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篇  远古骨器之“绞蚀痕”研究说略

——谨以此文怀念苏赫先生
摘要:远古时期的先民制作的骨器,因为遗存在土壤中数千年,骨骼成分中的钙、磷等矿物质和以胶原蛋白为主的有机质,在水、土壤、细菌等物质侵蚀过程中,必然使在其埋葬点上生长的植物的根系被其丰富的营养所吸引——将其包裹并吸吮其营养,使某些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附在骨器上而出现“绞蚀痕”。又由于埋葬点的地况、深度不同等诸多不同情况,造成了有的骨器上满布此痕,有的骨器上踪影皆无的现象。“绞蚀痕”形成原因的研究发现,不但对研究鉴定“红山文化” 等远古骨器的真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对研究远古时期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辅助帮助。
1955年12月,考古学家尹达在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命名“红山文化”,2005年12月是红山文化命名50周年。50年来,在广大考古学家的辛勤工作下,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批可敬可爱的红山文化研究先驱。本文在立意之初得到红山文化研究先驱之一——苏赫先生的诸多指导,12月30日又是先生逝世7周年忌日。抚今追昔,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故记之。
许多年前,笔者到内蒙古赤峰市看望苏赫先生,请先生鉴定一些红山诸文化骨器,并向先生请教红山文化的研究趋向。先生听后半愠半喜地说道:“这么多宝贝都未弄明白,还谈什么研究趋向?年轻人要想做点事,就一定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鹜远。必须从某一文化的原始元素入手,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过程及原因,从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思想。须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临别时,先生指着一件马蹄形骨器说:这件骨器有可能令考古界对红山文化马蹄形玉箍的性质和用途重新界定,一定要好好保存。回去先研究研究,上面的纹理是什么意思,怎么形成的?
从赤峰归来后,遵先生教诲,拿出骨器与陶器、石器等器物逐一对比、观察研究骨器上的纹理,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即发现于骨器上的这种似小蚯蚓走泥后留下的凹痕,偶尔亦可在陶器上发现些许痕迹;而在石器、玉器上皆未见踪迹。于是,笔者把目标着重放在骨质器物上继续研究,问题又出现了:这种细微的凹痕出现在同一骨器上时有疏有密;而在不同骨器上却时有时无,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凹痕发生在片状骨器上却常常出现一面有一面无的现象;而发生在圆形骨器上却时常一周皆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神秘费解的现象呢?难道这真是古人雕刻的一种符号或纹饰吗?那么,在五六千年前,什么东西能在坚硬的骨头上雕出这样纤细的纹理(宽的约近1MM,细的比头发丝略粗),又代表什么意义呢?须知在茹毛饮血的史前时期,先人的任何图画都应是有其特定内涵的!苦思其成因而不得其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