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戴安道|竹林七贤没做成的事,他却做到了

说到魏晋风度,放达不羁的“竹林七贤”向来是名士代表,为后人津津乐道,但竹林七贤各自的结局却很令人唏嘘。

嵇康因刚直不屈被司马氏所杀;阮籍内心不服司马家族,却无力反抗,最后在内心的煎熬挣扎中抑郁死去;

山涛、王戎、阮咸、向秀都或主动或被动,走出竹林做了官,山涛、王戎更是位列三公……

七贤曾在竹林有过短暂的逍遥,但最后,他们谁都没有活成竹林中的自在人。

他们没做到的,一百多年后戴安道做到了。

戴安道是谁?这个名字实在不够响亮,他在史书上最有名的一笔,还是作为王徽之“雪夜访戴”中的配角出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那时他住在会稽山阴,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下了好大雪,便兴致黯然地出来赏雪。

(看来从古至今,人们对雪的喜爱都没怎么变,王徽之睡着了还要离开温暖的被窝起来赏雪……)

他端着酒杯四望,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

想起来了,少了一个可以对坐谈心的朋友、知己。

谁能“担此大任”?

戴安道。

想到戴安道,王徽之一刻也坐不住,当即连夜乘船去找他,船行一夜方在破晓时到了戴安道家门口,王徽之却没去敲门,甩甩衣袖,原路返回了。

旁人不解,王徽之只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故事到此结束,世人纷纷称赞好一个王徽之,恣意洒脱,真名士也!戴安道呢?到最后也没出现。

不过能被眼高于顶的王徽之在雪夜思念,戴安道自然是有相当个人魅力的,他才华横溢,只是太低调,一直躲着名和利。

明 周文靖 《雪夜访戴》局部

戴安道,名戴逵(326-396年),“安道”是他的字,“少博学”“幼有巧慧”,从小就是个神童,特别于绘画一道上有奇才。

十来岁时,他随父亲金城太守戴绥游历都城建康,在瓦官寺遇到了戴绥的旧友,画家王蒙。王蒙听闻戴安道会画画,便让他现场画一幅。

多么似曾相似的场景,现代亲友聚会时,一些长辈也总爱让小孩子唱歌、跳舞、背诗等等,原来是早有传统……

戴安道毫不胆怯,挥毫泼墨,一挥而就画成一幅《渔翁图》。

王蒙看后,没有直接说好还是不好,只是感叹道:“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他一眼断定,戴安道以后不仅画画出色,而且会成为一代名士,只可惜自己年迈,等不到戴安道长大,无缘见识他将来的风采。

王蒙之所以这么肯定,除了戴安道的画技过人,恐怕还与这幅画的主题“渔翁”有关。

中国画中的“渔翁”,大多时候并不真的是一个普通打渔老头儿,而是“隐士高人”的象征。

《庄子》和《楚辞》中的渔翁,都是以世外高人的身份出现,《庄子》中渔翁有资格训导孔子,《楚辞》中的渔翁则有智慧来劝导屈原。

渔翁“驾一叶之扁舟”“侣鱼虾而友麋鹿”,远离世间名利是非,悠游于天地之间,何等逍遥自在。

戴安道画这幅《渔翁图》的时候,还是个小童,也许还没有明确想过未来,但他的画已经不自觉地透露出了内心深处的渴望——做个逍遥世外的快活人。

元 吴镇 《渔父图卷》局部

后来父亲为戴安道找了一位老师,是东晋大学者范宣,这位老先生博学多识,却看不上画画这件事。

这也难怪,我们今天看来是高雅艺术的绘画,在东晋时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工匠事,那时大家画画主要还是为了实用功能,还没有更多地上升到审美层面。

范宣和当时的主流声音一样,认为好好读书才是正道,画画这种雕虫小技,没什么用处,不应当为此浪费太多时间。

面对老师的否定,戴安道没有辩论,他只是画了一幅画。

东汉文学家张衡有一篇大名鼎鼎的《南都赋》,写的是东汉南阳郡的山川景色、民风民俗,戴安道将这篇文学作品创作成了一幅《南都赋图》,呈送给老师范宣。

范宣看过画后,震撼不已,他说了什么已无人可知,但从那之后,他对戴安道画画的态度就从反对变成大加支持了。

一位画家,除了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能打动人心,戴安道做到了。

后来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收录了戴安道的五幅作品,并称赞说世人“莫能及之”。

戴安道与顾恺之,代表的是中国画的第一个高峰。只可惜到今天,他的作品一幅也没有留下。

唐 孙位 《高逸图》局部

除了画画,戴安道还有一手绝活,佛像雕塑。

东晋是佛学在中国的第一个盛时,那时的雕塑大多是由工匠来做,“形制古朴,未足瞻敬”,工匠们造出来的佛像缺少美感,不能令人有动心、敬仰的感觉。

戴安道是文人中难得的对雕像艺术感兴趣,且肯下功夫的。

会稽山阴灵宝寺曾求戴逵雕塑一尊无量寿佛木像,完成后果然胜过工匠们的作品许多,但戴安道却不满意,问别人意见,人家也不好意思多说。

他想了个办法,没事就跑到灵宝寺,躲在佛像帷幕之后,听他人对这尊佛像的议论点评,然后再根据评价反复琢磨、修改,如此过了三年,终于将这尊佛像尽善尽美地完成。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称赞戴安道,说他开创了“南朝式”,即中国本土化的佛像雕塑艺术。

被主流社会看不上的东西,戴安道却能安之若素地坚持自己的喜好,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心之所向:不过是远离名利,做自己喜欢的事,快活终老。

元 法海寺 礼佛图局部

善画、会雕塑还不够,戴安道的古琴也弹得好,为此,还闹出一场风波。

对于这件事,苏东坡曾有评论:

阮千里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不知何人所在……戴安道亦善鼓琴,武陵王晞使人召之。安道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余以谓安道之介,不如千里之达。

阮千里是竹林七贤之阮籍,也善弹琴。东坡说,阮籍善弹琴,而且不论前来求听的人是什么身份,阮籍都愿意弹,弹起来就忘了面前是何人。

而戴安道呢?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安道会弹琴,便派人召他为自己演奏,戴安道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当着使者的面就把自己的琴砸了,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东坡以为,戴安道还有所执着,不如阮籍放达。

但其实,阮籍和戴安道在为人弹琴这件事上的不同选择,也是他们人生选择的缩影。

阮籍不愿意得罪人,谁来让他弹都可以,他在其他事上也是这样,哪怕心里再不愿,面子上都不显现,结果呢?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咏怀诗》

他那么厌恶夺取曹魏江山的司马氏,却无力公然反抗,只能憋屈地做着司马氏的官,借酒装疯,最后在煎熬中抑郁而亡。

可到了戴安道这里,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不想为权贵弹琴,不想为权贵委屈自己,狠起来能摔琴明志,唯这样的人,才能坚持自己想走的路。

明 唐伯虎 《听琴图》局部

砸琴事件过去后不久,戴安道便携家人到会稽剡县,过起了隐居生活。

晋孝武帝曾派人带了“束帛”到剡山征戴安道出仕,封他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戴安道以父亲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顾为由拒绝,地方官不肯罢休,为了躲避做官他不得不逃到吴地去躲起来。

后来还是谢玄为他求情,皇帝才撤回了这次征召。

父亲去世后,朝廷又来第二次征召,他依然找理由拒绝了。

宰相谢安,是当时高门士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听说戴安道之后,很好奇,便亲自来拜访,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已不可知,只知最后谢安“悠然知其量”,为戴安道的道德修养,虚旷胸怀而赞叹不已。

到了第三次,朝廷依然想要征召戴安道出仕,并且事先商议好,知道戴安道肯定要拒绝,所以要让地方官备厚礼,想尽办法请他出山。

戴安道呢?

“会病卒”,就在此时去世了,享年70周岁。

他若有知,说不定还挺乐呵,叫你征召,看我都死了,你还怎么勉强我去做官?

魏晋之际并不缺隐士,有些人是“天下无道则隐”,是被迫明哲保身;有些人是“以退为进”,博个隐士的美名,其实还是为了官场上的名利。

但戴安道和他们都不一样,他隐居,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过这样简单的生活。

在他之前百年,“竹林七贤”或因时局所迫、或因性格、或因个人选择,没能实现的隐士梦想,在他这里,实现了。

他在史书中所占的笔墨不多,因为并无凄惨或特别辉煌的事迹,但他却是一个有幸真正掌控自己一生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嵇康、阮籍这样的人仰望就好,而戴安道才是想要成为的人。

参考资料:

《宋书·隐逸·戴逵传》唐 房玄龄等人

《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