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周边河网密布
“下河洗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到河中游泳,在青少年中的一种通俗说法。
这几天,成都的天气十分闷热,加上电视节目下方天天都有“不要私自下河游泳”的警语,不禁勾起我青少年时代下河洗澡的经历来。那时邀约同学、伙伴常不说“洗澡”,而是说“板澡”。有时只说一个“走”,同时用食指、中指做出两指上下的动作,以游泳时,两腿上下的动作示为去游泳。
我学会游泳是在成都南门上的樊家堰,而游泳的恣式不是“蛙泳”,也不是什么“狗刨”,而是自创的“自由式”。我喜欢的还有“仰泳”,仰身直肢浮在水面上,不时动动手脚,控制游动方向和防止下沉。其次是“栽眯头”(潜水)也是我喜欢的。一些人能站在堰头上,飞身一跃,直插入水中,这些人被称之为跳水的“港手”(那是当年的流行语,专称那些能干的人)。我很笨,只会跳“炸弹”。
樊家堰离我家不足三百米,整整一个暑假,我都会泡在樊家堰的河水里,不仅是每天不午的常客,晚饭后还要再去一次。瘾大了,有时上午也要去板个澡,有时雨天也要去光顾一下。如果自由泳让太阳晒的是背部,而仰泳或在沙滩上躺着时晒的是胸部,一到丸月开学时,我和一些同学都成了“黑人”。
老成都周边河网密布,有很多天然的游泳场所,我除了樊家堰一处外,只到西门三洞桥、四座磨、肖家河、毗河大丰段都去游过。再就是南门大河垮河坝段(即今彩虹桥东,363医院背面),在这里不是专门游泳,而是游泳过河回家。那时我就读十四中学,家在武侯祠大街。两者间通常挠南门大桥回家。另一是乘渡船回家。当年还没有彩虹桥,该处有一渡船,只对502厂的员工及家属免费,对外人每次收费一分。当年身上要有一分钱,对一个读书娃娃来说,也是很难得的。有时为图近便,于冬季时,我就踩水过河。夏季不涨水时,脱去衣服裤儿顶在头上(游泳裤早在学校就穿上了的),就游过河回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