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城市
无论是从历史的视野里看,还是最近我们几十年身边发生的故事看,城市化进程在人类历史发展,及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社会流动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前看过一本书《落脚城市》,印象中的观点是:
1、落脚城市的产生或者说移民转型,包括国内乡村人口迁徙到大中城市,或者迁徙到周边发达国家城市等,其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的流动性。
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中国、印度、孟加拉、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存在着落脚城市的现象:往往第一代住在城市边缘,住水泥地、棚户等条件差的地方;第二代物质上继承了上辈的基础,在教育上有所改变,从事的行业变好;第三代再往大城市迁移,争取融入到城市中产阶级。
2、房地产所有权就是社会流动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纵观全国落脚城市居民能够晋升中产阶级,通常都是凭借着房地产的价值。这不是中国独有,全球其他国家也如此。所以,城镇化率还有空间,落脚城市往核心城市的流动也是永续的,阶层的流动性也是永续的,只是规模会不断变小。
3、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是舒缓阶层矛盾。
阶层的变迁可能会引发乡村和城市之间创造一种新文化,两者原有的文化势必有冲突,无论是本国的城乡之间,或是国家及宗教之间,可能文化冲突更加严重。改变这个只有靠教育。
4、要有耐心,阶层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
落脚城市从来不是终点。
在乡下移民精心筹划的社会流动旅程当中,进入落脚城市只是第一步。“他们投注了自己的一生,牺牲一整个世代的收入与平静生活,绝不只是为了从一种形态的贫穷转换到另一种形态的贫穷。落脚城市的居民不认为自己是'穷人’,而是成功的都市人,只是必须先经历这个贫穷的阶段,时间也许长达一个世代。”
5、政府要起到的作用是经营好大城市,提供“新移民”必要的资源和权利。
乡村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家如何经营大城市,以及为这些城市的移入人口提供什么权利和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国家的命运通常也取决于他们如何对待乡村及从乡村移出的人口。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对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推动了劳动力价值的快速上涨,从而在短短三十年内催生了3-4亿中产阶级。
教育对很多人(3-4亿中产阶级)下一代生活的改变可能微乎其微,他们本身已是有房有车,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国内国外旅游,随着贫富差距另外一些人可能还会不进则退,所谓大部分没有做过飞机没有抽水马桶没有走出过县城的人。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未来应该不是让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再经历一次飞跃住上一二线城市的豪宅开上豪车,而是让剩下的10亿人过上现在的3-4亿人的生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上下千年古今中外似乎都是改变命运的最容易的一种途径。
中国中产阶级化,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往纺棰型转的进程远未结束,这个表现形式可能一方面是传统白领阶层的规模会继续扩大,别一方面非白领阶层的收入会持续上升,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中产化。
对于已经跻身白领阶层的人来说,社会地位继续上升的难度肯定会大很多,因为社会结构再转型,也不可能变成蘑菇型。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通过做大增量,做大规模,解决绝对问题,但无法解决相对问题。因为相对问题是个零和博弈,受制于个人禀赋、运气这些完全不可控的东西,它带来的焦虑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现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父母,很多是通过教育努力来完成阶层跃迁的,所以笃信不疑,鸡娃、牛娃也是父母的意志延续。
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享受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红利,其实在时代的进程中,人往往会高估个人的努力而容易忽略历史进程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中国人过去四十年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模式没有本质差别,无非也是引进了过去几百年三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改开融入国际大循环,全球大分工的超级市场+科技成果,创造了不可思议的财富。
所以,对于个人生活质量变化而言,国家整体跃迁的权重往往远大于个人奋斗。我们都在国家这辆不断行驶的列车上,电梯上。
不过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更明白,所有人都出在同样的时代机会面前,所以还是需要靠比别人多的努力和运气才能获取更多更好的机会。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个人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不思考和不做出选择,最后只能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