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范蠡的成功在于他从小就拥有与众不同的好思维。在春秋那个时代,显然范蠡不属于“固化”教育的受害者,他还没有受到学术“独尊”造成的思想禁锢。范蠡的性格中,携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异俗反常的反叛,匪夷所思的创新这些难得可贵的自然天性。《越绝书》记载:“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
少年时代的范蠡,自父母去世后,他便跟随哥嫂生活。虽家境贫寒,出身卑微,却从不为日常生计操心,读书游学,不事耕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众乡邻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出身底层而行为怪异的年轻人,更对他的人生战略和远大抱负嗤之以鼻,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在其他族人的眼里,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个傻子、疯子、神经病。由此看来,有着“小疯子”绰号的范蠡,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首例被载入史册的“被精神病”者。装傻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艺术课。一个人要真傻,并无难度,难就难在装傻。所以郑板桥说“由糊涂变聪明易,由聪明转糊涂难”。装傻而非傻,示拙而存真,这绝对是拥有大境界的高人。“一痴一醒”这个词很值得考量。这并不是说范蠡的精神病反复发作,备受折磨。“痴”的意思,绝非傻、亦非呆,更非笨。
“痴”的第一层意思代表“痴心”。当一个人高谈阔论其人生理想、未来愿景,且又脱离实际时,我们通常笑斥为“痴心妄想”。庄子曾用寓言故事对我们描述说:在那遥远的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更不可思议的是,鲲居然能够化为鹏鸟,你相信吗?振怒而飞的鲲鹏,其翼若垂天之云。眼看着鲲鹏借风力盘旋而上九万里云天,在听说了鲲鹏要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小道消息后,不知天高地厚的麻雀们开始评论了:“它这是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这已经是我的能力极限了,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行已经是我人生的最大幸福了。它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样远走高飞意义何在呢?”但是真理往往无声的告诉我们:朝菌不知晦朔,秋蝉不知经年,鸿鹄壮志,燕雀怎知?当我们的人生战略和抱负超越了表象的束缚,超前于大众的认知,窥其先机,目透未来时,不能理解的常人只能站在自己狭隘的立场,视之为“痴”。范蠡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远大志向,让许多安于现状的地方前辈们指指点点——这小子疯了!这小子脑子烧糊涂了!
在这个想象力严重缺失的年代,当社会中鼓励想象力,回报想象力的“土壤”流失时,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禁锢自己思维,挤压自己幸福,长久以往,那才会真的逐渐变得呆板、无趣了。“痴”的第二层意思代表“痴迷”。一个人对于知识学问的热爱程度,对哲理规律的研究深度,对生活万事的领悟广度,对技能工艺的思考力度,都可以用痴迷、执著来形容。道家醉心于对自然的研究,尤其对循环的现象感到兴趣,如四季的往复和生死的交替,以及宇宙和生物现象中一切周而复始的变化,所以他们更容易被变化的问题所困扰。就像庄子的那句震撼世俗的发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们普通人看到天色深蓝,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天的本色。但事实上是吗?或是因为天太远太高,我们看不到它的边际和本色呢?道家认识自然,不仅仅是通过“清静内守”的“静观论”来认识大道本体,获得“感而遂通”的唯心认识,他们还善于把握“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逆向思维法则,通过“玄览论”来认识大道的变易,从而了解变化、顺应变化。老子认为,宇宙是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的历程。自然万物,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无一刻停息。所以,我们认识宇宙总规律和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应该不同,不但要通过“静观”向心灵深处悟道,获得灵感和智慧,更要掌握“反者道之动”的演变规律,与变化同变化。人一旦有了“观天之道”的想象力和愿景,就必须具备“执天之行”的脚踏实地精神,否则难免留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诟病。微信添加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思想的解放与开悟、学问的广博与透彻,显然不是朝夕之功可以成就的,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有铁杵磨针、磨石为镜的勤奋精神,像春蚕吐丝一样绵绵不绝,像啄木鸟一样勤奋,炼心如金石之坚,不为外物所动。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范蠡对自然天道的无限痴迷,和对那种足以改变突破人力本身限制的技术创新的热爱和琢磨,也让身边的人想不通了。“痴”的第三层意思是“痴傻”。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去假存真,完善自我,把人从私欲之海解脱出来,走向精神自由王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就是放弃与割舍。故而摈弃私念,清静身心,严格自律,利而不害,超越现象,感悟无形,求人之所不求,为人之所不为,行人之所不行。
独立的思想有时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你恰巧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么你要小心了,因为绝大多数没有思想的人,会固执地认为有思想的你是一种奇怪而可怕的怪物,人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耐力,有手段,有时间,通过大量口水来说教你,解救你,直到你也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作为一个“士”,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是人生的大方向。人一旦太聪明,太有心,就会被私欲蒙蔽智慧,被妄念左右道德,陷入无休无止的利益争夺中,戕害身心,荼毒精神,是非颠倒,真性丧失。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与科技研发中,身为学者、专家、教授、权威的我们,到底该坚持什么?该放弃什么?该追求什么?该减损什么?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并身体力行。我们这个时代,显然需要更多的“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