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一个被遗弃的战场,一个待重生的终端

现在的报业如此平静,让人可能忘记了,曾经的报业大战。

在报业大战中,有一个曾经的必争之地——报刊亭。

报业中,经常提的有两个王,一是内容为王,一是终端为王。

内容为王,说的是生产环节;终端为王,说的是销售环节。

各城报业大战中,当内容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终端就成为胜败的关键。

报刊亭或者是灵活的报摊、报车,是各家报社争夺的桥头堡。

就沈阳来说,报刊亭有邮局的,有报社的,也有私人的。

争夺终端,各家报纸打出来的,无外乎政治牌、经济牌和感情牌。

政治牌,是由报社出面,整合邮局,沟通城市执法部门、街道,解决报刊亭主、报摊主、报车主最头痛的占道经营问题,使其拥有一定的合法性。

经济牌,制定鼓励性销售政策,分档管理,多卖多得。在鼓励报刊亭多卖报纸的同时,还要防止报刊亭把新报当废报卖。

这中间的平衡点,就是废报价格。

在报业竞争激烈时,报纸版面多,卖报不如卖废报是公开的秘密。

一些报贩子,租用仓库装废报,利用报业大战,发了不小的战争财。

而各家报社的发行部门,为了完成上面的任务,也依赖这些报贩子。

发行水份,也大多藏在其中。

心知肚明的报社,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嗯,别说这是报纸衰退的原因。现在所谓的新媒体,微博、微信的水分,比报业大多了。

报业发行水分,打个七折、八折,是正常,打个对折,可以理解。

新媒体水分,打个对对折,打个一两折,都是正常,都可以理解。

哪怕是现在牛哄哄的各种大号,都是如此。

可以说,互联网的水头,比传统产业都要大,造假手段更高更隐蔽。

政治牌和经济牌,这属于硬功夫,各家报社咬得都挺紧,相差不多。

余下的,就是拼软功夫了,感情牌。

五一、十一,端午、中秋、春节,各家报社都要给报刊亭主、报摊主、报车主准备各种福利,大米、豆油,冬天暖手宝,夏天矿泉水。

平日,各家报社还发各家的马甲,报刊亭主穿马甲,还能得钱。报刊亭主们,为了谁也不得罪,往往是身上套多件马甲,谁来检查,就把谁家的穿在外面。

终端争夺,争的是销量,争的是品牌,争的是口碑。

除了报刊亭、报摊、报车这些终端主战场外,各家报社还向超市(便利店)、宾馆、饭店延伸,或售或送,努力增加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

然而,报业竞争,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了。

移动终端崛起,使报业广告断崖式下滑,各家报纸无力再战。

报刊亭、报摊、报车,这个曾经烧钱无数的发行战场,被遗弃了。

曾经大发战争财的报贩子们,也退隐了,早早转行做了别的生意。

这个遗弃的战场,惨不忍睹。

据辽宁邮政部门统计,2000年,沈阳营业的报刊亭还有近300家,此后逐年减少,特别是2012年拆除了100多家。截至2016年,全市仅有80家能够正常营业。

这是报刊亭。那些数量更多的报摊、报车,曾是报刊亭的二倍以上,则消失的更快。那些卖报的报嫂、报哥,转行做环卫工的,转行做快递的,什么都有,都比卖报纸的收入高。

沈阳之外,也是如此。

北京市在2008年有2500个报刊亭,到2016年,还剩1600个;

郑州是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2012年4月,遍布于郑州街头的报刊亭被陆续拆除,421个报刊亭无一幸存;

2009年,江苏无锡城管部门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由大规模拆除遍布城区的1241个报刊亭和便民亭;

2008年底到2013年,全国共拆除了10468个邮政报刊亭;

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的数据,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0506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

报业的衰退,造成了报业终端的消亡,这是自然规律。

但是,报刊亭真是就毫无机会了吗?

未必。

打败报业的是互联网,但+互联网却能给报业,给报刊亭重生。

无人超市,无人货柜,快递柜,都与报刊亭有着一样的消费场景。

新零售,抢的也是消费终端。

报刊亭,缺少的,只是一次改造,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平台。

终端为王,是一个依然成立的逻辑。

如果拿的是新武器,就能成王,拿的是旧武器,就只能成寇。

问题是,谁来收编报刊亭?谁来给收编一个新政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