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是怎么来的呢?
创意是怎么来的呢?
——第九周给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终于盼到了“开学”的消息,再过两个星期我们就要准备返校上课了。为什么要在“开学”二字加上引号呢?其实,我们早就开学了,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而已。
谁说不是呢?我们的教师会都已经开到第六次,教研组长会议、教研组线上研讨活动等都在正常开展。而且,老师们反响都还不错,语文组的老师甚至还觉得比在学校的效果还要好。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在教师会上学有所获,又要让大家觉得好玩有趣,我又一次对会议进行了转型。
上周值班时,与几位老师聊到“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创意一点”的话题。我对他们说:“你们看,开了五次的网络会议,是不是有点腻了?”我想大家一定和他们几个是一样的想法,都觉得一直都是这个套路,再也没有新鲜感了。“对,当你们有一点腻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变换频道了。下个星期的会议,会给到大家不一样的感受。”我接着又说。
今天的会议,我们邀请了郑继学老师来分享《论语》,果然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体验,甚至让老师觉得仿佛就在观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后来的“简说清明”栏目,一改原有的“绘本故事”,让戴晓珍和潘丰洁两位老师黄金搭档出场,又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
那么,这些创意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有些创意来自懒惰。今天会议结束时,我特地抛了一个问题,大家猜猜我为什么邀请两位老师来“简说清明”?因为清明节,我想给大家找寻一组清明主题的古诗文。然后,自己在准备的过程中,或许是颈椎的问题,很不舒服无法继续准备。于是,就想到了让两位语文老师帮忙解读。这样一来可以减轻我的负担,二来可以让二位得到锻炼和学习,也算是一举两得。
在教育教学中,大家应该有过自己偷懒一点,反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的体验。所以说,有的创意就是因为偷懒,然后才会想办法想出更好的招。
其次,有些创意来自有所牵挂。多年前,我听过窦桂梅老师的一场演讲。她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是无法区分清楚的,两者经常是交互缠绕在一起的。我是深有体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都会与工作产生联系。不管旅游还是出差,看到的许多东西,都会与学校工作进行联想,是否可以移植到学校呢?
对了,这就是跨界思维。想要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创意一些,就不能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还有人经常声称,不能把工作带回家。如果如此明显地区分界限,我们就是看到有趣的东西,也不能与工作联系起来。
有所牵挂,心里装着工作,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创意,也就随之而来。
然后,有些创意来自多读多看。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所遇到的事,前人一定遇到过,而且别人已经写成经验出版了。我们多阅读,就是容易少走歪路,就会多一些方法。当我们遇到问题,率先学习他人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创新。当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自然就成为自己的主意。
同事之间,也要多分享、多学习。很多点子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产生的。因此,办公室要经常谈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都动起来。
如此,读多了、看多了,创意也就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我们的大脑就会被创意驱动起来,也会变得富有创意。
把工作变得有创意一些,看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祝大家一周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〇年四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