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0《奉天文刊:散文天地》作者:曾权生 故乡的桥
作者简介
曾权生,男,网名 八O后老翁。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一贫苦农家,退休前就职于辽宁省阜新日报社编辑部。历任阜新日报记者,编辑、部主任、《写作纵横》刊物主编(副县)。高级记者,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写作学会理事、阜新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出版有新闻学论著《并非神秘的门槛——漫话新闻写作》。长篇纪实文学《春寒》。散文书画篇《夕拾集》。是辽宁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市毛体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书画作品入编《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集》、《当代书画名家珍品博览》并多次获奖。
【故乡的桥】
阜新是我的第二故乡。从南国来到塞北之城阜新,时间夸度整70载。改革开放,山乡巨变。印象最深的是细河两岸的变化,这变化让我想到横跨细河的一座座美丽雄浑的桥。
是的,诗人咏桥,画家画桥,摄影爱好者更把镜头对准了桥……
是啊, 有了桥,有了水,整个阜新城区便活了起来 ! 放眼望去,两岸新楼鳞次栉比,倒影水中,波光瞵瞵,加上堤岸两边绿化道上牵手漫步的一对对红男绿女,与孩童追逐嬉戏的爷、奶、年轻父母,此情此景,诗情画意,怎不让人遐思连翩!
可您是否知道,七十年前细河只有一座通往车站可走马车的十来米长、窄窄的水泥桥和联结解放大街与电厂的、只能走一辆汽车的木板铺就的建设桥!
您又是否知道,为了护卫建设这桥,又饱含着多少仁人志士的酸痛的历史!
我忘不了1951年深秋从南方招聘到阜新时,马车经过那座小水泥桥,头顶是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寒鸦 。
改革开放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人民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细河两岸过去那低矮破旧、几十年极少变化的平房,被一憧憧崭新的高楼所替代。而细河上下,又多了许多雄伟宽大得多的迎宾桥、人民桥、外环桥 ; 细河支流,也多了数不胜数的钢架水泥桥、拱形桥和悬索桥。而刘老设计的那座海州桥,没到二十年便开始了拓宽桥面的浩大工程……
桥,乃是阜新人民生活变迁的见证与缩影。 当然, 由此也让我想到另一种桥一一 政治意义上的桥一一
“社会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这是那个狂热时代人们寄于厚望、最终却令人失望的“桥”。
现在,人们看到,从单一经济向多种经济并存为细河两岸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这口头禅已不知不觉被人们改了来:“社会主义是天堂,改革开放是桥梁。”
不是吗 ? 1978年当国企占99%比重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三千六百多个亿,(温家宝总理在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宣布的数字)而到了2005年,国企比重只有23%时,国民生产总值却上涨为十八万两千多亿,足足增长50倍!
我们还知道,1954年我国民生产总值曾经是日本的两倍,合作化后的1960年与日本持平,公社化后的1965年是日本的二分之一,文革后的1980年却只相当于日本的四分之一。
而今,当怀仁堂“仁”字上的污垢被清除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已迅速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二位 ! 这种变化从何而来?人们有目共睹,是延续了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纲、是从单一国营经济,转变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多种经济并存一一改革开放这座桥所带来的硕果 ……
桥,是到达彼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和手段。没有桥,目标将遥不可及;路,也是短命的。唯其如此,人们才这么喜欢桥、赞美桥,离不开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陆游咏桥的《晚旧》
梅市桥边弄夕霏,
菱歌声里棹船归。
白鸥去尽还堪恨,
不为幽人暖钓矶。
…………
《奉天文刊》是奉天诗刊主办的公益微刊之一。本刊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让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的作品展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