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赞·银发初心|高颉|裴高才:莫道桑榆晚,乡贤“史记”乐

郁慕明(左二)台北《“铸剑”先驱蔡以忱》向裴高才(右一)著作题“人文黄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近日,武汉电视台《桑榆赞·银发初心》节目组导播高颉小姐前来黄陂专访时,我给她吟诵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句诗。此诗是刘禹锡读了享“诗魔”和“诗王”之誉的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诗中发问:“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所作和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诗眼”。吟诵此诗后,我不无感慨地说,刘公这位“诗豪”的“诗眼”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上:中共黄陂区委常委李章波与“木兰红枫”团员合影;前排右起裴高才、陈鹏飞、周大望、李章波、胡炳基、黎世炎、熊克彪。下为裴高才之聘书

  “桑榆”一词典出南朝宋文学家范晔的《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坊间流传的解释大抵有两种,通常的说法是,“桑榆”本是桑树与榆树的合称,借指日落时光照于桑、榆树端,比喻人生之日暮时光;亦喻指隐居田园。另一种解释认为,桑榆虽然不是星宿,但是诗人有借指星宿之意。即太阳移动到这“桑、榆”这两点时天色便进入黄昏了常用来比喻人至暮年。诸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裴高才肖言著《“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于武汉黄陂蔡榨首发与捐赠仪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然则,如何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将生活过得充实起来,窃以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自己力所能及,喜欢做、擅长做的事。笔者十分景仰的武汉大学百岁教授刘绪贻先生退休后,依然以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开拓新的人生征程,以至于他毕生的重大成果都是在退休之后铸成的。

裴高才黄陂三中开讲“书祭校友蔡以忱先烈”

说到我自己,时逢盛世,让我搭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实现了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普普通通知识分子的文学梦。除高中毕业前后,干过一些农活、在“三治工程”与“(公)社办企业”(今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短暂做过工外,四十多年来,不论是十余年的教书匠生活,还是在乡镇、区(县)机关从事文案工作,常常以乡贤“史记”的耕耘者自况、自乐,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爬格子、敲击键盘上,除编纂图书三十余部外,每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万字,还在海内外结交了一批文心相通的挚友,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裴高才于《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首发与研讨会上激情演讲

  即使是近四五年的“60后”跨界生活,笔者行万里路(行走了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破万卷书,著百万言:相继完成了《无陂不成镇》全二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5)《王文元传》(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通过终审)《武汉城市史》(黄陂卷,湖北教育出版社编审中)等六部文学与文化史专著。即使是庚子疫情肆虐,笔者仍然闭门造车,写成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也在台北《传记文学》杂志跨年度连载。

裴高才《无陂不成镇》台北首发与研讨会两岸作家学者合影

笔者荣幸之至,又赶上“双百大庆”,即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辛亥革命百年与110周年华诞。在辛亥百年,笔者有三部专著付梓,其中独著《首义大都督黎元洪》《首义精魂》,合著《辛亥首义百人传》;岁在辛丑,也有两部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出版。即《“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裴高才、肖咸焱著,2021年6月1日)因填补了武汉大革命风云人物研究的一项空白,列为武汉社科联年度课题与“武汉研究院文库”书系,还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献礼百年华诞的图书。同时,历时数年主创的辛亥革命教育家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中国私立大学校长陈时》,因是陈时的第一部长篇传记文本,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列为献礼辛亥革命110周年华诞与120周年校庆图书。正如作家与文化学者李城外所说,笔走乡贤“史记”一直是自己的生活常态。

深度阅读链接

    武汉电视台高颉专访裴高才(文字版)——

裴高才接受武汉电视台高颉专访

按语

自2018年以来,武汉市老干部局与武汉电视台合作推出《桑榆赞·银发初心》电视栏目,旨在介绍武汉老干部工作动态,展现武汉老干部风采。为了让更多关心武汉老干部工作的网友方便观看,今天分享“武汉老干部”与黄陂区“木兰红枫”官网推出的《裴高才:宣讲著书,传承家乡红色基因》——

裴高才(中)在台北作品研讨会上宣讲革命烈士蔡以忱事迹,左右分列新党郁慕明、金瓯女子高中校长童中仪博士

作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周易学会理事、武汉社科联委员,裴高才从武汉市黄陂区委统战部副处岗位上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辛丑年春又加入了“木兰红枫”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了百余场义务宣讲,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们的心灵。热爱家乡、熟知历史、执着写作的他,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为黄陂区的先烈立传,但凡有业余时间,他就忙着在海内外寻访先烈史料,著就了乡贤“史记”三十余部。

宣讲党史,传承红色血脉

开学不久,作为“木兰红枫”红色故事宣讲团成员的退休干部裴高才就应邀走进航天城,给天河街道航天小学的同学们讲述辛亥革命志士范熙壬和蓝天蔚这两位文星武将的炽热报国情怀。裴高才的讲述生动有趣,孩子们在现场听得津津有味。近年来,裴高才就已经开展了百余场义务宣讲,受众数万人,赠书万余册。

右起裴高才导引湖北省政协前副主席陈春林、爱国侨领田长焯步入《共和先驱范熙壬》研讨会会场

同期声:

黄陂区天河街航天小学学生 张乐灵

裴爷爷的讲述非常精彩,范熙壬先生是黄陂的优秀教师,也是我们黄陂的优秀先烈。裴爷爷想告诉我们,应该努力读书,报效祖国。

张乐灵接受采访

黄陂区天河街航天小学学生 吴宇彤

因为先辈的牺牲和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裴高才:

因为今年恰逢,也是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正好天河街走出了两位人杰,一位武将是孙中山任命的关外大都督、辛亥革命的元勋蓝天蔚;另一位文士是范熙壬,这让学生们很有亲切感,让他们觉得这个英雄不是高不可攀的。

刘启明接受采访

同期声:

黄陂区天河街航天小学校长刘启明 :

裴老师今天的讲座激发了全体师生的爱国激情,激发了大家读经典学党史的热情,也鼓励了少年儿童励志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木兰红枫”宣讲团成员 卢世嘉 :

今年黄陂区委老干部局成立了“木兰红枫”宣讲团,他是宣讲团成员之一,通过总结我们黄陂的历史人物,用这些革命先辈的事迹教育后一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著书立传,宣传黄陂红色历史

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裴高才热爱家乡、熟知历史、执着写作。但是,他只写有关黄陂、有关武汉的人和事。怀揣着无比坚定的责任感,几十年间,裴高才行走十余省市自治区及境外,为出自武汉市黄陂区的众多英杰著书立传,著就了乡贤“史记”三十余部。

裴高才在高校演讲

裴高才:

无论我到哪里,都会去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比如1982年,我们结婚旅行去了上海,正好上海有个亲戚,我夫人就住在亲戚家,我就一头扎到上海文史馆。

乡贤史记一头连着悠悠楚魂,一头通向当今和未来。通过撰写乡贤史记可以张扬黄陂的形象乃至武汉的形象。

肖咸焱接受采访

同期声-

高校教师、武汉黄陂商会常务副会长 肖咸焱:

我问过裴老师,为什么你的传记文学大都聚焦黄陂的乡贤人士,他说一方面作为黄陂人,这些人我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源于乡情,肯定会为了家乡的人去宣传,所以他的创作带有一种地域性的定位。

通过这些传记文学宣传了我们黄陂的名人先驱,可以说黄陂能够在全国有名乃至世界有名,裴老师功不可没。

卢世嘉接受专访

“木兰红枫”宣讲团成员 卢世嘉:

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挖掘黄陂的本地人物,宣传黄陂乡贤,用这种本地的教材来教育大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刻苦钻研,弘扬家乡文化

  裴高才坚持为家乡的先杰们写作,不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事迹,更将武汉黄陂浓厚的红色历史推广宣传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这样的坚守,跟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裴高才著《孝义感动中国》走进黄陂二中时演讲的情形

裴高才:

  我高考的时候,当时试卷上面有一道题:“盘龙城在湖北省的哪一个县?”我不知道,丢掉了关键的三分,所以后来从事教书岗位,尤其是2004年发起创办了黄陂作家协会以后,我就专门联络教育局连续开展了三届“盘龙根、海峡情”中小学征文比赛,参加人数达百万人。

坚定前行,追寻红色足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尽管有些史料很难查找,有些人物事迹很难核实,尽管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是裴高才仍然没有停下奔忙的脚步,仍然在追寻红色足迹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

裴高才在《胡秋原》作品研讨会上激情演讲胡秋原的爱国义举

裴高才: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做自己能够做的事,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这个事做好。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纳百家言,将黄陂的正能量人物和乡贤文化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写作展现出来,把它流传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勤奋自律,笔耕不辍,只为弘扬家乡文化;

刻苦钻研,去伪存真,只为守护红色基因;

耐心热情,激情昂扬,只为传承红色血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