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的鉴定浅谈
商代的装饰类玉器分为头饰与佩饰两种。头饰主要用于装饰冠,贵 族才可使用,是一种显示贵 族身份的表现方式。佩饰在装饰类玉器中占有较大部分,造型精美、数量丰富,佩饰在晚商时达到了高潮,1989年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出土的 754 件玉器中,佩饰就有 710 余件,约占玉器出土总量的 94%。商代佩饰在造型上打破了原有僵硬的规范,讲究构思的精妙与神韵的灵动,所展现出的富于创造力的造型风格与别致的构思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
商周时期的玉器制作,已从东部沿海一带向中原靠拢,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商都为基地的治玉中 心。而且中国西部的优质玉材也在缓缓的向内陆输入,从而为日后和阗玉为主体的中国玉雕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商代玉器上出现兽面纹较多,与铜器纹饰类似。这些兽面,有的源于龙,有的源于牛羊,还有的源于未知的动物。兽角、兽眼及兽面上的装饰纹都有明显特征。装饰纹多用挤压法琢出的直线、折线构成。
商代装饰玉器品种繁,数量多,是商代玉器中器形与数量最多的一类。从饰玉的功用考察,大致可分佩戴与镶嵌饰、头饰与冠饰、腕饰、坠饰等,有些带孔饰玉器形态特殊,用途不明。
目前商代早期玉器主要出土于偃师商城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及墓葬中。一般来说,商早期墓葬出土玉器较少,主要有柄形器、玉戈、玉笄等,品种较为单一。故宫博物院所藏商代玉器大部分为旧时零星发掘,器物的时间轴也不甚清晰,只笼统的将年代定在商代。
商代玉工还十分善于从不同的题材中创造出相同的艺术意境。有些情态,在商代玉器中被一再地表现,尽管对象不同,但其构思手法和所要创造的意境,大致一致。这里,我们以动物类玉雕中的“回首律艺术”——即将不同物种以相同的“回首”姿态,来表现警惕与敏捷的精神面貌为例,体味先人如何以多变手法,来塑造不同物种似曾相识却又同中有异的艺术境界。如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虎形刻刀”玉饰(图1),该玉饰高5.8、宽3.8、厚0.4厘米,扁薄片形,黄白色玉质。玉虎呈伫立停留状,齿轮纹大口,椭圆形双目,头颈挺立,尾巴上翻内卷——是一副回首立地、张牙舞爪的样子,表现出一种对外界生存环境高度警觉的神情。
商代时期,原始的青铜碗具可能已经出现了,质地坚硬的石英砂也被广泛运用于制玉工艺中。由于青铜工具的广泛应用,勾撤、程钻、管钻、抛光等显得得心应手,普遍运用线锯等较为先进的工具和难度较高的技法,石器时代由于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在此时已较为少见。当时的钻孔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愈深孔径愈小;一种是两面对钻,穿孔两端大中间小,剖面呈蜂腰状。无论哪种方法,孔内都留有螺旋形琢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