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钟繇《宣示表》原石并“贾似道刻本”
相传东晋王导(276-339,东晋初年的大臣)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如今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其刻本原石的正面为用小楷书写的18行,共298字,并镌有贾似道印记和悦生葫芦印章。背面为清代画家金农的题跋,以及清代金石家张廷济的一段题记。《宣示表》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临写后,又将原件借给好友王修。王修得到后,视之如命,王修死后其家人将《宣示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从此,钟繇原书的《宣示表》就长眠地下,于世无觅了。好在王羲之还曾临写了一件《宣示表》,并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从内府中强取豪夺,据为己有。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为了炫耀,遂请来高手匠人,将其勒刻于石。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此后,从清代自民国,它曾先后辗转于多人之手。如果从贾似道将其摹刻于石算起,它已流落民间近800年。
《宣示表》“贾似道刻本”共有两种宋拓本,此本原迹北宋曾入宣和内府,宋徽宗细笔题签“羲之临钟繇帖”,南宋末年归贾相似道,钤有“贾似道印”及“悦生”葫芦印。震钧(1857-1920)旧藏《十篆斋秘藏宋拓三种》之一,标题“南宋贾氏世彩堂宣示表”,此卷宋拓本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本刻石明代在杭州西湖葛岭贾似道(1213-1275)半闲堂旧址出土,为一寺僧访得,桐乡汪援鹑以湖田半顷的代价换购此石,汪氏好友金农(1687-1764年)在此石碑面刊刻题记。金农在题跋里说,自己的同乡好友汪援鹑,收集金石不遗余力。如果汪氏知道这块石碑的存在,一定不惜以黄金交换。果然,汪援鹑听说此事后,以半顷湖田换到此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帖石转归桐乡金德輿(1750-1800)之桐华馆。嘉庆初仁和(今杭州)赵魏(1746-1825)又以宋画易帖石,乃入赵魏竹崦盦。嘉庆二十三年(1818)赵魏将此石赠与张廷济(1768-1848),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十六岁的张廷济在此石碑面刻下最后一篇跋文。民国初,此石归镇江陈渭泉玉塔山房收藏。
《宣示表》原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贾涉之子,南宋宋理宗时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德佑元年(1275年)遭罢官、贬逐,为监送官郑虎臣擅杀于漳州。著作大部散佚。尚见《悦生堂随钞》及《促织经》选录于《说郛》中,均非全书。佚诗佚文亦有数十篇。
此人虽于政不通,然精于逗蟋蟀,更专门著有《促织经》,人称“贾虫”、“蟋蟀宰相”。
贾似道好收藏,聚敛奇珍异宝,法书名画,今尚存世的许多古代书画剧迹,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展子虔游春图》、《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卷》等等,均是他的藏物。收藏印有“魏国公印”、“悦生(葫芦形)”、“秋壑”、“秋壑图书”、曲脚“长”或“封”字印等。据今存无名氏所著《悦生所藏书画别录》称:“贾似道收藏书画,另有《悦生古迹记》一书,凡这本书所记的都不记。”即有法书42卷,名画58卷之多。贾似道收藏书画,有部分存于台州,家产籍没后,所有书画都被搜入宫庭,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赵昌蛱蝶图》、《崔白寒雀图》、《展子虔游春图》等画上,除贾似道收藏印外,还盖有“台州市房务抵当库印”印记,是为台州抄没贾氏书画明证。
相关资料
《荐季直表》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荐季直表》释文:
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豪发。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德,录其旧勋,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人民。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犯宸严。臣繇皇恐皇恐、顿首顿首谨言。
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今人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贺捷表》释文: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
《力命表》释文:
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圣恩低徊(回味;留恋地回顾),待以殊礼。天下始定,帅土欣戴。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犹促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臣遣待中王粲、杜袭就问臣。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lóu,恭谨)之情,谨表以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元赵孟兆页《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墓田丙舍帖》释文: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德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其传世书作真迹已无存。《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唐张怀瓘《书断》云:“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草书则卫索之下,隶行入神品,八分草书入妙品。”郑元祜云:“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延伸阅读(一)
《玉枕兰亭》为《兰亭》帖的一种,系定武缩刻本。是本兰亭叙文二十八行,缩临犹不失真。许乃普题签“玉枕兰亭,苏斋藏本□□生寄赠”,钤“许乃普印”、“滇生”印。翁方纲题识云:“此侯官林道山所赠玉枕兰亭原石本,乾隆戊子冬于广州□赠,后十年戊戌冬十二月十三日记于宝苏室”,钤“方纲”、“覃溪”等印。后又识云:“戊申秋九月南昌使院重黏褾,去林君赠时廿年矣,重阳前四日刻石经十二段工讫,记录于双□馆东斋”。
钤“王”、“臣许乃普”、“滇生”等印五方。
关于玉枕兰亭传说颇多,有言贾秋壑得一石枕,光莹可爱,使廖莹中以灯影缩小法刻于灵壁石上,宛如定武本,缺损处皆全,人称玉枕兰亭。或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政和年间发现于洛阳宫役夫所枕、褚遂良所书等,现传者多为翻刻。
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玉枕兰亭》:“今人熟闻《玉枕兰亭》之名,而不知其有三本:其一见《太清楼帖序》云:唐文皇使率更令以楷法摩《兰亭》藏枕中,名《玉枕兰亭》。其二,则宋政和间,营缮洛阳宫阙,内臣见役夫所枕小石有刻画,视之,乃《兰亭序》,只存数十字。其三则贾秋壑使廖莹中以灯影缩小,刻之灵壁石者。”
《玉枕兰亭》原石明末在陈盘生家,康熙壬子(1672)秋为闽中萧长源所得,后又相继入杭州汪鱼亭、秀水钱文端家,之后下落不明。
《玉版十三行》原石。此石纵29厘米,横26厘米,石质细润,色泽青黑,为冰苍色河南石,非碧玉。现藏首都博物馆。
《玉版十三行》康熙末年贡入内府。上世纪80年代初,《玉版十三行》原石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1.8万元收购。在当时一般工人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已经是天价。之后,《玉版十三行》入藏首都博物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首博重宝之一,在当年轰动一时。
《柳版十三行》快雪堂本。
《柳版十三行》,虽原石腐蚀爆裂,所存拓本亦多有斑驳,但也有许多可取处,就其笔划的严谨,笔锋的锐利,筋骨的强健来说与玉版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这本快雪堂本,因摹刻精良,拓工细密,以致刀刀见功,笔笔蕴力,较之蚀漶磨损的玉版本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稍佳者如存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之柳版“越州石氏本”。
《玉版十三行》释文:
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
(附)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洛神赋》释文(附今译):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 gāo),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识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戒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
尔乃众灵杂遝(tà),命俦(chóu)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guī)之猗靡(yī mí)兮,翳(yì)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象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ní)踊而夹毂(gǔ),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fēi)辔(pèi)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凭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延伸阅读(二)
延伸阅读(三)
《楷书》邮票设计资料来源考探
查阅书法史籍,不难发现:(6-2)“张猛龙碑”,来自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年)的《张猛龙清颂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东庑。(6-4)“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6-5)“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系唐颜真卿为曾祖父颜勤礼撰并刊刻,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6-6)“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皆属出处明确,无可争议。唯(6-1)“宣示表”、(6-3)“九成宫醴泉铭”原迹流传故事曲折,且均与近现代中国书画收藏、流通重镇上海多多少少扯上点关系。
《九成宫醴泉铭》乃初唐名臣魏徽撰,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刻。碑存今陕西麟游县,然此碑历来捶拓过多,磨损严重。自宋至清,原石经过几次开凿,碑左侧留下宋元丰间各家题名,右侧刻有宋绍圣及明正德、嘉靖间各家题名。二十四行四十九字碑文早变得或过肥或过瘦,导致晚近之拓本失去欧书本来面目。幸接近原貌的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管会、北京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亦藏有早期宋拓本。将2007-30T(6-3)邮票图案同上海博物馆专设书法展馆内展示的《九成宫醴泉铭》拓本相对照,区别明显。鉴于邮票设计通常只能对原迹作适当删减,不允许添加,尤其是篆章等起点睛作用的内容,几乎肯定2007-30T(6-3)图案主要采自北京,当然不排除部分参考了上海博物馆藏拓本。
《宣示表》是《楷书》邮票题材中唯一非石碑原件,情况也最为复杂、奇异。原作者钟繇(151-230年),颖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人,三国魏之重臣。一生创立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三体,实现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里程碑过渡,奠定其书法史上“正书之祖”的崇高地位。“章程书”即钟繇自创的新体楷书,为随后的“书圣”王羲之父子的出场打下了良好的伏笔。钟繇三体书真迹早无一件在世,铭石书难觅踪影,章程书和行狎书仅能找到十余种摹本。楷书代表作的《宣示表》真迹相传为承继三国魏而一统天下的晋朝统治集团琅琊王氏家族所获,后经家族子弟王羲之之手,最终被王修带入坟墓,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流传于世的《宣示表》,被认为是宋代根据唐朝留存的王羲之临本摹刻的,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光义旨令把内府所藏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书法墨迹,经双钩描摹后镂枣木板刻,再用澄心堂纸、李迁王圭墨拓印装订成《淳化秘阁法帖》10卷,简称《淳化阁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多有木、石版翻刻。北宋天圣末、明道初(1032年),《淳化阁帖》枣木雕刻原版在皇宫火灾中全部焚毁,原版拓印本即所谓“祖刻”拓本遂显珍贵。先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图书馆均藏有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清乾隆年间入藏的南宋拓本10卷319开保存最完整,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钤“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等印,而俗称“懋勤殿本”,被奉为存世的“最善本”。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现代公共图书馆之一的浙江图书馆1900年成立伊始就将翻拓“懋勤殿本”的数十块碑帖刻原石神秘地收藏在古籍部。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斥巨资450万美元从美籍收藏家安思远手中购回《淳化阁帖》残存四卷,轰动一时。其中第四、七、八三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为泉州本(宋代重辑、翻摹)的北宋祖本;可惜内容第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没有《宣示表》。另据钟繇故乡长葛市邮政局透露,2007年1月,该市邮政局得知国家邮政局预先公布的2007年邮票发行计划及图稿中,《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一套6枚所选作品分别出自魏晋及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之手“九成宫醴泉铭”一稿较实际票面少了两枚篆章),独缺楷书鼻祖钟繇。随即转请长葛市政府通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致函国家邮政局,积极争取钟繇作品入邮。经过专家严密论证,特别是2007年5月27日,长葛市方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室协商,查找到院藏《宣示表》(“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当为最佳蓝本),终使钟繇遗迹一跃为《楷书》邮票之首,设计师对文字排列作了少许变动)。综合上述信息,2007-30T(6-1)“宣示表”的设计素材跟上海毫无关系!相反,与杭州浙江图书馆的“直系”渊源,倒值得“原地”集邮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