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内在美的文化性
人的外在美是以形式取胜的,而人的内在美却是以内容取胜的。从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人的外在美虽然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但人生在世,对于一切立志成才的有志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追求人的内在美,因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内在美,才能充分体现和蕴含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性,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
01
内在美的历时性
内在美,即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内在素质所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体现了求真向善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人的内在美也是历史生成的,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具有了历时性的特点。 从历时性的观点来看,人的内在美体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不同的时代对内在美有着不同的理解。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揭示了在专制下奴隶的美是谦卑的美,奴隶低着头走路,仿佛时刻等待那斫人的剑锋,“奴隶的面容是温和、顺从、腼腆、谨慎、哀求谦恭的面容”。(王雨、陈基发编译《狄德罗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42页。)狄德罗这一表述客观上揭示了在专制社会中内在美的异化,奴隶的美不可能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更不可能全面发展,而是以奴隶主的价值标准为权威的价值标准,这势必束缚和压抑了奴隶内在美的养成,导致了内在美的缺乏甚至是畸形。
在封建社会,中国长期受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知识分子或者君子等,在修身养性等方面,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都要遵守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原则,人们按照这些做人原则修身养性,做人做事,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社会就会评价你的内心世界具有内在美;反之,你就不符合内在美的规定性。比如,在封建社会,几乎所有的仁人志士都把忠君与爱国联系起来,实际上,把把忠君与爱国联系起来的做法,既有合理性,又有严重的局限性。因此,忠君爱国一方面体现了封建时代仁人志士的内在美,也表现出了内在美所特有的时代局限性。由此可见,封建社会中人的内在美客观上蕴含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是封建社会文化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和显现。在传统社会的教育中,孩子如果做错了事,父母体罚孩子,或者教师体罚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是合乎传统道德审美规范的,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折磨,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历经了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的内在美客观上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特别是在极左路线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内在美也往往体现出一些“左”的色彩,如孩子革父母的命,学生造老师的反,似乎越“左”越革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都以文学的样式,形象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戕害。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传统的内在美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扭曲,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左倾思想的所谓“内在美”,是“造反有理”的内在美,甚至是“白卷英雄”的美。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中交了白卷,却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自己成绩低劣辩护的信。张铁生因此竟被江青等人称作“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英雄”。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张的信写在辽宁省大学入学考试的物理化学试卷背后。江青称赞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张铁生被破格录取上学,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成为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马前卒。事实上,这种极左的内在美,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污染甚至伤害了广大青少年纯真幼稚的心灵,以至于使一些青年误入歧途,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人才战略的实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内在美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新的时代要求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都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人生在世,如果品德优秀、情操高尚,必定具有内在美的心灵。比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回报社会等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团结和家庭美德等,都是人的内在美的具体体现,这些自律对于塑造人的内在美,对于促进人才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人的内在美还需要人们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修养。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人要成才,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而且在内在美的塑造中,本身就应该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勤奋开拓、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人们所尊敬和仰慕。从内在美的角度来看,我们各条战线上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攀创新高峰,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人类的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其内心世界无疑是美的。
02
内在美的共时性
人的内在美的共时性是指内在美具有特定社会的共识性和普遍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个体在追求内在美的时候,一般来说,既要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个人的特点,又要顾及社会对内在美的共识性和普适性。作为个体,不能为了单纯追求个人的内在美,而是应该体现内在美所蕴含的社会审美的共识性和普适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在美不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应该具有社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一定的共同追求。比如尊老爱幼这种美德,可以体现在具体的个人的修身养性,表现为家庭内部孝敬老人,关爱孩子,但也可以联系到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描述的这种社会伦理之美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从比较文学的母题角度来看,凡是描写爱情、友谊、思念故乡等母题大多具有永恒的含义。我们从审美促进人才开发达角度来看,虽然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内在美中也许包含忠贞的爱情,深厚的友谊,对故乡的思念等,这些情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人们的内在美,同时也会体现出该时代对这类情感认同的普适价值,即同一个时代的人们在内心世界里,对爱情、友谊和思念故乡的感情不仅是可以想通的,而且还是可以通约的,彼此可以相互理解的,能够具有较大程度的共识性。
从内在美的标准来看,各个时代不同的人们虽然具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但衡量人的内心世界美与不美,具有一定的客观社会标准,也就是看人的心灵是否具有真善美的文化内涵,是否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一切内在美都肯定和赞美先人后己、克己奉公,为天下谋幸福的人生理想,也惟其如此,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够会成为千古名句,因为它超越了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而表现了人的美好心灵,表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质。历史已经证明,尽管不同时代具有历时性的内在美,但这些不同的历时性,客观上必然蕴含着一定程度的共识性的内在美,因为这种人生理想作为人的内在美,都发挥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人的内在美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在历时性中还蕴含着一定程度的共时性,即任何时代的内在美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或蕴含出人们所共识的某些内在美,反映出内在美的某些共同性,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即使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外表美,也只能炫耀一时,而只有人的内在美,才是岁月抹不去的永恒的美丽。因此,无论内在美具有多少的历时性,但因为内在美所蕴含的共时性,客观上为人的内在美注入了普遍的审美价值。
03
内在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汇
人类社会的历史不单纯是线性的形式,而是以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系统展开的历史,即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以特定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处于一个人类社会的某个平断面上。因此,人的内在美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汇。
从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作为立志成才者来说,不仅要追求外在美,更要追求内在美;不但要体现外在美的历时性,还要有外在美的共时性;不但要塑造人的内在美,而且还要彰显内在美的共时性,通过人的内在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汇,让个人的内在美既能够体现出个人的心灵塑造,培养个人心灵美的独特性,是一个独特而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又能反映出特定时代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客观要求。这一美学原理对于通过审美促进人才开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的内在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汇启示我们,人们在追求内在美的时候,一方面应该体现出内在美的历时性,体现出心灵塑造所蕴含审美的合规律性,一方面还要凸显出审美的共时性,使个体的内在美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被社会所认同,也就是说,个体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仅自己感觉是美的,而且还应该让社会更多的人也感觉你是美的。为此,我们在追求内在美的时候,既要具有内在美的个体性审美特征,又要特别注重内在美的历时性、共时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既要具有美的内在心灵,又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既要具有时代特点,又要具备超越时代的共识性和普遍性,努力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在人的内在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汇中,实现人生的审美价值,促进人才的开发,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正意义上人的美。
04
内在美与人才美的关系
从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人的外在美以形式取胜,人的内在美以内容取胜,只有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美,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开发。但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相比,只有内在美才是真正形成和决定人才美的重要依据。
人的内在美是人才美的灵魂和关键。一个人的心灵如果不美,也就不能发现美和创造美。如果说人才的本质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那么人才美则体现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因为人才总是要通过特定的外在形式和特定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自己,而只有人才的内在美,才能更好地展现为外在的美的风采,因为人才的本质力量从根本上说,能够体现人才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自由与自觉,能够通过自由的创造、创新的能力、聪睿的智慧和健康的情感等,在内在心灵的世界里得到最充分、最直接的体现。
人才美的创造,客观上必然要求人才应该具有内在美。也就是说,人的内在美有利于实现和创造人才美;人才美反过来又必然要求人才应该具有内在美。在人的内在美与人才美的辩证关系中,一方面,人的内在美是促进和创造人才美的重要主观动力,一方面人才美则是人的内在美的外化,也是人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才通过自己的内在美必然外化为特定的人才美。
从人才美给人产生的美感而言,人才的内在美比外在美给人的美感要更强烈,更浓郁,更持久,更深刻。作为人才心灵美的内在美,则能给人以长时间的、强烈的、深刻的感受。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任何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培育了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拥有了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才能更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