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对话 王庆松:“在希望的田野上”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2020年7月11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北京双空间推出艺术家 王庆松的重要大展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展出艺术家1999至今三十余年创作的重要摄影、拍摄现场等作品二十余件。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海报展览的其中一张海报,值得玩味:背景使用了王庆松最新创作的作品《问它》。花花绿绿的品牌广告Logo,搭配一行绿色的大字:“在希望的田野上”,背后打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组合,充满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美学”意味。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在第一空间呈现的正是展览主题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进入展厅,正对面墙上是一幅巨大的艺术家个人肖像,艺术家穿着白色衬衣,黑色西装,系着红色领带,神情庄严,这张照片特意选择在大北(专门负责国家领导人拍摄)的照相馆拍摄。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在这幅肖像前面,摆着上百张对这幅肖像的写生作品。它们是由普通的艺术考生,街头肖像画从业者,艺术爱好者,甚至完全不懂绘画的人组成的“写生团”,通过他们的手,让原本有些荒谬和严肃的艺术家肖像有了上百种变化,有些“大作”,看的人忍俊不禁,嘀笑皆非。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对于学习艺术的人而言,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考前班乌泱泱的考生,对着一个模特写生的场景被王庆松直接借用,但艺术家巧妙地将模特变成了自己——一位“盲流艺术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丝不苟的样子。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作品命名,似乎具有多重解读寓意。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在王庆松的创作中,非常善于将不同的元素进行智慧的“挪用”,并加入了一种“搞笑”甚至“反讽”的后现代艺术的表现元素。在其早期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传统的挪用。
《拿来千手观音系列之一》 180x110cm 1999年
“拿来千手观音系列”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最早的一件作品是1999年创作的“拿来千手观音系列”,借用了佛教艺术中千手观音打坐的姿态。艺术家本人扮演了千手观音的姿态,手中拿着各种消费品:最新的大哥大电话,美钞、VCD光盘、万宝路香烟······都是当时最时新的商品。
《老栗夜宴图》,C-print,30 × 240cm,2000
《老栗夜宴图》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展出的另一件早期作品《老栗夜宴图》,创作于2000年。作品挪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并在其中加入了艺术家本人对于生活的具体感受。艺术家同样出现在画面中,只是他变成了围绕在主角“老栗”周围的小人物,似乎在窥探当代精英阶层的生活。
《过去、现在和将来》,C-print,175 × 800 cm, 2001此次展出的另一批作品,王庆松成功地对“红色经典”进行了转换与挪用,比如《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类作品中,艺术家更为强调艺术作品来表达集体记忆与当下现实的内在联系。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王庆松的创作中,题材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消费问题以及各种异化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发出深层质疑。在他创作中一个较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强调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的联姻,因此,他称自己的作品为“纪实摄影”。通过他长达几十年的“纪实摄影”,形成了一部在中国土地上浓缩的鲜活历史。
《跟我学》,C-print,120 × 300 cm,2003
《跟他学》,C-print,120 × 300 cm,2010
《跟你学》,C-print,180 × 300 cm,2013比如展出的跨度十年的三部曲:《跟我学》、《跟他学》与《跟你学》,是对国内近些年来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跟我学》中,“我”象征着混乱教学秩序的“教授”;《跟他学》中,“他”是由王庆松扮演的“书呆子”;《跟你学》中,“你”是由王庆松扮演的“老学生”,带着吊瓶依然坚持上课。显然,这几个都不是值得倡导学习的对象。作品借助夸张的手法,辛辣讽刺了一直在中国推行的“应试教育”对广大学生的异化。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
《问它》展出现场在2020年创作的最新的作品《问它》中,是对过去创作的一次总结。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广告和字符元素,延续了王庆松创作中最为核心的对象“消费主义景观”。作品以纪念碑般的体量,在展厅中央出现时,巨大的问号,揭示了艺术家20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贯立场——在他每件作品中,提出的对世界的怀疑与疑问。转向箱www.sdjysg.com/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而展览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取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描绘了那个年代的日新月异,未来的美好蓝图,也激励了艺术家王庆松的青年时代。在经历了40年的巨变之后,展览再次回视这一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历史,是未来,也是一个全新截点的期许。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YC艺术网对话王庆松YC艺术网:此次展览是跨度二十年作品的一次呈现,其中早期的作品《老栗夜宴图》可以说是您的艺术摄影代表作。请问当时您为何想到创作以知识分子现代遭遇为主题的作品?您能具体讲讲当时创作的灵感吗?
《老栗夜宴图》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王庆松:这件作品如果说灵感来源和具体的构思,其实花了很长的时间,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在各个方面产生巨变的时代。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市场化、商业化在中国慢慢普及,它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打破了传统价值观,此时,出现的知识分子下海潮流就是一个变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许多的困惑。我大概在97、98年开始构思,到2000年完成了这件作品的拍摄。
《老栗夜宴图》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为什么想到借用《韩熙载夜宴图》,因为我喜欢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并置。韩熙载身处南唐时期,一个混乱的年代,国家出现战争、分裂的局面;对比现在,东西方在文化、经济、商业等各种矛盾的碰撞。韩熙载是一个文官,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将两个时代的处境进行对比,让我选择了《韩熙载夜宴图》。
《老栗夜宴图》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YC艺术网:这件作品在呈现上是一次创新,当时是如何拍摄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实际的困难?王庆松:一般在拍摄之前,我会做好方案,画很详细的草图,到了现场搭景的时候,只会做减法。并且在搭景之前,相机的高度、构图等,都是我拿照相机先卡死的,所以在我的摄影作品里,摄影师并不重要,都是按照我的意愿来拍摄的。
《老栗夜宴图》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这件作品的拍摄过程有些小意外。当时我请朋友帮忙,在拍摄最后第五段故事时,发现胶片装反了,只能重新拍。从此之后,我不再让别人装胶片。
《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草图YC艺术网:这次展览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体现,它们涵盖了社会方方面面不同的题材,您创作的灵感,一般是从何而来?王庆松: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现实提供给我各种样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自己是记者,我是用“纪实”的方式“记录”这个社会。我从来不会说自己做的是艺术,包括跟朋友聊天,也不会聊艺术、摄影,更多谈社会现状、实事,以及人的生活状态等等。
王庆松摄影作品纪录片YC艺术网:从90年代末开始,您的摄影作品就已经脱离了传统摄影框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很多人认为您做的是“观念摄影”,但您一直坚持自己是“纪实摄影”,为什么?王庆松:1996年,我放弃绘画,转而选择摄影,当时我决定要像记者一样,完整、彻底的去“记录”这个社会。甚至这些年来还想办各种记者证,是希望以一个记者的姿态去记录,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所以慢慢地,我只能选择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把现实变成方案完成拍摄,但内容都是与当今社会现实有关的。虽然它们不是最直接的现实,但我一直强调的是一种记者的态度,并且带着一种个人的反思、怀疑、态度去“记录”。
王庆松摄影作品纪录片YC艺术网:您是最早使用数码相机尝试拍摄的艺术家之一,但如今,当人人都开始使用数码之后,您转而选择了胶片,您怎么看待摄影技术与您创作的关系?王庆松:我认为,摄影技术是不重要的。它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态度,人人都使用某种拍摄技术的时候,我则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当大家都谈跟新媒体结合,跨界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做的纯粹一些更好。在我看来,摄影有其记录的属性,如果更强调拍摄手法的话,可能偏离了摄影的本质。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YC艺术网:据了解,这次展出的不少作品的全部版都早就已经售完,您也被媒体称之为“中国当代最贵摄影师”,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这会影响您的创作吗?王庆松:我的作品都涉及庞大的现场和成本,所以作品价格往往会依据成本来定,成本高,价格就贵。但我创作的出发点考虑的不是最贵,或者最能卖钱这个点,我不太会去考虑所谓的市场因素,我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记者,价格对我而言是不重要的。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YC艺术网:这次展览的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同时,展出的另外一件新作《问它》,二者似乎产生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关系?王庆松:这是一首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歌曲,不知道现在年轻的朋友有没有听过。因为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不像西方人,有很强烈的信仰约束。所以对我们来说,希望很重要。但它其实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因为在“希望”的指引下,我们会去向哪里,没有人知道。但至少饱含了一个美好的期许。
艺术家王庆松王庆松简介:1966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199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开始以摄影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现今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作为亚洲摄影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庆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启了摄影的另一种讲述方式:后现代的语法,大场景的摆拍,震撼的视觉,通俗易懂的大众美学和平民视角,其间混合了绘画、舞台、电影等多种语言。王庆松的镜头记录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浓缩的历史,鲜活的画面,记载着现实和欲望的改变,希望和田野之间,永不谢幕的舞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