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到会宁土高的知青 || 作者 张炳烈


我和到会宁土高的知青
作者  ‖  张炳烈

1968年冬天,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最新指示。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人民日报》还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会宁县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的事迹。会宁一下子成了上山下乡的典型。中央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很多记者,纷纷来到会宁,报道知青和市民上山下乡的先进事迹,我们红湾成了报道的重点,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在红湾拍了电影,会宁和红湾一下子出名了。

张一诚和作者合影

那时,我们土高公社来了四、五十个兰州知青,我们红湾队来了四个,他们是:张一诚、陈宁、陶敬德和陶俊德。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队里是十分欢迎的。社员们亲切地称他们是“大学生”,队里给他们安排了住处,并派人给他们做饭。知识青年下来以后,能够诚实劳动,和社员们打成一片。队里也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实际情况,安排他们干较轻的农活,有些还被安排当了民办教师。公社对知识青年也非常重视,许多重要会议(例如“四干会”)都让他们全体参加,把他们当下乡干部对待。知识青年在我们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的当老师,有的搞宣传,有的当了大队林场的场长,作出了很大贡献,真是“大有作为”。

我和很多知青是很熟悉的,最熟悉的是张一诚。他那时在我们红湾学校当老师,我每周放学回家,就和他一起谈天,有时还住在一起。他很爱吹口琴,常常吹口琴给我听,还把他的一本《怎样识简谱》的小册子送给了我,使我学会了识简谱。张一诚很有本事,除了书教得好外,还刻得一手清秀美观的蜡纸字。那时,一旦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指示,或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布了重要社论,他就听记下来,连夜刻印出来,供学校和大队学习、宣传。他的黑板报也办得很好,他给红湾学校办的黑板报,字迹清秀整齐,内容短小精悍,很有水平。我后来给学校办黑板报,还是受了他的很大影响。东塬队的知青薜培、陈志礼、陈伯孝和佘建民,我也是比较熟悉的,我们经常一起演节目。我那时演《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薛培就风趣地叫我“子荣同志″。那时,我在公社中学(土高中学)读书,程塬队的知青张晓琴、马国番、范久基还给我们当过老师。我会唱的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少剑波的唱段“我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就是张晓琴教会的。范久基还给我们上过《农业基础知识》课。她们都为土高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知识青年对那时的'上山下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在农村吃了苦,接受了锻炼,认识了农村的艰苦,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干得很出色,有些还成了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栋梁。

张一诚回红湾时和部分乡亲合影(后排左二为张一诚)

知识青年大多对他们下乡的生产队存有感恩之心,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笫二故乡″,他们在离开多年之后还来下乡的地方看望。张一诚曾多次来红湾,还给红湾学校捐赠了很多玻璃和课桌凳,解决了红湾的办学难问题。东塬的陈伯孝曾两次回乡看望乡亲们。1998年,时任《兰州晚报》总编辑的马国番专门来到她下乡的程家塬,给土高中学送来了音响设备和许多作业本,还在捐赠会上讲了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是不可磨灭的。我对那段历史和知青们有着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作者张炳烈,男,汉族,生于1953年,家住会宁县土高山乡红湾村,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喜爱读书写作。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音乐浸润我心田》《陈世龙大夫二三事》《会宁奇人张勤》《蓝菊花》《童年趣事》《我心目中的好校长——冯祖武》《读书与三观》《红湾小学一一我成长的摇篮》《50后,我们自豪》《抗美援朝老兵任振堂》《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说“傻子”》《怀念挚友——“挑担”哥秦志富》《勇挑重担 砥砺前行一一记原土高中学好校长王开科》《二哥,我永远怀念你》《怀念我的一位“忘年交”》《谈谈孝敬父母》《怀念姨夫一一我的“忘年交”》《大力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说对联》《山村的夏天》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

  • 老知青还记得这些历史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数据吗?

    原创2021-05-10 21:46·臧翁说史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时期,河南省郏县的大李庄.邱庄.吴堂庄.杨庄有32名初中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社,担任会计和记工员,开创了"文化人" ...

  • 知青馆,上海知青之家 ——上海3日(11)

    ★旅游地点: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之知青馆 参观完志愿军文献馆出来,外面的雨下得越发大了,用倾盆大雨来形容也不为过.可是要我们呆在原地不动,又实在不是我们的性格.一眼看到旁边的知青馆,虽然看起来规模并不大 ...

  • 熊忠根:万州行随想

    ·故人旧事2020·周日特刊· 万州行随想 作者:熊忠根 左起贺岩.易生和我在赴万州的动车上 2018年5月16日晚,贺岩兄在微信中邀我:能否在5月20日同他一道去万州参加一个老知青聚会?我欣然应往. ...

  • 50后,我们自豪 || 作者 张炳烈

    50后,我们自豪 作者  |  张炳烈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些50后写的文章,说他们儿童.少年时挨饿受冻,青年时期吃苦受罪,感叹一生不幸福,并把这归咎于当时的社会,归咎于当时的政策.对此,我很不以为然. ...

  • 土高中学——我辛勤耕耘过的热土 || 作者 张炳烈

    土高中学--我辛勤耕耘过的热土 作者  |  张炳烈 我退休离开土高中学已经十几年了,但我依然深深地恋着它.每隔一段时间,我总会去转转,和同事聊聊天,我总觉得它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工作了25年.在 ...

  • 燕子飞回来了 || 作者 张炳烈

    燕子飞回来了 作者  |  张炳烈 每年清明过后,燕子就从南方飞回耒了.这不,今年清明刚过,我就看见有许多燕子站在电线上叽叽叽地叫.又听到燕子的叫声,说明我们北方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来到了. 燕子是一种非 ...

  • 话说对联 || 作者 张炳烈

    话说对联 作者  |  张炳烈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具有简练.精致.对仗.工整等特点,很受人们喜爱.对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唐宋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鼎盛.文人墨客一起聚会,常互 ...

  • 山村的夏天 || 作者 张炳烈

    山村的夏天 作者  |  张炳烈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村,这里的夏天是非常美好的. 山村夏天的天特别蓝,蓝得象无边无际的大海.它上面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象片片臼帆,有的象游动的白鲸,有的象浮动的冰山--十 ...

  • 谈谈孝敬父母 || 作者 张炳烈

    谈谈孝敬父母 作者  |  张炳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得以传承.但是,近些年来,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孝敬父母的观念日益淡化.因此,有必要谈谈这个话题. 首先,为什么要孝 ...

  • 怀念我的一位“忘年交” || 作者 张炳烈

    怀念我的一位"忘年交" 作者  |  张炳烈 杨老太爷(其实我应该叫他姨夫,因为他的二儿子和我连襟)已经去世五年了,但我还是很怀念他,因为我俩是"忘年交". 他 ...

  • 二哥,我永远怀念你 || 作者 张炳烈

    二哥,我永远怀念你 作者  |  张炳烈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音乐浸润我心田><陈世龙大夫二三事><会宁奇人张勤><蓝菊花><童年趣事>& ...

  • 怀念挚友——“挑担”哥秦志富 || 作者 张炳烈

    怀念挚友--"挑担"哥秦志富 作者  |  张炳烈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音乐浸润我心田><陈世龙大夫二三事><会宁奇人张勤><蓝菊花&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