隐居之间,陶渊明动荡漂泊了十余年,终于厌倦了,也看透了,与其格格不入的官宦生活说再见。

四十岁不惑之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令。然而,只有三个月的时间,陶渊明赋就《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归隐田园,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直至生命结束。只是,此时的陶渊明,已经有了明确的政治态度,思想也进入了成熟的时期,之前的躬耕生活也许作秀,之后的田园劳作则是他的心之向往。辛苦于田间地头,融入进农民生活,陶渊明的诗文创作,洋溢着真实自然的别样风采。

当然,田园生活,有乐趣,也有困苦,陶渊明能享受,也能忍受。

四十八岁的那年夏天,陶渊明的家中失火,宅院尽毁一旦,被迫迁居他处。

五十岁那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习惯了真正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活得越来越随意,心里也就越来越通透了,那叫自由自在的惬意。陶渊明的日常生活,有耕作,也有郊游,有饮酒,也有赋诗,有赏花,也有抚琴。

说到妙趣雅韵,陶渊明才是极品,对于常人来说,这是故弄玄虚,但对于陶渊明而言,那叫妙不可言。就说他的琴,没有装饰,甚至,没有琴弦,然而,每逢饮酒聚会,陶渊明都要煞有介事地抚弄一番,但其中之意,名士们都说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饮酒,当然也酿酒。有次,郡将前来探望,正值酒熟时分,陶渊明头上罩着葛巾,等漉酒完毕之后,仍然戴着葛巾罩,坦然接待来访者。

五十三岁那年,重阳节,陶渊明郊游,没有饮酒,只是采了一把菊花,闲坐在篱笆东边。须臾,江州刺史王弘来访,身着一袭白衣裙袍,怀里抱着一坛酒,陶渊明与王弘,当即小酌频频,然后微醉而归。

陶渊明嗜好饮酒,逐渐名闻天下,无论贵贱,只要携酒拜访,陶渊明就与来着痛饮,如果他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如此率真自我,令人忍俊不禁。

陶渊明五十九岁那年,他的好友颜延之赴任,路经他所居住的地方,数日与他把酒言欢。辞别时,颜延之留下两万钱,折合现在五万元左右,陶渊明将钱悉数交给酒家,什么时候想喝酒就去喝。

刘宋开国元勋檀道济,听说陶渊明在彭泽,只当了八十天的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甲归田,在穷乡僻壤过着隐居的生活,发自内心地钦佩陶渊明。陶渊明七十六岁的时候,年老体衰,穷困潦倒,近期又疾病缠身,并且家中缺衣少食,饿得数日不能起床,他心里甚是挂念。檀道济知道陶渊明喜欢饮酒,便随身带上美酒佳肴,登门拜访这位隐居的名士。

残败颓圮的院落,棚舍既不挡风,也不蔽日,老人病卧破床,饥寒交迫,檀道济目睹此情此景,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名满天下的大诗人陶渊明,竟然落魄到了此等地步。檀道济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子生文明之世,奈何困苦如此?”陶渊明答,“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陶渊明回绝了檀道济劝说他出仕的美意,也断然拒收檀道济带来的美酒佳肴,哪怕落魄终老也不曾折腰。陶渊明,清高至此,孤傲至此。然而,位极人臣的檀道济,当朝战功赫赫的武将,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不但没有责怪,而且惺惺相惜,史称“檀陶之交”。

其实,所谓的“檀陶之交”,就是文人的誉美之词,二人无非交集而已,还谈不上什么交情。

陶渊明也曾出仕为官,也曾深入刘裕的幕府,然清高之人难服水土,终究是与官场无缘。陶渊明与官场无缘,但却不是与官场彻底绝缘,实则是欲罢还休,藕断丝连。陶渊明何其矛盾,就是闲居在家,或者归隐田园,但是却无时无刻不憧憬着,能够尽其所学施展平生抱负。如果读懂了陶渊明,就理解了天下的文人,试问世上隐士真的有么?

檀道济也曾追随开国皇帝刘裕,既是南朝宋的开国元勋,又是辅佐当今皇帝的功臣,权倾朝野,志得意满。尽管檀道济满腹经纶,似乎也有文人情怀,也可能是真心钦佩陶渊明,可如今他从成功者的角度,来审视陶渊明的落魄人生,让清高孤傲的陶渊明情何以堪?

陶渊明是天下名士,檀道济是国之权臣,清高孤傲与攀龙附凤,两股道上跑的两辆车,并行但没有交汇点。就在这一年,陶渊明离世,友人私为其谥号“靖节”,后世称其为“陶靖节”。九年后,檀道济忠而被疑,全家尽遭宋文帝问斩,当时就有人为其喊冤,挑明说杀死檀道济就是自毁长城。

好比铜镜,一面清白,光可照人,一面雕龙,封满尘埃。陶渊明的人生,虽然充满矛盾,仍能清白自处,恰似铜镜的正面,故而被万古传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