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自由主义—— 德意志崛起之谜

导读:每当听到普鲁士这个词,就会让人联想起軍國主义。有种普遍的看法是,从普鲁士到纳粹德國,都携带着軍國主义的暴力基因。而这,就是普鲁士从不起眼的欧洲小國,一路以战争方式迅速壮大成德意志帝國,并在20世纪连续挑起了两场世界大战的原因。

然而,我们对普鲁士或后来德國的看法,大多都很不靠谱。普鲁士的精神特质绝非軍國主义,而是自油主义。正因为后来的德國,背弃了普鲁士的自油主义精神,而全面转向民族@主义,才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

往期相关文章:
闹剧还是悲剧:从拿破仑三世到威廉二世(之一)
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宋仁宗与维多利亚女王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为纪念七年战争胜利 腓特烈大帝1788-1791年 下令建造

普鲁士自由主义

—— 德意志崛起的秘密

文 | 立峰

1、不靠谱的德國印象

说起德國的历史,我们最绕不过去的,也许非“铁血宰相”俾斯麦莫属。因为他说过,德國的问题需要靠铁和血来解决。

但事实却是,俾斯麦并非战争狂人,而是一个狡猾的䈣客、高明的战略家。在担任首相的20年间,俾斯麦运筹帷幄,分别打败了丹麦、奥地利、法國,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國。他凭借着高超的䈣治手腕,几乎把全欧洲都玩弄在了鼓掌之间,并让德國晋升为欧洲一流强國。

俾斯麦曾留下过两句经典的名言,他说:

1、䈣治是可能性的艺术。

也就是说,外交就是在可能性上做文章,千万不能一根筋,话不能说死、事儿不应做绝,而是要留有充分的余地、给可能性留出空间。只有这样,处理对外关系才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2、國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

俾斯麦治下的德意志,首要的目标,远远不是争强斗勇、争做世界老大;而只是力图在强国林立的欧洲,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和发展机遇而已。德意志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主动挑起战争。

奥托·冯·俾斯麦 1815-1898

在1871-1890年 担任德意志帝国宰相

正如大多数人对于俾斯麦都误解颇深;人们也完全误解了德國这个國家。因为,真实的普鲁士、德意志,以及后来的纳粹德國,与大多数人的感觉和印象同样相去甚远,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儿。

比如,每当听到普鲁士这个词,人们多半儿会立刻联想到軍國主义。而且,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从普鲁士到现代德國的历史,通常是这样的:

自从17世纪起,普鲁士就以軍事立國、仅凭对外战争逐渐坐大,成了与英、法、俄、奥并驾齐驱的欧洲五大强国之一,并始终热衷对外扩张;它在1871年打败了欧陆强國法國之后,统一了德意志全境,成为了德意志帝國
随后,继承了普鲁士軍國主义传统的德國,对外扩张的野心再度膨胀。在20世纪上半叶,分别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國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震惊了全世界。
因而二战结束后,多数同盟國成员,都一致认定德國携带了普鲁士軍國主义的暴力基因。1947年初,在完成了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后,普鲁士被宣告解散。此后,普鲁士便成了一个负面词汇,在德國舆论中被彻底封杀。

但是,普鲁士真的这样不堪吗?德国䈣论家、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在其著作《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中,所给出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他坚定地认为:

普鲁士的精神特质绝非軍國主义,而是自油主义。正因为后来的德國,背弃了普鲁士的自油主义精神,而全面转向民族@主义,才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

2、普鲁士~万恶之源?

说起普鲁士,也许是欧洲近代史上被骂得最厉害的一个國家。比如:

1、丘吉尔曾说过一句狠话:普鲁士是万恶之源

2、二战尾声,苏联声称要铲除普鲁士的一切历史印记。比如,铲平古老的庄园、扒掉大贵族的祖坟(如俾斯麦家族)等等。

3、把普鲁士王國首位国王加冕的城市——柯尼斯堡划给苏联,后来它就成了加里宁格勒。而哥尼斯堡这个城市,虽然曾是大哲学家康德的故乡,但时至今日,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4、然而,这些似乎还嫌不够。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普鲁士邦作为德國的一个邦被解散、拆分。从此,世上就再也没有普鲁士了。

普鲁士太不受待见了。但问题是,它是否真的罪有应得?在以前,这个问题连说都不能说,直到1980年代,这方面的言论氛围才渐趋宽松。

但是,普鲁士被讨论得越多,就有越多人认为:尽管普鲁士有重视軍事的传统,但是它与希特勒之间,却根本就没有延续性;非但如此,纳粹的风格与普鲁士的传统,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1701年腓特烈一世柯尼斯堡被加冕为国王

普鲁士从这一年起 升格为王国

也许,俾斯麦所说的“國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这句话,恰好特别适合德國。因为今天的德國,起初就是从普鲁士这条小船,从时间的河流中,逐渐行驶而来的。

但是,在这段艰险的航程中,普鲁士始终秉持着它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國家精神,再加上各种运气和机缘巧合,它才成长成为后来的欧陆强國——德國的模样。

3、曾经的卑微和屈辱

其实,普鲁士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可谓出生卑微,基本是东拼西凑起来的。普鲁士起初由勃兰登堡普鲁士两个公国合并而成,并于1618年,共同接受了勃兰登堡霍亨佐伦家族的统治,直到1701年,才正式升级成为普鲁士王国

可问题是,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这两个公国并不接壤,其间隔着个波兰,可谓支离破碎。

立國之初的普鲁士王國,根本就没人把它当回事儿,所以它还得了个外号,叫做神圣罗马帝國的沙石罐头。若与当时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權、并拥有高效國家机器的法國瑞典等欧洲大國相比,普鲁士实在是不值一提。

1618年的勃兰登堡和普鲁士

右上角:普鲁士 / 中间:勃兰登堡 / 红线内:神圣罗马帝国

然而,当时的普鲁士王國,四周的邻居却都是颇有影响力的欧洲大国。比如:

1、它东西两面紧挨着的,是俄國法國两个欧洲强國;

2、它的南面邻国奥地利,虽同属德意志,但却是德意志民族的“带头大哥”;

3、在它的西北面,还有个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英國封锁着普鲁士的出海口。

所以,刚刚建立的普鲁士,既被英法两國封锁了出海口,没有办法去海外开拓殖民地,只能蜷缩于内陆;而且,又在东南西三面,都面临着陆上强國的挤压。既无拓展空间,又时刻遭受着各方威胁,它的处境可想而知。

普鲁士不幸处于这么一个四战之地,不得不说,从一开始处境就非常困难。

普鲁士国徽 1701–1871年

更为麻烦的是,作为一个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國家,普鲁士王國起初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國,但所谓神圣罗马帝國,其实只是一个由300多公國领主组成的松散联盟,名头看似唬人,其实百无一用。

因而,当时的腐败的罗马教廷,因为不敢招惹早已实现中央集權的英國法國,就连发赎罪券,也专拣软柿子捏,在德意志地区各邦国搞“集中销售”,这也是16世纪宗教改愅所以在德意志地区爆发的主要原因。

但是,又因为宗教改愅,整个欧洲分裂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國家利益与宗教矛盾纠缠不休,引发了惨烈的30年战争。不幸的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就在处于两大阵营中心的神圣罗马帝國。

因为当时的欧洲各國,大多不设常备军,打仗依赖的基本都是既没荣誉感、也不讲诚信的雇佣军。所以,德意志地区在雇佣军的反复蹂躏摧残下,各地人口普遍都损失了40~60%之多。

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少比率
棕色:人口减少约66% / 橘色:人口减少约33%

而普鲁士作为其中一员,同样遭受重创、人口锐减。所以,普鲁士王國在立國之初,就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刚刚建立的普鲁士王國,面临着如此的压力,首先考虑的就是生存。毕竟,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无奈之下,普鲁士王國所采取的求生手段,就是打造一支强大的常备军,用以增强國家的軍事威慑力

没错,普鲁士建立的軍队,开始的主要作用就是威慑,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征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在地缘、人口、实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天然劣势的國家,普鲁士为了求得生存、保持独立,只能先伪装强大,在与别國发生争端时,动辄以軍事相要挟,来假装自己的强大。

因而,普鲁士一直被别國视为好战國家,但这不过是一种伪装而已,张牙舞爪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其实正是一个弱國安全感的缺失。

普鲁士王国(深红色)领土最大时的范围 1876年

4、士兵國王 & 軍國主义?

18世纪的欧洲人曾这样埋汰普鲁士,他们说:

其他國家,都是一个國家拥有一支軍队;但普鲁士,却是一支軍队拥有一个國家。

他们是想说,普鲁士整个國家,都是由軍队掌握的。但显然,他们大错特错了。因为:

1、不但,普鲁士的軍队从来都没有干䈣的传统;而且,普鲁士的将军也从来没搞过䈣变

2、相比之下,就没有人指责英國、法國是軍國主义,但是它们却都有过軍人䈣变、軍人掌權的历史。比如英國有克伦威尔,法國有拿破仑

3、即便看战争的规模频次,普鲁士打仗的数量和时间,同样比英法要少得多,但一样从来没人说过英法是軍國主义。

其实,普鲁士軍队看重的是专业化,軍队独立于國家䈣治,两者互不干涉。

普鲁士军服 被俗称为普鲁士蓝

是士兵国王为区别于法国花哨的军服颜色 率先使用的

而普鲁士之所以被认为是軍國主义,正是因为它在建国之初,迫于现实和形势的压力,不得不建立起一支统一的國家軍队。而这支軍队,也成为普鲁士國家建构的主要线索。其中的逻辑是:

1、普鲁士既然有了常备軍,那么,國王就是軍队的实际控制人。而國王手下的贵族子弟,就会被送到軍队成为軍官。

2、于是,普鲁士与其它欧洲國家相比,就建立起了一种君主与贵族的全新关系,即:

軍队就是君主与贵族间的一根纽带,将中央王權与地方權力凝聚成一个整体。軍队便顺理成章,成了聚拢各方力量的粘合剂。

3、简而言之,即普鲁士的國家结构,是依托于軍队建立的。因而軍队在普鲁士,便绝对处于优先和中心的地位。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1713-1740年在位
这位极其节俭抠门的国王酷爱军装

而在普鲁士确立这种軍队优先的國家传统的,就是18世纪初著名的士兵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这位國王在位27年,励精图志、打造了普鲁士的强國基础。比如:

1、在个人风格上,这位國王相当吝啬节俭、甚至一毛不拔,但同时他却非常勤勉干练,大事小事事必躬亲。他的行事风格,给整个普鲁士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但这位“小气”国王,对待軍队却特别大方、舍得花钱。他在位期间,将軍队规扩大了一倍,并将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花费于此。

3、不仅如此,他还以身作则,经常亲自训练軍队,不断向其灌输服从、纪律、勤勉、尽职、节俭、守时等價值观,这也是普鲁士國家精神的基调。

所以,軍队在普鲁士的地位,绝对既特殊、又优先。而“士兵国王”对军官反复灌输的價值观,其实来自一种叫虔敬主义的新教派别,即通过杜绝奢侈娱乐、强调道德自律,来体现对上帝的虔诚。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儿子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 1740-1786年在位

同时,在士兵国王的倡导下,普鲁士的文官系统里,也渗透进了这种讲究服从、纪律和效率的軍队作风,产生的副作用就是:

1、让普鲁士的官僚机构成为欧洲高效、勤勉、廉洁的典范;
2、让普鲁士的整个国家精神,都带上了同一种軍队作风;
3、也使得普鲁士、及后来德意志,凡是自上而下的國家动员,都十分富有效率。

5、腓特烈大帝 ~ 战神有多神?

一般来说,君主是一國之君,通常被视为國家的主人。但在普鲁士王國,國王头衔代表的,则是“一种光荣的苦役”。“士兵國王”威廉一世如此;而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即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的战神國王,更是如此。

其实,称腓特烈为“大帝”并不确切,因为他只是普鲁士國王。但的确是他的战争,确认了普鲁士的欧洲强国地位。因而,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战神,不喜欢的说他穷兵黩武。而事实上:

1、腓特烈打仗虽然厉害,却也没那么夸张。因为他打仗不但多次失利,甚至还遭遇过惨败,差点弄得精神崩溃。

2、而且,他也谈不上穷兵黩武。腓特烈在位46年,虽有一半时间都在打仗。但17、18世纪,光英國、法國的国王,就有不少在位期间一半以上都在打仗的。而他扩张的领土里,靠战争赢得的也就1/3。

腓特烈之所以被称为战神,全凭他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这可是18世纪,席卷欧洲各个大國的最重要的战争。通过这场战争,英國晋升为世界性大帝國;而普鲁士,则正式成为欧洲的五大强國之一。

1748-1766年的欧洲 红线代表神圣罗马帝国

但总的来说,虽然普鲁士的军事威慑战略看着厉害,也的确在局部战争中时常有所斩获。但是,当遇到真正的大型战争时,那就得凭实力说话了。事实是,在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中,普鲁士一再露出马脚、屡遭惨败。比如:

1、正是在那场著名的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就犹如作死一般,以自己不到500万人口的小國之力,单挑了欧洲大陆上的几乎所有大國,比如法國、奥地利和俄國,而对方的总人口却足有8000万,力量对比可谓悬殊
在战争进入焦灼阶段时,普鲁士的首都柏林被团团围住,而它唯一的盟国英國,当时正专注于同法國争夺海外领地,只能给他提供资金的帮助,腓特烈二世固然胆识过人,却在几个大國的轮番夹击下,几乎陷入了绝境
要不是后来俄國出人意外地临阵倒戈,重新与普鲁士结盟,可能普鲁士就此会从地图上被抹去了。
2、而在后来的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就输得更惨了。1806年的耶拿会战,普鲁士一天就完全溃败。后来,普鲁士的领土被割走一半,不但被迫裁军,还得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如果不是在后来反法联盟齐心协力,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普鲁士最多也只能是个欧洲二流國家。

因而,腓特烈之所以赢得七年战争,并不完全因为实力,其中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虽然,普鲁士极其重视軍队的建设和軍事威慑,但是这对于它的崛起,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最多只能说是功过参半而已。

1806年 拿破仑作为征服者 通过勃兰登堡门

但过分的是 他命令将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雕像

拆下装箱 作为战利品运回了巴黎

6、开明 专製

毕竟,战场上的好运气不能当饭吃,普鲁士“大國崛起”的秘诀,看似是凭軍事实力的支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却隐藏在軍事威慑的后面。

毋庸置疑,一个國家要形成軍事威慑,首先得供养軍队;而想要供养一支軍队,就得往里面大把大把砸钱。比如:

普鲁士軍队规模,在1740年代的鼎盛期,占到了人口的近4%。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因为,軍人都由20~40岁的男性构成,4%的軍人,就意味着普鲁士的青壮年男性几乎人人都曾经、或正在当兵。而在此期间,他们非但不能给國家纳税,反而要花费昂贵的軍费和补给。两者显然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而,一支规模庞大的軍队,就意味着國家财䈣的沉重开支

但是,普鲁士居然就打破了这种矛盾,在立国的200年里,一直保持着这种軍队的超临界状态,长期维持着高额的军费;而且,國家秩序还非常稳定。可问题就是,普鲁士如何才能养得起这么大规模的一支軍队呢?

穿双排扣军服的俾斯麦 / 普鲁士的各种军帽

普鲁士崛起的真正秘密是:开明 专製

所谓专製,当然是普鲁士的國家主义。普鲁士在建國之初,因为國力弱小、缺乏屏障,不得不建起一支职业化的常备軍;并通过國家的行政改愅,建立起专业、高效、廉洁的官僚行政体系。即自上而下的、國家主义的普鲁士体製。

普鲁士与其它国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究效率。这并非是指个人,而是國家整体。國家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自上而下,也带动了个人的效率,做到了多数國家做不到的事情。

國家主导、自上而下,是普鲁士崛起之路的一大特征;所以普鲁士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理性主义國家

总之,当时的普鲁士,是开明专製的典型。即,虽然國王高度集權(即专製),但却拥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製度和法律体系(即开明),作为國家运行的支撑和保障。

显然,这样一套精心设计的製度和法律体系,所体现的,正是普鲁士国家开明的这一面。比如:

1、虽然普鲁士的文官队伍,也像軍队一样强调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但他们所强调的,却不光是服从。这些人在听话的同时,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为:

普鲁士法律规定,官员作为國家公职人员,经济能得到终身的保障。即官员不会因國王的好恶而被随意罢免;而且,即使被罢免了,也能衣食无忧。于是,官员就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立表达见解、自油讨论的氛围。

而这种独立性,自然有利于國家机构效率的提升
2、另外,在腓特烈大帝的时代,推出了引领时代之先的《普鲁士国家公法》,可以说是近代法律的里程碑。其中明确提出,要保护个人權利,反对公權力压迫个人,反对不平等,任何个人,都可因公共事务向国王上诉,等等。
虽然,当时普鲁士算是专製國家,但作为泯主國家的美國,在建國时的立法过程中,却深受普鲁士影响,富兰克林还曾专程去普鲁士学习了《普鲁士国家公法》。
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举办长笛音乐会

7、成功之道 ~ 普鲁士自油主义

但是,普鲁士的國家行政效率再高,官僚队伍再廉洁,都无法创造任何价值。对于一个國家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够源源不断、创造价值的人;然而,如何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恐怕,只有以自油的心态和宽容的政策,才能吸引来人才。

普鲁士对内要维持國家发展,对外还得保证可持续的威慑,它就必须奉行一种宗教和民族的宽容政策,引导國家走自油主义。这也是腓特烈大帝开明专製的另一重含义。比如:

1、普鲁士虽然是新教立國,但它却从不迫害其它宗教,宗教宽容可谓欧洲之最。比如:

(1)  17世纪末,当法国2万多受迫害的新教徒被驱逐出境时,普鲁士第一时间提供保护、接纳了这些难民。而在他们中间,很多都是有资金、有技术的工匠,他们的到来大大带动了当地的工商业。
(2)  腓特烈大帝在位时,也主动地给予其它宗教以平等的地位。他即位伊始,就在柏林为天主教家庭的孩子建立学校。这在18世纪的欧洲,绝对惊世骇俗。
腓特烈一再强调:宗教必须完全宽容,每个人应该都能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升入天国。

2、在民族方面,普鲁士双手接纳外来移民,而不问族群国籍。它的移民不但数量庞大,而且来自欧洲各个角落,包括大量东欧的斯拉夫人

而对于犹太人,普鲁士也是全欧洲最宽容的,在腓特烈治下,犹太人在柏林形成了自己的精英社会圈。各地犹太人的到来,无疑带动了本地的金融业的繁荣。

在腓特烈在位的46年间,总人口为500万的普鲁士,就接纳了多达30万的外来移民。

这种宽容的开明专製,让普鲁士成为一个宗教种族多元、工商业发达、富有凝聚力的國家。

油画《腓特烈大帝像》安顿·格拉夫绘 1781年

19世纪前后,很多欧洲國家都盛行各种社会运动与愅命。而普鲁士人对这些却很不感冒,他们大多关注个人、更愿意追求自己的小日子、小梦想。因为那些分属不同宗教和族群的人们,都能在普鲁士所打造的社会体系里,得到了接纳和尊重,能够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当时的普鲁士人,显然都十分认同他们的國家精神,愿意服务于他们的國家理念,没有更多的抱怨。19世纪的普鲁士,甚至很像同时代的美国:

1、对宗教宽容,不去禁止或迫害任何宗教信仰;

2、对族群宽容,接纳不同民族,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多元国家;

3、不参与激进的社会运动,所有人都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普鲁士梦

当时的普鲁士,就是欧洲大陆的自油孤岛,这让它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显得非常时髦。因而,自油主义才是普鲁士的本质

普鲁士并不是一个軍國主义國家,而是披着軍事威慑外衣的、自油主义的理性國度,是超越了同时代欧洲各国的现代國家。

德意志关税同盟 1834-1919

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自油和宽容,为普鲁士提供了富国强兵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正是在这种自油主义精神的驱动下:

1833年,在普鲁士的推动下,北德意志18个邦国组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成员国内部的关税被全部免除,这是德意志首次以统一的形态走上欧洲舞台。

普鲁士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在经济、宗教、民族和䈣治上的宽容度,通过建立德意志自油贸易区这种超前的手段,逐步把众多的德意志小邦国,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经济体系之内,使普鲁士逐渐成为各德意志邦國的新兴盟主。

到1864年,在普鲁士启动统一德國的王朝战争之前,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经济体,已成为仅次于英國的欧洲第二大经济体,力压往日的老对手,法國和奥地利。

让普鲁士在经济、䈣治、軍事得到长足发展的,正是它的自油主义理念;而自油主义,也是普鲁士王國,得以在后来的德意志统一战争中,能接连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國,并最终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的根本原因。

1807年-1871年间,普鲁士王国的扩张

回想建立之初的普鲁士,由弱到强、不断壮大的艰辛历程,正好印证了俾斯麦的名言——國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而当普鲁士这只小船,经历了惊涛骇浪、命运沉浮,终于变成了一艘叫做德意志帝國的巨型舰艇;接着,它又将要驶向何方,会接受怎样的考验和洗礼呢?

1、《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周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