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图谱构建法律人的超级大脑

为什么我要做法律行业的科技产品?因为我发现智能化的时代来了,法律行业面临着变革,而我不愿意被变革,我希望做一个变革者。在之前不太了解人工智能时,我只是听吴晓波频道、国外一些论文说人工智能首先就要颠覆律师业,这让我非常惊讶。吴晓波频道说机器人颠覆端盘子比较难,因为成本高。作为一个端盘子的机器人的造价是比较高的,但是颠覆律师的机器人造价是不高的,计算机要颠覆律师脑子里的知识这种事是最容易的。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具体的智能化应用产品。大家都说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被讨论得沸沸扬扬,说得大家都已经恐慌了。大家的恐慌来自什么地方?大家有没有见过一个人工智能的法律产品,一个比较典型的已经落地的产品?大家在网上见到的咨询软件可能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东西。

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用知识图谱构建法律人的超级大脑”。我会分三个层次来讲:首先,为什么要构建法律人的超级大脑?其次,超级大脑是什么?最后,我们怎么做超级大脑?

一、为什么要做超级大脑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事多人少”是我们法律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法官在埋怨“案多人少”,一个法官一年要做500~700个案件。你们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咨询法律的问题吗?百度的总监告诉我,他们后台数据显示每7天有1亿人在搜索法律问题,也就是说每天有1000万以上的人次在搜索法律问题。谷歌上的法律问题搜索量是排名前十位的。也就是说,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很大,可以说中国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法律咨询。那么中国有多少律师呢?只有36万名律师。全部律师去做法律咨询都不够,这就是典型的“事多人少”。还有,我们认为中国的律师多不多?中国有36万名律师,大家觉得够吗?很多律师自己觉得律师越少越好。实际上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互联网时代一切以数据说话。第一个数据是裁判文书网公开以后我们发现一个现象,80%的人打官司不请律师,只有20%的人打官司是请律师的。这些人不是一般人,是打官司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需求已经产生了,但他们真的懂法律吗?其实并不是。那么为什么他们还不请律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请律师的费用比较高。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律师都在城市中,农村里的律师很少,但是县城里面的官司也很多,律师却都集中在北上广深及省会城市。第二个数据是说90%的公司都有财务,但是90%的公司是没有律师的,尤其是中小企业。第三个数据就是律师费的收费标准,上海最高达到每小时15,000元,广东也是如此,四川律师协会的收费标准是不得低于每小时500元,并且规定低于每小时500元的要问责。那么这个行业标准,我们可以在街上问100个路人:“你愿不愿意接受每小时500元的法律咨询费?”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的。法律服务业已经变得比较昂贵了。办一个案件起价5000元是什么概念?可以说法律服务业已经变成一个奢侈品了。

为什么法律专业人员少?因为法律太复杂了。法律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把尺子,谁能说清楚我们人体的毛细血管有多少?法律也是如此,主动脉就是我们的立法,小动脉是我们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毛细血管是那些判例,目前的判例有3000多万件,还在持续增加。因为法律的复杂,所以懂得的人就少,精通的人就更少。所以近14亿人那么多的事情,却只有那么少的专业人员,肯定就会变成供需矛盾的不平衡,而且这个供需矛盾的不平衡已经变得比较严重

了。怎么解?从科技中去找智慧。现在的警察办案和20年前的警察办案采用的是一种方法吗?张学友演唱会上抓到了6个犯罪分子,五六万人的演唱会能抓到犯罪分子可以说是非常精准了。警察是靠人海战术去做的吗?不是的,警察是靠科技,靠人脸识别。我们想想20年前的警察是靠什么办案?是在一个案子中审理出之前案件的线索进而侦破之前的案件,而现在的公安系统已经大量使用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手段了。所以法律人才少就要从科技中找智慧、寻找突破。

二、法律人的超级大脑究竟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018年5月20日司法部公共法网正式上线名叫“中国法律服务网”。司法部决定打造一个能够让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得起的法律服务淘宝。司法部有两种咨询:一种是人工咨询,有1000个值班律师;另一种就是运用了智能咨询系统。

司法部“中国法律服务网”的网址是www.12348.gov.cn,你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中国法网”或者“中国法律服务网”就能找到。它有一个核心功能就是“法律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中有两种:一种就是用机器来做咨询,另一种是大家常见的有1000个坐席律师值班的咨询。我们看一下智能法律咨询怎么做。它分成许多版块,有婚姻、劳动、工伤、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继承等。我们开发这个系统是按照裁判文书网上的案件数量排列的,中国排名第一的纠纷是离婚,排名第二的是劳动纠纷或民间借贷,接下来依次是以上提到的这些。我们现在又开发了其他的版块,准备把所有法律问题都开发成这种形式。以往老百姓做咨询要找律师时,还需要通过朋友介绍,而且找到的律师水准不一定高,有时一个律师还搞不清楚,需要换几个律师。

我们再来看一下智能法律咨询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我们用一个婚姻的例子来看。点击“开始咨询”之后是问诊式的方法,罗列了律师向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当事人看得懂的、简单化的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男性女性?男性。有没有领结婚证?领了。什么时候领的?2010年。目前女方有无以下情况:怀孕、生孩子一年之内?怀孕6个月内?这些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对应一个后果,并且这前三项都是在法条上的。点了这三项就会出现相应的法条。如果不点,而是点“没有”就会出现下一个问题:双方是否为现役军人?都不是。谁想离婚?男方想离婚。想离婚的原因是感情不和分居两年、婚后夫妻生活不和、女方出轨、家暴、女方有身体缺陷等。这些原因都能对应相应的法条,都是法律上的要素。为了考一考它,我们依然不选这些典型要素,我们选非典型要素没有以上情节。接下来,有没有去法院离过婚?没有。婚姻双方有无小孩、债权、财产?想咨询小孩的什么问题?想咨询小孩由谁抚养及抚养费的问题。现在有几个小孩?1个。小孩年龄?2017年出生。小孩性别?女孩。双方是否存在以下情形:不适合抚养小孩的疾病、恶习?都没有。男方有哪些情况?男方家人长期与小孩生活、男方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男方离婚后有固定住房。再问女方符合哪些情况?女方父母愿意照顾小孩,学历在大专以上,父母户口与女方在一起。双方收入?男方15.000元,女方9000元。小孩在哪个城市生活?小孩在某市某区。每个月在小孩身上花多少钱?5000元。有哪些财产?房子。房子未协商,已购买,已经交房,有产权证,产权证上是女方名字,房子是普通商品房,婚后贷款买的,男方贷的款,首付款男方支付150万元,婚后男方共支付200万元,房子还有50万元贷款未支付,房子现值600万元。其他公积金、养老保险、宅基地、保险等都可以问。我们来问一个公积金,男方有15万元公积金,女方有29万元公积金。没有约定过公积金归谁所有,未协商一致。女方有无隐藏、转移、变卖财产的情况?我们选“有”。男方呢?男方没有。再填借出15万元借款。什么时候借出?领证后借出。谁借的?男方借出的。有无约定?未约定。

几秒钟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法律意见书已经写好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法律意见书写道:“感谢对我们的信任,以下咨询意见是根据您填写的信息并且参考了上千万的法律生效判决书以及业内资深的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供您参考。”

关于能否离婚的部分,“若去法院起诉,综合以上情况,结婚后双方不存在法律视为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况,因此诉讼请求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判决离婚可能性不大。一般得到法院判决书六个月后才能再次起诉,这时法院考虑到是第二次起诉离婚,极有可能判决离婚。有新的证据和情况可以不必限制于六个月之内”。那么什么是新的证据、新的情况呢?这里作了一个解释。

关于小孩的抚养权怎么判?“双方的女儿现在一岁零十一天,实践当中需要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了,法院一般会将不满两周岁的小孩判决给女方,因为这时的小孩无论是身体情况还是生活状况,女方的条件都更适合小孩的健康成长。除外的情形,如果女方有家暴、遗弃虐待、吸毒,则会考虑判给男方。关于抚养费,实践中判决女方获得抚养权,每个月男方应支付抚养费3000元到4500元。

关于财产,“根据填写的信息,房子是婚后贷款购买的,产权证上无论登记的是谁的名字,谁贷的款,谁支付的房贷,实践中法院一般按照夫妻共同财产来处理,双方都可以要求分割。综合双方情况,双方可以各自分到300万元,余下的50万元未还款属于共同债务,共同承担,具体分配方式:如果男方要房子则男方要付给女方钱款并偿还剩余贷款,如果女方要房子,女方应付给男方相应钱款并偿还剩余贷款,如果双方都要或者都不要房子,法院则会进行拍卖”。

关于公积金部分,“因为女方公积金比男方多,所以法院会采取经济补偿的方式判决以现金补偿的方式给予方7万元。因为女方有隐藏、变卖转移财产的行为,所以在处理具体件时,女方应作价补偿具体比例,具体数额以法官判决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

关于借出的15万元借款双方可以分别得到多少,这是一个基本分析。

接下来还有材料准备,离婚有两种:一种是去民政局离婚,需要准备哪些资料,这里介绍非常详细;另一种是诉讼离婚,系统会自动写起诉书,并且把相关证据清单列好,比如抚养权证据、抚养费证据、财产证据等。下面还有诉讼需要用的文书范本,比如证人出庭的申请书、增加诉讼请求的申请书、申请不公开审理的请书、延长举证的申请书范本这里都有。最后,诉讼费、起诉状范本、哪些情况下要找律师下面有友情链接。点第一个告诉当事人去哪个法院起诉,点第二个自动生成起诉状,点第三个自动生成离婚协议书。离婚的流程图,诉讼离婚和仲裁离婚的流程图这些都有。

最后它会询问:“是否能帮到你?”在这里据后台统计,90%的用户都会选择对他有帮助。

这里还有和当事人情况类似的法官判决。任何一个判决都是跟这个案件类似的法院真实的判决,有明确的原告、被告、真实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多看几个判决之后,他的案子会怎么判也就清楚了。而且当事人很喜欢看类似的法院判决,因为这里面有故事,他能读到自己想了解的知识点,这些都是真实的,所以多看几个判决他自己心中也就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再下面是用得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哪一条哪一款全部自动罗列出来,再也不用去翻法条了。我们知道律师翻法条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而且翻法条的能力决定了这个律师是否厉害。我们知道办案过程中越是细致的司法解释越管用,你没有翻到那条司法解释,这个案件就是错的,所以翻到准确的司法解释甚至是部门规章非常重要。我们看到这里司法解释的每一条都非常清楚,甚至类似若干问题的建议、部门规章,即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的人脑都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查阅到如此详细的法律条款。现在作为法律人、当事人再也不用翻书翻法条了,可以一次性生成。法律咨询意见书总共有上万字,如果律师写上万字的咨询意见,要收多少钱?至少要收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也有可能,并且律师至少要写3天才能完成,但在这里我们只花了5分钟。因为我做的是一个复杂的咨询,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咨询3分钟就搞定了。3分钟到5分钟做一次免费的上万字的法律咨询。中国近14亿人每个人都可以在家中获得法律咨询,这就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不同和贡献。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对中国的法律进程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改变和推动作用。

在中国法网上,1000个律师做了20%的咨询,智能咨询系统做了80%的咨询。我相信未来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扩大,因为机器的效率和精准度都是超过人的。实际上中国法网还未上线时我们就跟全国的律师进行过PK。中国有很多的法律咨询平台,上面有很多律师在做法律咨询,当事人丢一个案子上去,律师就抢答。实际上我们在做产品测试的时候就曾经把我们的智能系统放上去跟律师们进行PK,当然我们没有声明是机器人,而是借用一个真人律师的名义。我们可以看到在测试中机器人律师在“110”网、找法网分别用8天回答了8900个咨询问题,华律网7天回答了3000个问题,并且被评为全国回复第一名、上周好评度第一名、上周解答榜第一名。基本上我们只要把机器人放到网上一个月,它就是全国抢答第一名。因为一个律师做咨询一天不会超过50个咨询,既要打字还要费子,而这些机器人都不怕。

智能咨询有几个优点:第一,它能做到法律服务的标准化。我是一个律师,我一直在做法律服务的标准化。因为人不一样,所以服务也是很难标准化的,那么用一套系统就可以做到标准化。我们可以看到前文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关键性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会影响后果,那么问题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就是尺度,这个尺度是通过问题的描述和结果的关系来进行关联的。我们把事实的描述和结果的关系整合到系统中,所以在每一次做咨询的时候都会自动匹配尺度。每一个人咨询时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结果是标准化的,不会跑偏也不会乱答。第二,它解决了“事多人少”的问题。我们说7天1亿人次的法律问题谁来做?36万名律师全部去做法律咨询都做不过来。但这么多问题一套系统就能做过来,并且每个人得到的法律结论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不是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模板。前文问了有二三十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有2~5个选项,甚至多达七八选项,我们可以算一下这些会得到多少种结论。没有两个人的法律结论是一样的,它不是一个模板。第三,它好用。我们做的是当事人自助式的方法,当事人自己来写。如果是法律人来用,法律人操作这些问题就更好用、更容易操作了。

这个系统后台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库,该后台支持的数据库有全国的法条库、案例库、律师的经验系统、法官的经验管理系统。也就是说我们把律师的经验放到系统当中了,这一套系统我们是跟全国顶尖的律师们一起开发出来的。比如“婚姻”这块,我们是跟北京的杨晓林律师团队一起开发的,他在婚姻法方面是全国实务界被大家学习的一个目标。我们的理念是用最先进的知识去为最普通的百姓服务,所以我们这上面的咨询不是一个普通律师的询,而是一个专家律师、专业律师的咨询。另外还有法官,我们也是请了许多专业的、顶尖的法官来做的。

我们能看到红色部分的“经验积累”,就是说这个系统用的人越多它会越来越聪明,就像一个律师见了10个人就积累了10个经验值。律师之所以厉害不是说他背书厉害,而是说见的人多。我们的系统每天按流量来看,每天见10万个人,它产生特殊情况就非常多,我们及时地把这些特殊情况补充进去就是所说的经验积累。这是机器厉害的地方,它的底层技术是知识图谱,我们想让机器学会思考要靠机器的语言,机器读取的语言就叫作知识图谱。这么多知识整合在一起就需要用前文所提及的数据库。知识图谱就是将人类的知识整合到机器中去,从而形成类脑推理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的应用涉及很多行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为医疗、金融、法律、电子、智能家电等。知识图谱在法律知识标准化方面具有优越性和独到之处。知识图谱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形式,可以有效地管理法律事实、法律规则和法律结论的输入输出。我们把它理解成一条生产线,把事实丢进去,经过规则处理以后得出结论。这个机器就是生产线,我们通过结构化的格式组织成种类繁多的法律问题、审判的规则和程序、实体裁判的指引,在尺度的统一规制方面具有优越性和独到之处。它有三个优点:一是知识的可视化。二是把知识简单化容易被人理解和使用。三是它不是知识点和线的使用,而是系统化的使用。把所有知识整合到一个系统当中,整个统一起使用发掘了知识的核心价值。

知识图谱的构建需要对关系进行表示、推理、预测和可视化的表达。那么知识图谱就是用可视化的形象把知识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显示出来,把知识和事实陈述语境关联起来,可以表达语境里的专业知识。知识图谱中有一个概念叫作颗粒度。我们看视频的时候就有颗粒度,有高清的、蓝光的、普通版的。那么什么是知识图谱的颗粒度呢?比如问房产分配,我们大概问4个问题就能把房产分配问清楚了。第一个是有没有结婚证;第二个是有没有房产证;第三个是房产证的领证时间,在结婚证以前叫婚前财产,在结婚证以后是婚后财产;第四个是房产证上是谁的名字,如果是夫妻一方的名字又在结婚证以后就是夫妻共同财产,果房产证上是第三人的名字就跟夫妻共同财产没有关系。一个房产配问题通过以上4个问题就基本清楚了。但是,如果仅仅问这4问题还比较粗糙,准确性只能达到70%左右,想要达到80%还要多一些问题。比如,一个法官觉得这4个问题不够,他还想问第五个题:“这个房子谁出的钱?”觉得出钱多的人应该多分,这也是法律的一个原则。下一个法官来了之后认为还要再加一个问题:“这个房子还有多少贷款?”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具体去问能问出更多的问题,这就是颗粒度。问的问题越多,结论的准确性就会越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系统刚出来的时候主要是4个问题,两个月之后就能问出20个问题,再过两个月就能问50个问题,它的准确性就会越来越高。并且全的婚姻法官都在用这套系统,都在添加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结论。那么全国法官的经验就都集中在一起了,集中在这套系统上即整合在起。这就叫颗粒度。那么这基本的4个问题从哪里来?书本上有没有这4个问题?应该说法条里是没有这4个问题的,这4个问题被为裁判要素。裁判要素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裁判要素已经很多了,很法官都在写,也都在总结裁判要素。这里有交通事故的裁判要素总共有20多个。也就是说,基本上通过25个裁判要素,这个交通故就能被审理得很清楚了。我们知道这个裁判要素还在扩展,扩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非常准确了,这就是知识图谱构建的一个过程。它是息之中挖掘知识,知识使用中产生新的信息,信息之中又挖掘知识的这样一个越转越大的过程。

三、法律人的超级大脑怎么做

我在最高人民法院给全国的审判系统领导讲课,讲的就是超级大脑。我认为法律人的超级大脑包括法官的大脑、律师的大脑、执法者的大脑。也就是说,这个超级大脑在不同的律职业里都是需要的。这里我就讲一个核心的——法官超级大脑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出智能法律咨询报告,把原材料、结论换一换就能变成法院的判决书,其实是很容易的。据此我们就可以帮助法官写判决。只要输入要素,输出结论,做一套题马上可以出判决书,法官在初稿上略作修改即可定稿,这就极大地减轻了法官的压力,并且对法官来说有很多的痛点被解决了。

智能审判的第一个优点是它可以统一尺度管理千变万化的案件。法官面对的案件非常多,所以其面临的困境就是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尤其是现在所有的判决都同步在网上,有人来研究这些判决书他就会质问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法院裁判会有不同结果。法院现在对同案不同判的问题也非常重视,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定有一个是错的。而法院是要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但现在裁判标准都不明确,法院的权威就会受到质疑。法院有一个需求就是要辅助法官取得一致性的判决,机器要弥补人性的不足。人是有差异性的,法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差异的,那么他适用法律的时候适用司法解释、法条时就会有差异,再加上司法解释和法条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所以它又加剧了这种差异。如果由机器对裁判尺度进行管理,就可以减少主观原因造成的差异。这不是指机器可以完全取代法官,而是说人工智能的法律系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推理标准和评价标准,辅助法官取得一致性的判决。机器没有物质欲望和感情生活,不会受到外界干扰。人有物质欲望,所以在审判时就会有偏离。现在很多执法行为都在使用机器,比如对于违章情况的电子监控,司机闯红灯时交警就可以出示监控录像说服司机。所以很多的机器参与就极大地减少了人为的因素,可以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需要鼓励也需要规范,对于这个规范,我们就需要从案件的裁判规则着手,要确定类型化的裁判规则。这个裁判规则就是从法官处来也用于管理法官。统一法律适用要确定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凝练出案件中相对固定的普遍适用并且始终发挥作用的要素;二是要识别各个环节中的质量要素和裁量重点;三是要根据律的原则、审判经验和多数人的认知对质量要素和裁量内容给出指导性意见。像前文所述房产纠纷的四个问题,我们要逐渐把它梳理出来形成规范性的、确定的东西。

智能审判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大批量地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每个案件都有不同的结果。对法官的管理现在最需要的是提高法官的智慧、智力,因为很多年轻的法官是缺少独立裁判的经验的。要帮助他们提高办案能力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工具,提供智能化的工具对于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办案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可以升法官的能力、减少法官的工作量并且提供尺度化、自动化管理。现在法院对法官都是重在管理。但是,法官已经处于不堪重负的状况一位法官每年要审理的案件多达500件,外行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另外,不仅要写判决还不允许出一点点的差错,终身追责制也会让法官感到压力非常大。那么这种管理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服务。法律体系就像一个迷宫,尺度要统一,要依法办事,同时法律又十分复杂,有多条红线,哪一条都不能触碰。我们要提高对法官的服务水平,那么一个好的系统就不仅仅是要给能力强的人使用,还要让水平差的人也可以使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人是有惰性的,或者说大多数人不愿意动脑子的,这是人性;还有一个特性是人与人在体力上的差距远远小于在脑力上的差距,体力之间的差距可能只差两倍,但智商差距可能差10倍、100倍。所以一个好的系统是要协助一般的法律人,要用专家级的经验去辅助每一个普通的法律人。专家级的经验,法官、律师是很少有的,当我们用一套系统把这些专家级的经验整合起来给所有的法官、律师使用,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变成专家。

我之所以放弃了律师职业来做智能化,是因为我的徒弟们每隔三年就要走一波。我就总结出来人总是会走的,律师是一个工匠,不是企业家、不是老板,律师能留下来的东西就自己的脑袋中。所以我总结出一句话:“知识不能只装在人的脑袋里面。”律师事务所是一个知识管理机构或者说是一个出售知识的机构,但是如果每隔三年知识就会“走”一次,律师事务所就应该考虑如何储存知识,并且需要把知识储存得像摩天大楼一样高。法院也是这样的一个机构,一个生产知识的机构,它的产品就是判决书。一旦一个法官离开,他的知识、经验就会随着法官一起离开,这是国有资产的损失。所以我认为,知识除了放在人的脑袋里面,一定要雁过留声,一定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能储存下来,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知识管理的平台工具。知识是一种资产,这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概念。在项目管理中,一个项目做完除留下一个成果之外,此过程中的经验也是它的一种资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栋楼房建造完成还不算完,还需要总结建造经验。所以我们每办一个案件都需要总结,都需要储存下来。全国的法官一起来总结经验,是把全国做同样案件的法官、律师放在一起,共同搭建法律人的摩天大楼。机器和人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记忆力。记忆是一个记忆、遗忘、再记忆、再遗忘、再记忆的过程,我们人记东西会遗忘,但是机器不同,它增加一个知识点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机器另一个优势是改正错误方面,人改正一个错误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机器改正之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机器还有一个优势是这些记忆和改错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在一套系统中有很多人在做这种增加知识和改错的工作,所以机器成长的速度就是人的很多倍。这只是其中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是系统的底层算法和生产线。我们公司的知识图谱系统目前已经到第二代了,我们研发了4年,除了增加表面的知识点,我们底层的生产线和发动机也在改造,它就会越来越聪明。

接着说法律经验的保护。要全国的法院判决尺度统一,实现公平和正义,让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持续性地增长而不是持续性地垮塌,令所有的法律人可以共享知识和经验,这一切该怎么做?从哪里开始?从一张思维导图开始,思维导图已经是一个法律人的基本工具了。让一个律师或者法官画一个思维导图可能需要两三天。还以“婚姻”为例,当思维导图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用一个小动画来表明,看一下持续增加问题的节点会怎样。随着节点越来越多,人眼无法统计,但是计算机可以一秒钟读完。全国的法律人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并且共同分享的一个知识图谱,这个知识图谱做到一定程度就已经很复杂了,它像一个神经元、一个大脑。它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法律人的超级大脑,它的聪明程度就会超过任何一个法官的经验值、记忆力、案例数,看上去非常复杂但是让机器使用就会变得很简单,可以做到秒答。

我们制造了一个法律人的超级大脑会让法律变得很简单。那么法律知识图谱制作的过程中有几个要点:一是对类型化的法律问题进行全要素、精细化法律知识输出。二是对法律、法规和司法案例进行归纳和观察、发现和描述并将其转化为节点属性的知识表示和事实陈述,把法律逻辑结构化。三是经验的积累和共享。每个人都贡献一些数据,以后所有人都会用到你的经验,每个法官和律师等法律人都在创造价值并在互联网上留痕。实际上这个知识图谱就是每个人的贡献都会有标注,这个标注就会为后人提供参考。所有人共同参与这个大脑的构建,这是集体经验的综合、归纳、储存。四是做到一定程度这个大脑还可以开放使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法官的超级大脑做到一定程度,是否可以开放给民众使用?是有可能的,裁判文书网已经公开了,那么法律人的这些也可以公开。

知识图谱的很多优势十分明显。知识图谱的一个优点就是关系的表达能力比较强,它可以像人类思考一样去做分析,可以对知识的学习高速地作出反馈,计算机就可以很快地读取信息。我们现在讲智能化会讲一个伦理,就是说智能化不能走偏,也不能过度依赖智能化,否则万一智能化出错该怎么办呢?我们强调智能化的准确度,万分之一的错误都不允许,像自动驾驶、法律、医疗这些智能化一旦出错就关乎人的生命问题所以准确度一定要非常高才能投入使用。如果只是微软的小冰、苹果的Sini,我们跟它聊天,它答非所问没有关系,准确率达到30%已经可以了。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判案的工具、作为一个律师的工具、作为法律咨询的工具,这就是不允许的,万分之一的错误率都不允许。所以智能化的准确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来保证智能化的准确率?我们用的系统是一个专家系统,专家系统的准确率是可控的、非常高的。法律人工智能以自动机器为手段,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从而高效率地解决法律适用的科学技术问题,主要领域有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学习和模式识别等。专家系统是对特定领域的特定难题用专家级的水平解决的智能计算机程序,一般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知识获取5个部分组成,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专家系统提供了新的手段,专家系统的成功打破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本局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家系统的准确性非常高。法律知识图谱的建设是指我们把法律的事实、构成的要件、法律的规则、判决的结论转化成0和1的数据,让法律适用在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中运行,这样大分案件都将数据处理大众商品化。专家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它的内部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来处理专业问题。也就是说,专家系统是具有大量专业经验知识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系统,根据某个领域一个或者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解决的复杂问题。简言之,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人类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法律和医疗有什么区别?医疗的规则是谁定的?是人。人的细胞、DNA、大脑、眼球、经络、心脏都是复杂的造,那么这些是谁设计的?我们说不出来、找不到那个人,但是我们要去找它的规律。我们没有办法去问设计者的原理,因为医疗是无法溯源的,医疗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相。但是,法律是可以溯源的。法律规则是人制定的,我国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你可以问这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司法解释每一条立法都可以问得到。相对于医疗来说,法律规则是相对确定、可以溯源的,所以我认为法律规则可以被计算机更加容易地去读取,更容易地理解和明确。专家系统的准确性是可靠的,但是专家系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跟哪个专家学习很重要。比如,阿尔法狗如果跟一个棋艺不高的人学习,它的水平也会不高,如果跟一个高手学习它就会变成一个高手。当然阿尔法狗现在已进化不需要跟人学了。但是专家系统需要跟人学习,所以专家的质量决定了系统的质量。不管是智能咨询系统或是法院判案系统,我们都必须找到顶级专家。这不是人海战术,顶级专家的技术决定了这套系统的级别和质量。将人和计算机一定是互相协作的,我认为这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为主、计算机为辅,计算机还不能跑到前排帮助人。现在人还不愿意面对一个机器医生,但是真人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已经大量使用仪器了。所以第一个阶段是以人为主,机器作为工具。第二个阶段会以电脑为主,有越来越多简单的案件交给电脑处理,未来计算机不会完全取代律师和法官,但是律师和法官和计算机统一体的出现有很大的光明,人机结合是未来的趋势。我们的计划就是和法律人合作建设智能化的法律系统,即法律人的超级大脑。我们认为法律行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大脑,法学院也可以并且应该参加这个大脑的构造,做知识图谱。我们愿意和法学院共同合作,来做法律人的超级大脑。

我们的法律咨询系统还可以做调解。很多人看到咨询结果之后就不打官司了,他们会认为打官司也是这个结果。尤其是离婚,有夫妻双方都来做咨询的,咨询之后作出了调解,因为他们相信同样的结果打官司还要花费金钱。这也是法律问题和医疗问题的不同之处。医疗问题的疼痛是不能忍的,必须有一个医生来解决这个疼痛。法律问题如同做买卖,可能忽然之间就想通了。打官司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当有了一个预判之后,当事人就有可能化解矛盾,与疼痛相比,法律问题是可以忍受的。现在我们也在调解领域做一些应用,也在尝试做一个给调解员使用的程序。调解员大部分不是法律人,那么这样一个工具使调解员能够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人素质。

这里我们还有一个计划,就是让所有的合同都用智能方式生成。比如离婚协议,开始咨询之后提交男方、女方个人信息情况,双方登记结婚的情况、子女情况,以及约定的离婚后子女抚养情况,夫妻共同财产及分配情况、隐瞒转移财产的情况及责任等,几分钟时间就能写好一份离婚协议。我们也可以想象这对法律行业的变革能产生怎样的影响,法律行业也已经面临着“革命”,整个生产力和思维都不同了。

四、科技行业的现象和趋势

2015年是法律科技公司的元年,2015年到现在产生了至少上千家法律科技公司,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平台和做中介为主的,到现在是一个落幕的过程,也就是说现在还存活下来的是更有价值的、更有水平的公司。比如以下几家有代表性的公司:讼做了天同的诉讼圈无讼的案例、无讼法务、律师社区等;华律网、“110”网、找法网是传统的法律平台;还有做智能法律咨询的律品,现在正在做法律人的超级大脑,对百姓来说是资讯平台,对律师来说是超级大脑,对法官来说是智能判案平台;还有华宇这家上市公司,主要做法院的信息化,为全国上下的法院做了大量的系统;百事通是上海的一家公司,做电信的法务套餐,律师团队解决电信用户的法律咨询,目前在司法部和广东省都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在做“12348”电话值班;还有一家叫北大法意,是做裁判文书网的一家功底深厚、做事低调、务实的公司;还有一家小公司叫法天使,专门做法律人的合同库,把合同库嵌入Word中,律师在使用Word时需要用哪个合同都可以从小工具中直接列出来,方便引用合同。这是法律科技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公司,当然其他还有很多并且层出不穷。

我认为法科学生应该培养互联网思维,这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高效的思考方法、一种非常高效的生产力,这10年其随着这些公司的出现取得了巨大成功,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我可以简单地讲几点:首先是刚需和痛点。做任何行业都要分析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产品,产品必须迎合某类需求才有市场。有一个词叫“痛点”,需求到一定程度就是痛点,解决了这个痛点就有了价值。中国最好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是解决了某一类需求并且是痛点样的需求的。腾讯做的微信解决了社交需求和交流需求;阿里巴巴解决了购物需求;百度解决了搜索需求。任何事物都要找到需求并且找到刚需和痛点,以及产品能否解决这个痛点。其次是大市场。任何创业都要做大市场,跟投资人谈判时投资人会问法律行业市值有多大,投资人的共识是只投万亿市场,要对大市场作一个判断。还有就是高频和低频,只有高频公司才能做大,中国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做的都是高频。腾讯的微信使用频率高到没有人能一天不用微信,这就是超级高频。包括滴滴、外卖、购物都是高频。那么法律行业是高频吗?最要命的就是法律行业是低频。为什么到现在法律行业没有出现一家超级巨无霸的互联网公司,原因就在此。

那么是不是代表做法律行业就没有希望?虽然诉讼是低频的,但是法律咨询就比诉讼频率高一点,执法的频率就更高了。比如,警察的“警务通”必不可少,所有的政府部门包括税务、公检法司、监察部门、建设部门、城管部门都是高频用户,每天要用,而且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并不是每个人都懂法。怎样让城管的执法行为标准化?这就需要给他们每人配备类似“警务通”的工具。也就是说,每一个执法者都需要“警务通”这样的工具。有没有更高频的用户呢?社会运转需要依靠法律维持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法律关系中运转,那么社会运转和治理就是超级高频。所以我们说在中国有一类人是法律行业的高频用户,那就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到现在做得最大的一家法律科技公司是华宇公司?因为它是做法院系统的。将来还会产生更大的公司,很多人都在做C端,但是C端的低频导致了它很难做大。

下一个概念就是“捕鲸”还是“捞虾”?律师都是“捕鲸”的,每一个律师都想做高端商事、房地产、金融类的大案子,大律师的标志就是收费高、办大案。但是,我发现因为律师都不吃“虾”,所以现在“虾”都长大了。以前律师不做离婚案,但是房价上涨离婚案的标的变得很大,且这类案件非常多。北京已经有专门做通事故的律师事务所了,每年收入几千万元还有上市的计划。所以并不是说“捕鲸”的就是最厉害的,关键是有没有工具。律师没有工具所以只能“捕鲸”。律师的工具就是时间,为了让8小时产生更大的产能所以只能把单价定高去做大案子。如果有一个工具能让律师在同样的一天办更多的案子他就愿意去“捕虾”了。

再说互联网的壁垒。投资者经常会问:“你的竞争者是谁?”“你为什么能赢过他们?”“如果百度、腾讯来做你的事,你怎么跟他们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必须有核心竞争力。所有互联网都要考虑自己的壁垒在哪里,如何避免被他人边缘化。然后是团队,团队文化是一个公司的基因。你招什么样的人,你的公司就会走向什么样的地方,因为人有延续性。接下来是流量成本,多公司都死在流量成本上,互联网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流量已经是非常昂贵的了。百度的流量贵到每次搜索都在卖钱。法律的词语以前是1元以下,现在已经是10元以上。但点击率还不等于购买率,这就流量成本。还有就是客户定位,以前淘宝网花费上十亿元的成本做C端,现在更难,因为流量太过昂贵。另外用户体验等这些统称为互联网思维。

我认为互联网思维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因为它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一种基本素质。为什么现在诞生了滴滴、美团这些厉害的公司?为什么360能够杀出重围?就是因为它们运用了互联网思维。现在我们的法科生也一定要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跟互联网公司学习,请互联网公司的人来教。那么法学院应该做什么事情?之前我们做诉讼人才,现在我们可以做大脑,可以合作共同开发法律人的超级大脑。我们知道法律人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智慧,而我们作为法学院应该做的就是培人培智,而且我们可以直接建设控制大脑,站在法律的金字塔顶端,这个顶端就是超级大脑,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另外,背书的方式已经不值钱了,国家司法考试已经开始变革了学生除了背法条还要学习实务。我认为法科生在学校里面就可以学习实务,可以共同构建实训基地。现在我们已经跟司法部合作开始为老百姓做咨询了,咨询完之后还要找人做深入咨询,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在学校内用互联网的方式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而且这比在律师事务所锻炼的机会多得多。

点评和提问环节:

张光君副院长:武总讲得非常好,在很多方面都对我们的法学教育有很多启发。其实现在的局势非常明朗,这些不是未来的事情,而是已经到来的事情。以后的法律服务市场和法律职业都在面临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朗,也是一种潮流。正如孙中山当年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认为法律教育应该顺应这种潮流。就像武总所说,在校内就以建立校内高效的法律服务,也可以在校内展开实践基地,开拓实践地的校内化建设。另外,这个讲座把法律人大脑的重要性讲十分透彻。武总自身就是律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成功的探索,具备和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对接重要业务的能力,研发这么多品,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可以借鉴和模仿的经验。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机制比制度更重要,机制何驱动?就是要靠科技。其实人工智能的很多技术之前就有虽然与我们现在深度的人工智能有较大差距,不过我们善于把这些与制相结合。比如机制创新,任何人都可以是使用者也可以是创造。也就是说,可以达到共享的深度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是知识生产的机制创新,也是正义输送机制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老百姓到便捷廉价的法律服务,我们的法律援助和正义输送也产生了新的态和方式,在很多方面对法学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和强心剂。我们要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机会。目前我们还是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法学院。我们如果在人工智能法学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一定能够在这个时代,在人工智能法学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律实务领域跟世界对话。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起步是差不多的,而且我们国家还有大数据这样一个优势,大数据就是生产力。就像武总所说的我们法科学生、老师的法律思维的转变,以及与互联网思维的结合这些都是生产力和资源。我们能够真正地实现将培育人与培养法律人的智慧结合起来。那么人工智能法学院就不仅是对西南政法大学的个重要的突破口,可能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教育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图片与内容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