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说:守望窑火,0.3毫米的致敬与超越

0.3毫米有多厚?

大约是2~3张A4纸的厚度。

当然,这也是一件薄胎酱釉器的厚度!

这件轻盈的薄胎酱釉小陶罐,

是卢佳伦对宋、元时期福州洪塘窑的致敬,

也是对技艺极限的挑战与超越。

除了洪塘窑,还有怀安窑、义窑、

东张窑、水墓窑……一座座古窑,

串联起了福州陶瓷的千载脉络。

“复活”古窑,守望窑火。

一个陶瓷艺人的坚守与追求。

卢佳伦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发现×震惊:唐物茶入福州造修

佳伦的工作室,在乌龙江畔的长乐黄石村。

隐藏在寻常村舍里的陶艺空间,最精华的部分莫过于满架子的“坛坛罐罐”。

卢佳伦工作室一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大大小小,或黑或褐或黄,看起来普通得就像灶边的盐缸糖罐。

然而,当你执于手上,一定会很惊讶:居然这么轻!并且,你还会深表怀疑:这难道也是陶瓷?!

这,就是薄胎酱釉器,一种用细泥制成、表面施以酱釉的陶质小罐。

厚度仅为0.3毫米的薄胎酱釉器

轻、薄,正是它最傲娇的地方。

这种小罐,原产自福州洪塘窑,后传入日本,称为“唐物茶入”,系装茶粉用。

它与“唐物天目茶碗”——建盏一样,在日本茶道中享有尊贵的地位,被视为“圣品”,只有举办最隆重的茶会时才会被虔诚地“请”出来。

如同日本茶道之源在中国,日本人眼中的“神器”,根在中国福州。

南宋至元  洪塘窑窑变大海茶入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  洪塘窑窑变肩冲茶入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佳伦说,上世纪90年代,考古专家在福州老城区曾发掘出了一批薄胎小罐。

据考证,宋元时期,饮茶盛行,审美崇尚朴素自然,这些酱釉小罐系储茶之用,是官宦、富商钟爱的雅器之一。

宋  酱釉薄胎陶罐
福州市博物馆藏

随着点茶这一宋代主流饮茶方式东传日本,它们凭借轻巧、规整、简约,大肆“圈粉”,成为备受贵族名流推崇的奢侈品。

因缺少历史参考资料,人们只能根据器型、釉色来命名,“薄胎酱釉器”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茄子茶入  薄胎酱釉器  卢佳伦 作

“不过1~2毫米胎体厚度,这称得上800多年前的高科技!”

令佳伦感到惊奇的还有丰富的器型。

日本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将唐物茶入分为20多种,除“擂座”外,其余器型设计均为福州原创,每一款都很“潮”。

《君台观左右帐记》
描写关于唐物茶入器型的篇幅

邻国视若珍宝,在其故乡却鲜为人知,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

佳伦发心,一定要寻回失落800多年的绝活。

卢佳伦观察器型

恢复×挑战:1毫米→0.3毫米

古人的精湛技艺,就像一座高峰,攀登难,要超越更难。

佳伦,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尽管专业学的是陶瓷美术设计,但在这项绝活面前,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在他脚下,注定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这条路,此前无人走过,他就是探路人。

卢佳伦画图稿

2006年起,他就向着这座“高峰”出发。

翻史料,画图稿,做试验,他潜心钻研。

困惑,孤独,失败,失望,他都是独自体验。

转盘悠悠,窑火冉冉。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十载寒暑,方得始终。他的苦心孤诣,终于破解了薄胎的技术“密码”!

枣茶入  薄胎酱釉器  卢佳伦 作

他不仅恢复了他曾膜拜不已的1毫米,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纪录:最薄0.3毫米,最轻不足50克!

他成功“翻山越岭”了!

而且,他的作品也向我们呈现了薄胎酱釉器的别样美——在高倍放大镜下,釉面结晶,酷似万花筒,闪烁变幻,光怪陆离。

可见胎体厚度为薄如纸的0.3毫米

收获的背后,一定是艰辛尝遍。

不同于常规的制陶制瓷,要做出薄如纸的胎体,每个环节都步步惊心,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比如,拉坯、敛口、折肩、鼓腹,都要一次手拉成型。应心静手稳,心手合一。

茶入古老且独特的底纹特征

手千万不能抖,否则坯就会扭曲坍塌。所需的细心、耐心及专注度毫不亚于拆弹。
所以,他在创作时,就像寺院做早课,凌晨三四点就起床。

万籁俱寂,心如止水,宛若禅定。

卢佳伦翻阅古籍资料

拉坯完成后,阴干、上釉(蘸釉、浇釉、喷釉)、烧制,环环相扣,一环出错,前功尽弃,没有退路。

另外,在用泥上,他的要求也近乎苛刻。

做薄胎酱釉器用的泥料均取自洪塘一带,是从闽江上游一路冲下来的,其质地细腻,黏性好。

卢佳伦在挑选泥料

然后,再经数月的陈腐、淘洗、配比制成精泥后,才能使用。

0.3毫米,是厚度的极限挑战,更是心性的艰苦磨砺。

卢佳伦与院长观察0.3毫米的残片
传承×新生:一碗碧色蕴香来

若说洪塘窑,代表的是宋、元时期福州陶瓷的辉煌。

那么,与之毗邻的怀安窑则是唐五代福州陶瓷的高度。

从上世纪30年代起,日本博多、太宰府、福冈等地,陆续有中国青瓷出土。

虽然中国有很多窑口都有出产青瓷,最著名者如浙江越窑青瓷。但,由于这些青瓷胎质的石英含量较高,学者们只能暂将其命名为“越窑系粗制品”。

经两国考古学者考证研究一致认定,“越窑系粗制品”大部分系出自唐五代福州怀安窑。

瓢茶入  薄胎酱釉器  卢佳伦 作

除日本外,泰国、文莱、越南等东南亚海域沉船中也相继发现了怀安窑的瓷器。

这些瓷器,见证了千年前福州对外贸易与往来的繁盛,也为福州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海丝”航线。

怀安窑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至南朝。

佳伦收藏了不同时期的怀安窑瓷片。在他眼中,瓷片不仅仅是历史遗留的印迹,还蕴藏着1500多年的海量信息:瓷土、窑火、技艺……还有匠人的手泽。

于是,每一次凝视打量,都是一次跨时空的对话。

卢佳伦观察收藏的残片

当他眼睁睁地看着怀安古窑址在地产商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支离破碎时,心如刀绞,痛惜不已。

他深知,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千年古窑就会彻彻底底被抹掉,只留下一个冰冷的名字!

黄石古龙窑旧址一角

他一边振臂高呼,守护古窑,一边思考如何“复活”古窑,赋予新生。

茶,再次给他带来了灵感。

“榕窑”,是他专为复原怀安窑瓷而起的名字,以盖碗为主。

“榕窑”,卢佳伦为复原怀安窑瓷而起的名字

釉色,融合了南朝与宋代怀安窑青瓷。器型则凸显唐风,即饱满圆润,雍容华贵,怡人可亲。用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肥嘟嘟,萌萌哒。

不过,它不靠“脸”,而是靠实力说话。

卢佳伦与院长交流陶艺

佳伦的徒弟小叶分别用“榕窑”青瓷盖碗及市面上的白瓷盖碗,泡同一款白茶。

结果很有趣:“榕窑”泡出来的茶,香气细腻清幽,滋味绵甜稠滑,将茶的优点淋漓尽致地发挥,而在其它两种盖碗中的风味表达则要逊色许多。

怀安窑,似乎就是为茶而生。

用“榕窑”茶具泡茶

守艺×守望:“接力”千年窑火

从洪塘窑、怀安窑,沿乌龙江一路向东,就是佳伦工作室所在的黄石村。

黄石村一角

该村及邻村一带的村民,世代制陶为生,多以陶缸、陶盆、陶管等生活器物为主。

据考证,在康熙二年(公元1633年)《长乐县志》中,就有黄石村“水墓窑”的记载。可见,黄石村至少有近400年的制陶史。

黄石古龙窑旧址

如今,距离工作室不足百米的地方,仍完整地保留着一条古龙窑,这也是迄今为止福州地区留存最完好的古窑,堪称活化石。

也正因这条古龙窑,让他把工作室设在了黄石。不仅守护着窑址,也守望薪传千年的窑火。

黄石村古龙窑

卢佳伦与院长探访古龙窑

从闽侯昙石山升起第一缕窑烟开始,福州的窑火从未熄灭过。

怀安窑、洪塘窑、宦溪窑(晋安)、义窑(闽清)、浦口窑(连江)、东张窑(福清)……都是福州山水间古老的文明之光。

秋风萧瑟,青山寂寥。一片荒烟蔓草中,古龙窑沿山势蜿蜒。

窑中,残片历历。窑边,废弃的窑场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未完成的粗坯,连窑工盘泥时的足迹都还清晰可辨,仿佛他们只是暂时离开。

卢佳伦收藏的古窑残片

天空辽远,岁月荏苒。昔日的窑场,故人旧事,在时间里慢慢褪色,渐行渐远。

佳伦捡拾残器碎片,也遍访村中的老人,将他们和古窑的故事及制陶的手艺工序,逐一记录梳理,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留住手艺,记住乡愁。

大海茶入  薄胎酱釉器  卢佳伦 作

落日熔金,晚霞满天,江水落照。

余晖,炽红如火,映出古窑迤逦的轮廓。

这,不是愈合的疮痕,而是土与火烧结的历史烙印。

窑火不息,千年的“接力”,还在延续……

————  不 可 错 过 的 往 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