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福:中国历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下的屯垦戍边策略选择
由于受政治局势、国力强弱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经营新疆的策略各有不同,既有积极的军事征服政策,也有被动保守的和亲政策和羁縻笼络政策,对新疆远悬塞外的地域特点和敌对势力倏忽远近的游牧特点来说,这些策略大都是应时之策。
军事征服,一时之效。
和亲政策,短期行为。
羁縻政策,动荡隐患
屯垦戍边,千古之策。
屯垦戍边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以劳养武、劳武结合的军政制度和经济制度。新疆地处西北边陲,远离中原经济中心,路途艰险,遇有战事,运粮非常困难,如果长期靠内陆供给军粮,不仅政府财政难以负担,而且还会有断绝粮饷的危险,战争也往往因此而遭遇失败。“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屯田之利,由是兴矣。”[6](卷五〇三《邦计部·屯田》,P6026)凡有军兴,必有屯政。最初汉武帝讨伐匈奴及西域敌对势力时,由于没有组织屯田,粮草供应成为战争中的突出问题,多次因缺粮而大败而归,“道远多乏食,士卒不患战,患饥”[7](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P3175)。因此,有效进行屯垦是解决前线战士军粮问题的重要渠道。从太初四年(前101)开始,西汉开始设置“使者校尉”、“侍郎”、“司马校尉”、“都尉”等临时的屯田管理机构进行屯田,神爵二年(前60)正式设立西域都护进行屯田管理。唐代与清代在统一新疆与守卫新疆的过程中,也同样将屯垦作为戍边、安边的重要策略。到清代时,屯垦不仅成为供应前线士兵粮草的保障,而且成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融合文化的重要策略。可以说,自西汉时期开始的屯垦戍边,历代相承,汉、唐、元、明、清各代,均把屯垦戍边作为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随时局而制定相应政策,不断建立、健全屯垦机构和各级官吏专司其事。屯垦戍边既能在广袤的边疆地区开垦实边、防御外敌入侵,又能解决大批军队驻守的供给问题、防御内部势力的分裂反叛。由此,中国历代中央王朝大都在新疆长期实行屯垦戍边的制度。
三、应对国家西北战略威胁的历代新疆屯垦绩效评价
新疆是中国历代屯垦最为典型的地区,其屯垦时间之长、屯垦范围之大、屯垦形式之多、屯垦效益之高,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从汉唐时期的兵屯为主,发展到清代时期的军民并举,从单纯战略防御的军饷供应到新疆经济大开发的有效途径,均体现了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战略地位的认识程度在逐步加深和提高,屯垦绩效也从最初的政治绩效发展到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文化绩效并举,从而有效地保障了西北边疆政治、军事安全以及文化、社会安全。
第一,有效保障了西北边疆安全。
第二,促进了新疆经济开发。新疆屯田的最初目标是解决士兵粮食的长途短缺问题,其后开始了开发建设新疆的历程。第三,形成了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的良好局面。新疆屯垦带动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汉代在开展兵屯和民屯的过程中,西域民族杂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结论
在新疆进行屯垦戍边,是汉代以来历代中央王朝应对边疆威胁的战略选择。至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和动荡。从国际范围看,历经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对外殖民和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国家战败分裂和民族对立的问题;从国内局势看,新疆曾一再遭遇列强觊觎、入侵和内部叛乱及民族纷争的危局,因此,新疆屯垦有效保障了西北边疆安全,成为新疆屯垦戍边的集大成时期,当然,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和中央政权式微,使20世纪前期的新疆先后出现了两次进行民族分裂的重大事件,这是屯垦戍边衰弱的重大教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代新疆稳定和屯垦戍边关系的基础上,决定创建,担当起西北边疆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融党、政、军、企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屯垦五十多年中,有效地发展了新疆的农业、工业、商业经济,成功抵御了外敌的侵扰,保障了国家安全。其间,屯垦制度不断创新,屯垦模式不断丰富,屯垦绩效日趋显著,新疆兵团的屯垦事业已经成为国家西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保障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地区稳定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