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我的故事系列之 : 《蹉跎岁月中的轶事》作者 李富江(瑶族)

蹉跎岁月中的轶事

李富江(瑶族)

公元1977年,我12周岁。

在12周岁的那一年,我在山里学校小学毕业。当时,学校的学制是小学5年,初中2年。

由于当时山里学校师资及教室简陋,我们山里的学生小学升初中,就得到山外一所条件稍好些的村校去就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瑤山,还是很封闭落后的;当时,山里还没有修通公路。从瑶山到山外学校,需要走10多公路的山路。

那个时候,山里人的生活还是很清苦的。由于子女多,生活压力大,当时山里的学生家长,是没有能力接送孩子上学读书的。

当时山外的这所村校,也没有学生食堂和宿舍什么的,我们当时到这所村校读书,就得自带夜寝用的被子席子,以及一日三餐煮饭煮菜用的铁锅油盐碗筷。

我们那时扁担的一头,就挑着被子席子,而另一头,就挂上铁锅柴米油盐书籍,我们当时人小没有太大力气,但为了能获得文化知识,我们还得坚持。

12周岁,这对于现今的少年而言,或许他们众多的人,都还柔在父母怀中撒娇,有的甚至还要父母监督下才能吃饭!而当时的我们,却要离开父母,自己挑着家什,自己打理着日常生活起居,独自到山外去求学。时代的差异,令我感叹太多!

我所居的地方,她是一个水库搬迁移民村。当时的山村人口不多。我们村当时和我一起到山外读书的,就只有邻家的一个远房侄姐。

那时,山外村校给我们山里住宿生提供的,就只是两间教室,男学生一间,女生一间。

我们男生在教室向阳的一面,就组配床位。当时学校给我们山里学生,配有一上一下二个铺位的床架。在我小学升初中时,我们这间“寝室”里,已经有10多个山里少年入住。当时初中的2个年级、山里5个自然村的男生,就都拢在这间教室住。7、8架双层床拼接,早把半间教室塞满。

而在教室的另一边,就是我们做炊事用的小灶;一人一灶。10多个各式各样的砖石结构小灶一字排开,半边教室也就没有了空隙。

在小灶的对向墙上,各打钉就挂着10多个铁锅油盐碗罐。这寝室兼厨房,偌大一个教室,竟被我们10多个山里住宿生,搞得是连走路都得侧身让过!那各人做炊事用的柴梱,就只得往床铺下方有限的空间里塞了!

我们当时是一星期回一次家。在星期六放晚学后,我们就带上老师布置下的作业回家。在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就备好下一星期6天的伙食和柴梱,就挑着出山走向村校去。

尽管当时“寝室”拥挤,但我们山里的住宿生们,还是蛮团结友爱的,每当我们谁先煮熟了饭菜,准备用餐时,我们总要逐一地叫着还未曾开饭的同学一起吃。尽管这只是礼节性的招呼,但在当时的我们看来,这并不是多余。

在我们有好菜的时候,众多的同学就不分你我,大家就围在一个锅里挟菜,其境其情,已是令人暖心满满......

时光流逝,年华不再。但昔日少年挑着家什读书的记忆,现今依然清晰。那种浓浓的同学情朋友爱,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往期精彩:上个世纪90年代的瑶村,她并不像现今这样,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汽车。当时山里人家有一架自行车的户,那就算得上是富裕户了!尽管当时我已为家庭购置了一架“五羊”牌自行车,但要想搭载一家子人到镇上去照一张全家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作者简介:

李富江,男,瑶族,广西恭城县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在《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漓江日报》等报刊发有作品;由于生活原因,在恭城文坛沉寂多年后,于近年再热钟学习文学创作,已在《桂林人论坛》发有1000多篇稿帖。

李富江原创散文作品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