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艾之道第九讲 || 艾灸的辩证之八:灸法的种类(三)

   本 讲 导 读

灸法的种类之艾灸法(二)

01

太 乙 神 针 

太乙神针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厉害,它不是针法,而是灸法。历史上经典的悬灸法除了无为灸之外,另一个就是太乙神针。它之所以叫太乙神针,跟施灸的辩证思路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人讲太乙游宫,太乙神针是先把太乙游宫的位置算出来,然后在那个位置上面来施灸。如果你知道太乙游宫是怎么算的,你就知道它开穴的方法和开穴时间,然后在开穴的时间使用开穴的方法灸就可以了,关键的问题是算太乙游宫。因为“太乙”本身就是“一”的意思,所以太乙神针的操作手法强调要“守”,当找到灸点之后,不要动来动去,最好是静守,实在守不住就只做小范围的画圈或者雀啄手法。
很多人不会算太乙游宫,就用子午流注的开穴法来代替太乙游宫,算法上虽然简单了许多,但治疗效果也打了折扣。过去古人只要见到人的一瞬间就能感觉到他的太乙在哪里,也就是他体内的气机在哪里,不需要算。后世按照术数来推算太乙游宫并不容易算,因此现在全部都是用子午流注的方法来开太乙神针的穴,效果只有原来的60-70%。
只有掌握了如何在人体内算太乙游宫,你才能够用好太乙神针。在不知道怎样算太乙游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它的手法。太乙神针的手法非常简单,代表了悬灸的经典手法。首先要练习“守”,选定一个点,拿着艾条对着这个点不动。这个操作看上去简单,只要你实际操作过就知道能坚持15分钟的人都不多,一般人持续几分钟就开始动、抖和晃。

02

守神为重,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过去太乙神针要求有道家的静功基础,艾灸法是“久火为灸”,按标准的道家系操作,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先把“守”练好,即一动不动地对着施灸点,其中的关键点是施灸者的神应在哪里。神既不在艾条上,也不在施灸的部位,而是在施灸者自己的体内,我们的神是不能离开自己身体的。
当我们在实施任何中医操作的时候,包括摸脉、扎针、施灸等,自己的神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即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因为这样才符合“道”。我们千万不要在摸脉的时候把心意、人为的意识集中到摸脉的部位,施灸的时候把意识集中在施灸的部位,因为这样会导致我们很快会出事,神气很快会耗尽,整个人会出现许多无名的病症。千万不要以为把神集中在施灸部位或者集中在治疗部位效果就会更好,效果好是暂时的、一瞬间的,因为人为的东西,心意识的这种力量,永远不能够违反“道”的法则,而“道”的法则是被治疗的那个人的气机自然起作用。
在所有中医的操作中都要求虚静为保,绝对不允许把意念放在被治疗者身上或操作物上。虚静是指自己保持虚静,松静自然,意念自然地放在自己全身,不要集中在身上的某个点。刚开始练的时候,意念也许会集中在身上的某个点,但最好不要这样练,最好的状态是松静自然,什么都不想,进入到一种恍惚无为的状态。现在很多人,包括很多外治法的高手都搞不清虚静为保的道理,把自己的神放出去,然后就出事了。虽然他的病人短期疗效大好,但过一段时间就必然不行,因为不能以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天地自然。

03

静守是艾灸的经典操作手法

静守是艾灸的经典操作手法,在没做到静守之前,艾灸的花式操作手法做了也意义不大。静守虽然简单,但是绝大多数人都需要练习才能学好。一个人动很容易,静很难,由于静了才会有感觉,而只有感觉到了,无为灸、太乙游宫才能自然感应,所以静守是经典手法。在练习静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艾条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人越静的时候,艾条就会牵引着手,这个时候就自然进入到无为灸。

如果做不到静守,可以使用一些小范围的手法,比如雀啄灸和回旋灸。艾条像小鸡啄米一样的上下小范围的活动,以灸点为中心,不能离开这个点,上下移动,这是一种补气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代叫做“雀啄”。回旋灸是对着一个点,以那个点为中心,小范围的画圆,画圆的时候顺时针是补气进去,逆时针是让里头的东西出来。

当热敏点是刺、痒或者特别热等感觉的时候,你觉得守不住了就可以逆时针旋转艾条。当热敏点是冷、麻木或特别需要热的时候,要考虑用顺时针的悬灸法。初阶施灸者首先要练习静守,不推荐使用这些手法。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气不至,即经络之气没有到达热敏点,在热敏点灸了半天,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种激发手法,即顺着经络方向或者逆着经络方向,来回地灸上几遍,目的是激发经络的经气。如果要强激发就逆向灸,要一般的激发就顺着灸。
经过上述手法的处理,如果有些人还是没有太多感觉,可能是经络堵的太厉害,这时可以在堵塞的经络上刮痧,刮完痧之后,在出痧特别重的地方选几个点,刺血拔罐再来灸。出痧越多的地方是堵得越厉害的地方,越是不出痧的地方就是虚的越严重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结合之前的热敏点,从虚的地方开始灸,也可以从堵塞点灸。当热敏点正好在堵点上,疏通之后再去灸就会有反应。
在艾灸里面,后面的手法运用都基于前面的这些知识,因此静守是经典的基础。学不会静守,始终进入不了真正的中医外治法之门,因为所有的中医外治法,包括刮痧拔罐扎针等里面都有“静”的参与。
好多人拿着艾条灸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弊病:一个是不知不觉就把神放到艾条或者施灸的地方上,这个弊病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当你发现神放在艾条上或者施灸的地方时,神必须回到自己身上;另一个的弊病是当不能持续守静时就开始神思漫游,想到千思万绪的事情,这时手会不知不觉往下坠,离皮肤越来越近,或者已经不在原来的施灸点上,这些都是属于20%的练习。当把静守练好之后,其实离无为灸就不远了。如果实在守不住就动一动,使用前面讲过的手法,那些手法都有一个要领:不能够离开施灸原点,一定要以这个点为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