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诗和远方,其实没有想象那么难|阅读时光
作者|景志祥
来源:一景之月(微信公众号)
据人考证,在唐代,他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诗几乎无人所重。不光是当时的朋友圈,新浪微博没有,杂志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可以说,在那个诗成为文学主流的年代,他几乎没有被人认可过,他若不说自己写过诗,几乎没有知道他还是个诗人。
他叫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这三个字实在毫不起眼,你说他是诗人,他的作品少得可怜,满打满算只有二首,这样的数量,连出书的资格都没有。
说他不是诗人,一首《春江花月夜》写出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
你若问他,你是诗人么?
我想他大可叹了声后回答:“我是诗人么?”
下面的文字来自他的自述。
公元647年,张若虚出生在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此时的扬州俨然成为了大唐最繁华最热闹的城市,这里交通发达,文化气氛浓厚,每年各种新闻媒体扎堆往这里落户。
生在这样的地方,没点文化总有些不好意思。
张若虚祖上是干什么的,今时今日我们不得而知,唯一知晓的,他的少年时代、中年时代、大学时代,书都读得好……靠着出色的才华,他赢得了不少文化大咖的赏识。
我们熟悉的贺知章、张旭、包融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因为朋友关系过硬,自身才华显著。所以他生平有了第一个称号"吴中四士"。就连大唐权威杂志《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附带了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这种当名士的日子,他过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他忽然觉得这样每天写诗、旅游、看报的日子实在无聊。
那颗本应该平静如水的内心,竟起了波澜。
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平淡而无趣的过完么?当然不行,我还年轻,我的双腿还能走,何不去外面看看呢?
扬州虽好,却太小了。
在一个无风的夜晚,他买了一张大唐地图揣了些银两就出发了。
诗和远方,其实没有想象那么难。
他从扬州出发,一路向西,也不知走了多久,边走边看,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大唐的繁荣景象让他看到了扬州以外的东西。
这天夜里,他独步走到了扬子江畔,远处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配上挂在江面的上圆月,这样的景象在扬州他从未见过。
他不禁有些动容,看着江面久久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风停了,夜静了,刚刚还叽叽喳喳唱个不停的鸟儿也变得安静了。
唯有皎洁的月光依旧照着整个江面。
于是,他的眼里多了一幅从未见过的画卷江面、明月,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让人心醉神迷。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这轮明月到底照亮过多少人?
他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问了,期盼着有人作答。
回答他的除了潮水之声,唯有天上挂着的明月。
也许,我该写点什么?
写点什么好呢?就写眼前的景吧?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谁也不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张若虚完成了人生的历史留名。
如果不是这首诗,历史也许不会记住张若虚三个字。
关于这首诗的后来,相信很多唐诗爱好者已经知道了大概,这里还是要提两句,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并没有成为刷屏之作,甚至报纸杂志都没有进行记载和发表,更不用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这些自媒体。
这样寂寂无名的日子,一直到了明朝,这天一个叫李攀龙的读书人在选编《古今诗删》时,从故纸堆里翻出了这首诗,自此历史才开始重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张若虚的诗人早早就进行了一场诗和远方的行走,并且留下了一首叫《春江花月夜》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