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冯骥才:《冷脸》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周秀义
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员。曾参编《智慧背囊》《满分作文》,为《中学生语文报》撰稿。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 / 美编:左佐
编者寄语
作家冯骥才曾经总结自己的文学观:“记录心灵的历史和历史的心灵,挖掘人性和创造属于自己个性的语言和文本。”《冷脸》深刻挖掘人物面庞之下的心灵语言,冷峻、深刻而不失人间温暖的情怀。小说中有世俗的平庸与浅薄,更有潜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正直与淳善;有津味十足的风趣幽默,更有令人深思的人性光芒。请同学们细细品味、咀嚼,相信定能被“冷脸”温暖。
文本研读
冷脸
(文题高度概括,抓住了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作者:冯骥才
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交代主人公的职业、年龄、性格、外貌。扣题,运用短句,干净利落,人物特征鲜明突出。)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夸张兼对比,突出主人公“从来不笑”的特点。)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面人。(从材质和颜色角度设喻,勾勒人物外貌,形象生动。)
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明确:插叙传言,介绍“不会笑”的原因,增加趣味性,更突出“冷脸”的“冷”给人的感觉,给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明确:照应第一段“怪人”的表述,这是第二“怪”,增加文章的厚重感,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冷脸不冷”的具体表现一:脸上不笑,却爱听相声。为什么?艺术留白,令人深思。显示人物正直坦荡、热爱生活的特点。)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明确:“高手如林”“丢盔卸甲”,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具体写瘦猴二人的失败做铺垫。
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明确:巧插旁白,暗示人物忠厚的性格特点。
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艺术巧合与真实,设置悬念。)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寥寥数笔,将人物外貌勾勒得鲜明、传神,喜感极强,技艺高超。)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侧面衬托“毛猴”二人演技高超,为写冷脸不笑做铺垫。)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明确:再插旁白,再次凸显冷脸的忠厚。
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对比鲜明,烘托热烈的氛围,反衬下文冷脸的“不笑”。)毛猴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于,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明确: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反衬冷脸的“冷”。)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 (“冷脸不冷”具体表现二:知道毛猴两人的真正用意后,非但没有生气,还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二位,可见他的宽容和大度。)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冷脸了解到自己成了别人谈笑的对象并是“相声杀手”后便主动离场,体现他为人忠厚、热心肠的特点。)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
明确:结尾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未绝。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底10期
知识建构
//小小说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
对于小小说而言,巧合和意外是常见的特点,制造巧合和意外需要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否则,“巧合”就成为“苟合”,就会变成虚假的编造,失去艺术的真实性。《冷脸》多处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合与意外。冷脸之“冷”的由来,利用“传言”来写,从而印证“没人知道他的事”;冷脸是“相声杀手”,便从北京“请来”高手与冷脸对决;“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冷脸便奇怪地消失……看似平淡,但波澜迭生;看似离奇,却在情理之中。在这样奇妙的情节中,读者深刻领略了“冷脸”这个人物内心真实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