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断头台、阁楼、热气球,它们在法语里有个共同点

神隐已久的釉叔爬上来讲几个单词。

首先看一眼它们对应的法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

poubelle  n.f. 垃圾桶

guillotine  n.f. 断头台

montgolfière  n.f. 热气球

mansarde  n.f. 阁楼

都是阴性?嗯,这是水面上一眼看得出来的。我要讲的是水面下的一个共同点:这四个词都跟人名有关。

01
poubelle
1884年,塞纳省省长Eugène Poubelle签署了一项法令,强制要求巴黎的房东们放置某种木制容器,以便房客们把生活垃圾倒在里面。1884年《费加罗报》的文章里便用省长Poubelle的名字来指代这些容器,因为他可算得上是发明者了。几年后,poubelle这个词正式进入了字典,成为了法语当中的一个普通名词。
那继续说说这位Poubelle先生,他的思路有多超前呢?每栋楼配一个垃圾桶可不够,得仨!一个用来倒易腐垃圾(les matières putrescibles)或者叫有机垃圾(les matières organiques),另一个装纸张(les papiers)以及废布料(les chiffons),最后一个装玻璃(le verre)、陶器(la faïence)以及生蚝壳(les coquilles d'huîtres)等。不过当时人们的意识毕竟不能跟现在比,这个分类规则的落实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法国真正严格执行垃圾分类(le tri des déchets)也是1974年才开始的事情啦。

以前卫生和医疗条件差,传染病(épidémie)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比如霍乱(choléra)就是很可怕的一种。1832年塞纳-马恩省发生的霍乱,导致十多万人死亡,占当时该省人口的2.5%之多。也正是在一次霍乱疫情之后,Eugène Poubelle让人安装了排污管道(tout-à-l'égout),并且强制要求房东们,你们房子必须跟管道连接上!(参考下图)这样污水粪水啥的,就方便集中处理了。这些举措真是公共卫生的一大进步,穿越时空为Poubelle先生点个赞。

02
guillotine
中学历史课本里法国大革命,在我记忆里一直有道血腥的阴影。原因大概是,今天把谁送上了断头台,明天又把谁送上了断头台,断头台,断头台,断头…… 想起来我就脖子酸头皮发麻。砍头似乎是人类传统艺能,法国有,我们也有。刽子手(bourreau)手起刀落,脑袋就滚地了。幸好小时候的电视剧,在最紧张的高潮,总能等来一句“刀下留人!”。不过血腥归血腥,但在枪决和注射尚未问世的年代,砍头可能算是最痛快的死法了。所以,在法国旧社会,砍头(décapitation)可是贵族特权,小老百姓犯了死罪,一般是绞刑(pendaison)。不过即使砍头,刑具的锋利程度和刽子手的技术,也是相当影响“用户体验”的,万一他手一抖,半死不活还要再来第二次,天呐不敢想。

时间来到18世纪末,革命的烈火烧走了旧社会,凭啥只有贵族能被砍头,咱要争取砍头平权!终于1791年的刑法典规定,所有的死刑犯都可以砍头啦( « Tout condamné à mort aura la tête tranchée »)。在这过程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叫作Joseph Ignace Guillotin,他是是位医生也是立宪议员。他曾在演说中提到,用上“我的机器”,眨眼间脑袋无痛搬家。铡刀落地如霹雳,血溅头飞人命殒。(« Avec ma machine, je vous fais sauter la tête en un clin d’œil, et vous ne souffrez point. La mécanique tombe comme la foudre, la tête vole, le sang jaillit, l'homme n'est plus. » 这个机器是由Guillotin发明还是改良的,或者是已经有地方在用,他只是引进,这些问题无确定回答,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他说了“ma machine”,时人也就把这机器跟他关联上了,叫作"machine à Guillotin"(Guillotin的机器),再后来就简化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名词guillotine,用来指断头台。

顺便说一句,法国最后一例斩首是1977年在马赛执行的。后来到1981年,法国废除死刑,当然guillotine也就彻底成为历史了。不过1977年我都感觉是现代文明社会了,这么古典的行刑方式仍然能出现,也是有点惊到。

3
montgolfière
每次听到有人想去浪漫的土耳其,乘着热气球升上高空,我都心里一紧。也不知道是什么童年阴影,总会脑补气球爆炸,我从空中自由落体的场景。所以有生之年我大概是不敢尝试这玩意儿的。这么想来,200多年前第一个乘热气球的人,真是勇气大到天上去了。

18世纪末的法国,东南部小镇Annonay上住着Montgolfier家族。老爷子Pierre Montgolfier承继祖产,是当地有名的纸商。老Pierre颇有造人天赋,生了16个孩子,其中两位小儿子荣耀了Montgolfier这个姓氏,分别是第12子Joseph-Michel (1740-1810) 和第15子Étienne-Jacques (1745-1799) 。由于家境优渥,兄弟俩在子承父业之余,还能遵从自己的兴趣,搞一些发明创造。1783年夏天,兄弟俩第一次利用热气效应,把气球送上了天。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进大反响,甚至传到了路易十六的宫廷。

三个月后,首次载有乘客的热气球,正是从凡尔赛宫放飞的。不过这第一批乘客并不是人,而是动物和家禽。嗯,这还挺有科学精神的呢。让我想到古代摸金人士的“人点烛,鬼吹灯”,蜡烛灭了就是氧气不足,某些墓穴不可下去。那这天上谁也没去过,也不知道人能不能呼吸,会不会出啥妖蛾子,先搞些牲畜上去探探,死了就当祭天了吧。(我很好奇最后这热气球怎么回收的,毕竟动物们不会操纵方向啊=。=)不管怎么讲,反正这次试验成功了。于是很快,一个月后,首次载人试飞也成功了,这位乘客叫作Jean-François,很遗憾,他后来也成为了首位死于“空难”的人。他应该对天空有执念,在另一次某飞行新品的试飞中遭遇了不测。这一年,法语中出现了一个新单词montgolfier(热气球),正是以发明者的姓氏来命名,后来又演化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montgolfière。

这个单词有点长,如果你记不下来也没关系,认得即可,自己说的时候,可以说ballon à air chaud,完全的同义替换哦。是不是简单多了?

4
mansarde
阁楼,有些人喜欢,觉得有格调,更多的人则觉得逼仄、压抑。但说到底,它有个难以拒绝的优点——便宜。相信不少法国留学生有过阁楼岁月。阁楼的法语是mansarde,这个词来自一位建筑师的名字,他叫François Mansart(1598-1666)。其实阁楼并非由他发明,但在法国,是他将其发扬光大。

关于这位建筑师的故事没太多可讲的,但我们需要拓展一些关联的单词。首先,这个词还有形容词形式mansardé,表示“阁楼的”,比如une petite pièce mansardée(阁楼小房间),或者chambre mansardée,就等于une mansarde。另外,你可能会在词典上看到表示“粮仓”的grenier,也可以解释为“阁楼”,这时候它跟mansarde有区别吗?有的,我们住人的阁楼,一般都说mansarde,而grenier所指的阁楼,通常是不住人,用于堆放杂物的那种。

好啦,今天的词汇小课堂就到这里,如果喜欢的话,请分享或者点击右下角再看哦。法语中来自人名的单词不少,背后都有故事可讲。比如SM,没错,就是你理解的那个SM,想听的话改天咱们唠一唠~ 下课!

更多词汇学习文章:

蒙特利尔、蒙帕纳斯、蒙彼利埃…… 说说这些“蒙”
蛇发女妖美杜莎,附身在这个法语单词上呢!
法语的“风筝”为啥是cerf-volant?原因还跟咱中国有关……
荐书 | 《法语必备4000词》(含福利)

Référence

1.https://www.projet-voltaire.fr/origines/mot-poubelle-de-eugene-poubelle
2.https://fr.wikipedia.org/wiki/Tri_des_d%C3%A9chets
3.https://fr.wikipedia.org/wiki/D%C3%A9capitation#En_France
4.https://www.histoire-pour-tous.fr/inventions/5519-l-invention-de-la-montgolfiere-4-juin-1783.html
5.https://fr.wikipedia.org/wiki/Fr%C3%A8res_Montgolfier#Jeunesse_et_enfance_des_deux_fr%C3%A8res
6.https://fr.wikipedia.org/wiki/Mansarde
7.http://www.jacqueslanciault.com/2013/10/03/les-mots-du-jour-mansarde-grenier-ou-combl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