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四: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

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四: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

西王母是谁呢?在中国最古老的几部著作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有人考证说在商代的《归藏》已有西王母的记载,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但我没有看到这部书,不敢断言。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一位富贵美丽的女帝王形象,但是穆天子传也是真真假假搞不清。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王母娘娘”,王母和西王母是什么关系呢?谈到王母,就必须延伸到女娲,王母与女娲又是什么关系呢?疑问真的很多。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想在古代史料中去纠缠,只想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也是建立在对史料的充分考量的基础之上。

现在谈西王母,《山海经》是最可靠的资料,只有《山海经》的记载是实在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对西王母做出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最原始的描述,是最早期的王母形象,这种描述,其实与女娲、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神一样,都是人形兽相,这与早期人类的崇拜发展历史是相一致的,远古的图腾,都是人兽一体的。

一、女娲即是王母

1、女性姓族时代的女娲祖神崇拜

人类最早的神,是地神和祖神,然后英雄帝王也成为了神,最后出现的才是天神。因为人首先是生活于大地上,人类的智力也是逐步开启和发展的,认识事物也是从近及远的。古人类必须先搞清大地上的东西,再才会去看远遂的天空。其实文明并不复杂,也不深奥。文明就是“以文别之”,文是“纹”的本字,文明之“文”就是“纹”。鸟兽虫迹,就是人类观察到的最早的“纹”,然后才形成“天文地理”。古人类为了把人群与人群区分开来,就发明了“纹身”,各人群有不同的“纹”,这就又形成了“徽”,即是图腾。

在女性姓族时代,中国最高的人神和人祖是女娲。神话里中国人是女娲用泥土创造出来的,这个神话奠定了女娲唯一祖神的地位。在神统时代,女娲是神女而帝者,既是最高神,又是最高首领,各人群的祖神和首领都是女娲的分身。中国人迁到哪里,这个女娲神就跟到哪里,所以到处都有女娲神。

在姓族时代,女娲是华尼人统一的最高祖神。中国现代诸族的源头都在华尼人哪里,都是由远古的华尼人分化而来的,统一的特征就是女娲崇拜。

所以姓族时代的女娲崇拜,是对生命来源的追溯。女娲是华夏族群的人祖。

2、“神女而帝”是由女娲崇拜和女娲之尸演变而来,女娲即是王母

在古史记载和传说中,女娲是“神女而帝者”。女娲既是神系,也是帝系。女娲大神是女性姓族时代的统一的祖神,女娲大帝是女性姓族时代的超越于姓族之上的统治者。

由于华夏各姓族都是同源的,都源自祖神女娲。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女性姓族时代,由原始无系群分化成诸多姓族群,这些姓族群逐渐地向外迁移,就形成了姓族时代处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诸多姓族。姓族迁移到哪里,女娲崇拜就随着姓族迁移到哪里,对女娲的祭祀也就跟随到哪里。所以在远古时期,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姓族共同祭祀的祖神是女娲。

女娲只有一个,那么要维持对女娲的祭祀,就要设立女娲的分神,女娲的元神依然保留在原住地。在祭祀中,各姓族设立女娲之尸来代替女娲元神接受祭祀。女娲之尸逐渐被神化,即拥有姓族的最高神权,也拥有姓族的最高首领权,就成了“神女而帝者”,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女娲之尸形成了女娲世系。

“神女而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女娲之尸开始是代表女娲接受祭祀的人,这个代表女娲接受祭祀的人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通过选择而来的。这样女娲之尸就逐步地演变成了女娲的转世灵童,这个灵童既具有女娲的神权,也具有女娲的首领权,就是传说中的“神女而帝者”。每个姓族都有自己的“神女而帝”者,她们共同源自女娲,所以女娲也是王母,即各姓族的女君长之母。这里的王母之王,是形容词,王母就是伟大的祖母的意思。

祭祀女娲的活动中代表女娲的尸,也被称作尼,这就是姓族时期“尼崇拜”的内涵。说去说来,尼崇拜其实就是对生命之源——“祖”的祭祀。夏和夷,都源自尼崇拜,即祖神崇拜。在姓族时代以前,古人们也是知道“男女相交生人”的道理的,只是在姓族社会时期,被故意隐瞒了。因为姓族社会实行的是“群外繁殖”,本族的男女是禁止交合的,本族的男女只能与外族的男女进行交合,但产生的后代为本姓族所有,男性在本姓族是没有直系后代的,男性在本姓族的人口繁衍上没有作用。所以女性的权利来自生育权。

3、大洪水导致南北女娲崇拜的分化,中原的祖神女娲被人女娲和人伏羲代替,其他的祖神女娲被尊为王母

中国史前存在几个洪水泛滥期。末次冰期结束到距今9000前是第一个洪水泛滥期,这次洪水泛滥期把中国各地的平原文明摧毁殆尽。距今9000年到距今距今8000年是气候平稳期,湖南彭头山和河南贾湖为代表的平原文明再度兴起。距今8000年到6000年,又是一个洪水泛滥期。以后就是帝尧时期的洪水。所谓的大洪水,就是指距今8000年到6000年这个洪水泛滥期,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是伏羲文化形成期。这个时期,人女娲和人伏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伏羲成婚再传人类的女娲,是女娲世系中的一代女娲。

从社会伦理的观念看,人类是从动物人、无伦人到有伦人的。人类的第一个有伦时代就是姓族时代。姓族时代是女权时代。在姓族时代,男性的生殖权被姓族社会所无视和隐瞒,女性靠生殖权的垄断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依据就是女娲造人的传说。中国女娲造人的传说就是产生在姓族时代。在女娲造人的传说中是没有伏羲存在的,这就说明女娲造人是不依靠男性帮忙的。这正是姓族社会时期人类繁衍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女娲造人的传说,证明了在人女娲和人伏羲出现之前,女娲大神就是存在的。

我们明白了女娲独立完成了造人,在女娲造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伏羲的存在,就要明确:说到人祖就以为是伏羲女娲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中国本土民族来讲,女娲是共同的始祖,女娲是姓族时代华夏各姓族共同的祖神崇拜。这是大洪水之前华夏各姓族的原始祖神崇拜状态。

总之,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古老姓族,都是信奉女娲的,她们自认为是女娲的后代。她们的最高祖神是女娲,她们的最高首领也是女娲,所以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崇拜女娲的族群是有多个的,他们有共同的起源,只是在分居各地时演化成了不同的族群。如红山文化居民也是信奉女神的,红山文化有女神像,女神实际就是女娲。

大洪水来临,不少姓族被洪水毁灭,遗留的姓族被分割在各个被海水包围的陆洲上,女人们再要繁殖后代,不可能到其他的地方找其他的外姓族的男人,只能依靠本姓族的男人,这个时候就只能是本姓族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来完成繁殖人口的任务。女性繁殖不须要依靠本姓族男性的神话被大洪水所打破。大洪水是产生伏羲女娲兄妹传人的传说历史背景。离开了大洪水,就没有出现伏羲的条件。

女娲伏羲再传人类,实际说的就是幸存于海中之州的人类因为大洪水的逼迫,不得不重新回到群内繁殖的史实。重新回到群内繁殖,开始人们的害羞感还是十分强烈的,为了克服这种害羞感,这才又产生了女娲为媒的传说。所以伏羲女娲兄妹传人的传说,是大洪水期间遗留在水中高地(州)之上的遗民重新回到群内繁殖之历史的真实写照。

我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很认真地探讨过这个问题。总之在大洪水之时和大洪水之前,家庭是女主单亲家庭,族群是女主之姓族。大洪水之时和大洪水之后,女主双亲家庭就诞生了。在家庭里,既有母亲,也有父亲,女性为主导;在群体里,女首领为帝,男首领为后,产生了新的帝后体制,但还是女性为主导;这时期产生了“女婚男嫁”的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对祖先的祭祀,才加入了男性祖。所以在祭祖时,女娲之祭祀配上了伏羲,伏羲成为了男性祖先的代表在祭祖中和女娲一起接受祭祀,形成了家庭中的女主双亲制和祭祀中的双祖制。

大洪水时期形成的女主双亲制,为女权向男权的过渡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大洪水的人文作用——男性走上了历史舞台。

家庭中的女主双亲制和祭祀中的双祖制,演变成了社会中的女主双首领制,即社会的性质是女性社会,女性首领为帝,男性首领为后。

大洪水为男性走进家庭并在家庭取得了父亲的地位、间而为男性取得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女权性质。在姓族社会晚期,由于姓族之间的战争频发,男性首领以军事首领——王的身份,最终突破了女权,才建立了男性主导的氏族社会。男性取得突破的基础,还是由男性在姓族社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权利确立的。

大洪水期间形成的女主双首领体制逐渐地被男王体制同化,女王双首领体制最终仅存在于中国西南。

在我看来,伏羲女娲传说,只能形成于豫东鲁西。因为其他的地方,周边都有链接的山地,人们移居山地后,原始的女性为主的婚姻状态不会改变,每个群体周边都有其他的姓族存在,不需要重回到群内繁殖的时代,所以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的性质。特别是南方,两湖平原周边都是山区,而且山区是互相连接的,不会存在一个族群独处一个孤岛的环境。而大洪水期间,豫东鲁西山地被大海包围。

大洪水中和大洪水之后,在祖的问题上,中国古老族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豫东鲁西形成了伏羲女娲再传人类的传说,在祭祀上形成了伏羲女娲双祖制度,即女娲伏羲双祖崇拜,在社会上形成了女主双王制,并由女主双王制过渡到男主双王制,最早产生了父系制度,率先进入氏族时代。在国家化时代,逐渐形成了男王体制,女娲伏羲双祖崇拜被伏羲崇拜所取代。

中国的南方、西方、北方高地上,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性质,崇拜的是女娲。在国家化时代,女娲被各族群的女王制度取代,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男王制度的女王体制,被中原男王国家视作女儿国。

在中原男王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北部、西部和东部逐渐进入男王国家体制,但中国的南部女王体制与中国的北方的男王体制是并存的。这就是为什么南方在经济上比北方富足,但在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方面,南方的各个群体明显落后于北方的原因,也是南方的战争远不如北方的战争惨烈的原因。

总结上述:在大洪水期间,有一支女娲姓族被阻隔在豫东鲁西南的丘陵地区,处于大海之中。为了繁衍后代,这一支女娲族群回到了族内繁殖的状态,人女娲与她的哥哥人伏羲带头结婚了,女娲和伏羲一带头,其他族内兄妹也就跟着学习,人们消除了兄妹为婚的耻辱感。这一支就是古夏人的东进支——女娲伏羲族群。这是中华文明传递历史上很关键的一支。这一支继承和保持了女娲崇拜。

在南方及西部和北部,由于这次大洪水的影响,人们从平原撤回到四周的山区,被分成了多个支系,各自拥有各自的女娲。这个各自的女娲逐渐演变成了各自的女王,统治着各自的部族。那么祖神女娲就成了众多的女儿国的女王之母,即王母。

我为什么肯定大洪水期间发生的伏羲女娲再传人类的神话发生在鲁西南呢?在全国的伏羲女娲庙名上,只有鲁西南凫山的人祖庙是爷娘庙,是把伏羲和女娲一起敬奉的,这才是最原始的人祖庙。

大洪水之后,女娲族群作为一个姓族或氏族一直就存在,如有喬氏就是女娲后裔,且一直是中原大氏族。而并没有一个伏羲氏族存在,以后的伏羲氏族,都是在与女娲氏族建立婚姻关系之后,承袭伏羲之称号,承袭伏羲之称号的氏族,大概先后有15个。轩辕黄帝出自少典氏,少典氏也曾经通过奉伏羲之祭与女娲氏族建立婚姻关系。第一代伏羲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和思想家,但伏羲的身份,实际就是女娲之夫婿,所以伏羲还代表一个时代——姓族社会晚期的夫婿时代,这个夫婿时代的婚姻制度就是“女婚男嫁”,即男到女家,这种婚姻制度导致了互为婚姻关系的姻亲姓族和氏族的形成。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儿子是要到对方姓族或氏族去做夫婿的,祖孙到可以在同一个姓族或氏族相见,为什么祖孙亲,父子不亲呢?就是历史上的这种婚姻制度造成的。

根据贾湖文化和彭头山文化都消失于距今7800年来判断,大洪水可能开始于距今7800年。根据平原地区的文明消失和再现时间推测,大洪水的盛期在距今6800年到6000年。这次大洪水的特征是洪水与海浸同时发生,海平面在距今6800年以后上升到了最高点,导致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原地区被洪水淹没。距今6000年后,海平面下降,大洪水开始消退。所以伏羲的时代在距今6800年到距今6000年之间。

4、大洪水产生超级男祖

在姓族社会,女性处于生产的主导位置,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是男人。大洪水带来的就是男性人口的锐减,这就为产生超级男创造了条件,伏羲就具备超级男的条件,处于鲁西南凫山上的女娲姓族,在大洪水的摧毁下,男性在抗洪中大量死亡,能力最强的伏羲幸免于难,他就可以在姓族中拥有大量的女人,肩负着传承人类的责任,所以伏羲有大量的男性后代是可能的。为什么伏羲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却没有被称为人文初祖,却被定位为人祖,其中的秘密可能就在这里。

二、在男王体制的驱逐下,王母逐渐西走,演变成了西王母

男性氏族的兴起肯定是在中部、东部地区,这是伏羲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男性的兴起导致了人群之间的战争频繁而残酷。在距今6000年以后,中国的中部、东部地区,逐渐地就过渡到男权氏族时代,男权也逐步向南挤压,南部平原上的女儿国逐渐西移到鄂西、湘西及云贵,最终向西迁到了西方。

这种西迁,在《山海经》中可以看出来。

《山海经.西山经》说: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皆有。

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说王母所居是玉山。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王母与昆仑山的是间接关系,昆仑虚北是三青鸟为王母取食之地,王母并不居住在昆仑山。到《山海经.大荒西经》,就明确了王母居住在昆仑山。

我一直认为,《山海经》实际是由两部书组成,一部是《山海经》,一部是《大荒经》。《山海经》是大洪水期间的产物,《大荒经》是大洪水消退后的产物。

《山海经》产生的背景就是被大海包围的岛屿,生活于海中岛屿上的人们,看到的就是海中之山和山周边的大海,幻想的就是海中之山的相连,相连起来人们就可以自由往来,所以《山海经》就是《连山易》。《连山易》是伏羲时代的产物,是中国东部岛民的思想。

《大荒经》呢?水流消失之处就是荒,大荒就是被河流分割的平原。被河流分割的平原的出现就只能是大洪水消退之后。

这就要确定这块大荒的地理位置。距今6000年后,这块神秘的大荒究竟在哪里呢?在大别山以南的两湖平原。

中原地区的洪水消退时间在距今6000年,消退的原因是在鲁西南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在鲁西南可以找到证据。但是这次地震导致了海水消退,而河南、河北、江海地区的内积水并没有消退,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入海口,原始的黄河、渭水和淮河等等河流都没有形成入海口,内涝严重,有更多的高地出现,也有高地通道与大别山相连,人们可以在新的高地扩大生活空间,也可以通过高地通道回到大别山到豫西和鄂北,但大平原显露不出来,大平原依旧被积水浸泡着。所以《大荒经》中的大荒不会出现在河南、河北、江淮地区。西部来水和下海口不通畅,一直就是中原和江淮闹洪灾的原因。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是一个降温期,在这个期间海平面下降,海浸也消退了。

两湖平原就很幸运。尽管这个时候长江也没有形成,一方面川水被三峡群山拦截留在四川没下来,另一方面两湖出九江就是江淮低洼区,内积水可以退尽,海水退却了,云梦泽就恢复到常态,周边的平原就显露出来了。所以《大荒经》中的大荒就是两湖平原。湖南城头山在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距今6500年就有水稻田,在距今6300年前就开始筑城而居,就是证据。我以前也说过,南方的洪水消退比中原和江淮要早。

正因为以上原因,我认为《大荒经》就是《归藏易》,《归藏易》是神农时代的产物。以两湖平原为坐标,在神农氏统一两湖地区之后,王母迁移到西部的昆仑山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我也一直认为,狭义的昆仑山就是武陵山。

从《山海经》可以大致窥探出王母西移的路线是从湖南都武陵山再到四川,最终到西北。根据汉代的记录,张骞出使西域时听说过西王母,说明这个时候西王母之国已经迁移出中国,到了中亚或西亚了。

中国古人有带着地名迁移的习惯,标志性的地名是会跟人群一起迁移的,到新居地,他们会用自己的标志性的地名重新命名新居地,所以你会发现昆仑山的地名也是一路西移的,但原始的昆仑山,是武陵山。

王母西移,在中国这边,王母就演变成了西王母了。

当然,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西王母最早居住的玉山,就是城头山。当然这也是一个假说。理论是在假说之上堆砌起来的,这是常态,也请读者理解。

在殷商及殷商以前,古人的迁徙是常态,这也是原始农耕的需要。这种游耕的习惯,也导致了古人城市的兴起和废弃。当然这种游耕也是有规律的,古人也时常回到原地,再兴建城池。

三、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对峙(王母与神农)

在中国的神话系统中,玉帝是后来居上。我一直在说,玉帝就是黄帝,黄帝是黄人之帝。什么是黄人呢?黄来自华,原始的黄是太阳崇拜,后来黄人发现了玉,就把玉命名为“黄”(璜),这个时候产生了一个新概念,就是“佩玉之人为黄”,所以黄人就是佩玉之人。红山文化就是黄人文化,黄人的崇拜统称为“黄能”,黄太阳,黄玉,黄鸟,黄蛇,黄熊,都是黄能。黄帝演变成玉帝,与颛顼的绝天地通的宗教改革有关,通过颛顼的宗教改革,一切古老的神,都处于黄帝(玉帝)的统领下。在黄帝之前,王母就已经存在,与王母同在的,还有一个东华大帝,东华大帝也就是东王公,东王公的原型,就是神农。

神农又是怎样来的呢?神农就是农神,农神起源自糯神,在中国的稻作族群中,糯的种植是神事,糯是专门用来敬神的。中国人没有发明水泥,原因也在这个糯上,用糯米浆制造出来的三合土,就是中国人的水泥。糯神就是后来的傩神。

王母来自祖神女娲,神农来自农神傩神。他们的历史就太悠久了。王母和神农都是古华人之神。

如果你明白神事就是人事的话,就会明白,王母神和神农都有专门的氏族来负责祭祀,这就有王母氏族和神农氏族。他们的神和首领,就是王母和神农。王母和神农实际就是并列的,一个是祖神,一个是农神。

女娲的元神一直就在南方,北方的女娲都是女娲的分神。大洪水让与伏羲成婚的人女娲成了正果,南方的女娲才演变成了王母。

农神就要辛苦一些,他是跟着农业种植族群一起走的。远古的农耕也是呈游动的状态,就是游耕。大洪水时期,神农氏族一路游耕到了豫西陕州庙底沟,在豫西与中原女娲族群相遇,在距今5900年的时候,神农氏取代了伏羲女娲氏的统治地位,本来发展的很好,但是在距今5600年的时候,发生了降温,新的神农族群只好南撤。但是这个时候的神农族群,已经接受了伏羲文化,演变成了男权氏族性质。这个时候,神农变成了男人,所以我把距今5900年看做是神农氏时代开启的年代。其文化标志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在距今5600年后,神农族群迁回南方。这个时候神农氏是男权族群,而南方是女权族群。神农族群占据两湖地区的东北部的随州、孝感地区,众女王国处于两湖地区的西部和南部,在两湖地区形成了东西对立的局势。女儿国的总首领是王母,王母也就被称为西王母了。东边的神农也就被称作了东王公了。

在女权与男权对立期间,西王母可能居陈都(城头山),神农居寰城(叶家庙)。

对于这个对峙,我在华夏江汉形成说之五中,讲的很清楚了。在以前我对神农重回两湖地区时为什么不直接回去而要走鄂东北的原因没想清楚。前几天有一个报道说石家河遗址中发现新的古城遗址,距今5000年,这就说明在距今5000年以前,石家河就有人生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当然就是西王母的部族,这就逼迫神农族群走鄂东北的随枣走廊而入江汉地区之孝感应城之澴川平原,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农业的平原。

四、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陈都(距今6300年到4600年)

   考察远古历史,人和神的关系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理解。神女而帝和人神一体是关键的概念,以尸代神和以神之尸行君权和神权是基本办法。如果不理解,想一想西藏的达赖和班禅就可以想通了。远古就是这样。

女娲元神的祭祀和元神之尸,一直就在南方,所以在大洪水之前,神权和君权的始发地,都在南方,古之所谓神州,就在中国的南方。神州是大洪水前女娲族群共同的祭祀祖神的地方。

从目前看,高庙是最早的神州。我认为武陵山就是昆仑山,所以在武陵山中,应该还有比高庙更早的祭祀地存在,这就需要以后的考古来证实。

大洪水之后,王母的居地,就应该在城头山。

在两湖和豫西的考古中,两个字很特别:一个是“头”,如彭头山、城头山、二里头等,庙底沟之“沟”之音也接近“头”。第二个字是“城”,如城头山、城背溪。我认为“头”就是“都”,“城”就是“陈”。所以古华人的都城就是“陈都”。彭头山是古华人在两湖地区最早的中心,但因为彭头山时期城市还处于萌芽期,所以只能说彭头山是中心,而不能说是都城。

古华人最早的都城,我认为设立在城头山。城头山古城是最早的真城池,也是中国最早的都城。从语音来看,陈都之音与神州之音,也很雷同,所以陈都也可能是神州之转音,陈都就是神州。

从大溪文化越过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早期,城头山古城是当时的都城,处于两湖地区的中心位置。大洪水期间和大洪水过后,距今6000年以前,南方的女娲崇拜演变成了西王母崇拜,南方的最高统治者是西王母,也只有西王母有资格占据城头山城池。所以我认为城头山是西王母之都城,是古华人的统治中心。城头山作为都城的地位,一直保持到神农统一两湖地区结束(石家河文化早期)。

陈都的地名也是随着人群的迁移而转移的。比如四川“成都”的名称,就是“陈都”,是两湖地区人口迁移到四川带去的地名,这也可以推知西王母入过川。包括豫西的陈留、陈仓、以及豫东的“陈”(淮阳),都是两湖地区的人口迁移带去的地名。

两湖地区的人口演变的主线:原居民是胡人,在末次冰期后华尼人进入,胡人和华尼人融合形成华尼尸(古华人),古华人与古夏人在豫西和江汉地区融合形成华夏,华夏的遗留支演变成夏后氏和三苗,最后到五帝后期是三苗。

黄饮冰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