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爱书法成名很早,酒后给朋友写诗,陈独秀看到说他字写不好
沈尹默,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出生于陕西兴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在私塾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诗词和书法,早年两度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成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教育家、书法家,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1971年6月1日,病逝于上海。
沈尹默从小热爱书法,很早就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再后来,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但是,这样一位蜚声书坛大书法家,陈独秀曾批评他“字则其俗在骨”,这事怎么回事呢?
陈独秀,1879年10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1896年考中秀才,后留学日本,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四川江津。
1909年底,陈独秀和小姨子高君曼私奔到杭州,在杭州陆军小学任历史、地理教员,过着隐居式的生活。在陆军小学,他又遇到了在该校任教的刘季平。刘季平自号“江南刘三”,是陈独秀在日本成城学校的同窗。《苏报》案后,邹容死于狱中,遗体被弃置“化人滩”荒冢地。刘三冒杀身之祸为其营葬。此举被章太炎誉为“刘三今义士,愧杀读书人”。刘三确实是古道热肠的知识分子,陈独秀认经常到他家里闲坐谈论。
有一天,陈独秀在刘家见墙上新挂了幅字,是一首五言古诗,落款“沈尹默”。“沈尹默是什么人?”陈独秀问刘三。刘三回答:“沈尹默也在校任教,去过日本。”陈独秀说:“这诗写得很好,字却不怎么样,流利有余,深厚不足。”刘三说:“昨日,沈尹默在我这儿喝酒,回家乘酒兴写的。他爱好书法,15岁便为人写扇面,但底气似乎不足。仲甫(陈独秀字“仲甫”)若有兴趣,哪日我带他去你处坐坐?”陈独秀忙说:“不必,不必,还是我去看看他吧。”
第二天,陈独秀敲开沈尹默家的门。当时陈与沈还不熟悉,但性格率直、快人快语的陈独秀初次相见,就当面说:“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受到陈独秀当面的奚落、批评,当然难堪。据说,此后两人没有成为朋友。但是,沈尹默并没有记恨陈独秀,从一件事可以佐证:他受邀进入北大任教授以后还向蔡元培校长推荐了陈独秀,陈独秀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相当于系主任)。沈尹默是1913年的春天,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燏时之聘,到北大任教,比陈独秀早三年进入北大。
陈独秀批评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实际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书法上的审美观。一般以帖学为宗的书法,若无厚实的北碑为底,用笔单调柔弱,则容易滑向“媚俗”一路,这一观点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转而尊碑风尚是一致的。难能可贵的是沈尹默,他不以自己艺术观点不同而辩解,而是在书法艺术上,更加发愤努力、精益求精。
不过后来即便是沈尹默的书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陈独秀在肯定的同时,依旧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1941年给书法家台静农的信中这样说:“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即刻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除了表达观点的议论性文章,在诗词赋上也是很有造诣,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书法也是自成一体——碑帖结合,兼备众体,写得气势豪放,潇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