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孤儿葬母,希求领养(关注儿童,关爱生活)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当这首儿歌再次回荡在耳边时,我瞬间觉得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母爱。除了母爱是无私的,我没觉得天底下还有哪些是真正无私的。从古洎今,几乎所有的诗篇,文赋,通志歌颂或者载述的都是和母亲有关的,包括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似是写父亲,其实仔细忖度,越来越像是在写母亲。可见即使是在男权主义高度集中的古代封建社会,母亲也拥有崇高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今天要说的不只是母亲,而是和母亲息息相关的新闻。人生和文学不只是诗和远方,而是和社会息息相关的生活。
       就在12月22日那天,山西忻州五台县潘家峪村,7岁孤儿郑瑞昌下葬母亲跪谢全村叔叔阿姨的事迹感动着大家。事情要追溯到两年前,郑瑞昌的父亲因煤气中毒不治身亡,从此他便和身患顽疾的母亲相依相伴。他的爷爷奶奶也早年去世而姥姥姥爷也患病多年,可以说一家人都已失去劳动能力了。悲乎,这和我们周遭的疾苦大众何其相似,我们隐隐约约或者切身体会到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孰料天公不作美,还越往腿上打一棍,母亲又突然离世,让这个小男孩突然觉得天整个地塌了下来,从此,他就变成了孤儿。据他的大伯说,他是自己唯一的亲人,家里穷的连给母亲下葬的钱都没有。
       正所谓,众人施予援手,任何困难都没有。村子里左邻右舍,大爷大妈,纷纷凑钱捐钱,几天获得了1.4万元的捐款。这才给母亲置备了棺材,方才入了殓。等棺材抬走的那一天,郑瑞金长跪不起,向前来送殡的乡亲们一一磕头,以示谢意。在寒冬腊月天里,郑瑞金哭红了双眼,哭哑了嗓子,失亲之痛,感谢之情一涌而上,眼泪夺眶而出。让人心疼不已。
      丧事已了,最迷茫的莫过于郑瑞金的教育生活问题。郑瑞金的大伯说,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文化不高,没有能力将自己的侄儿拉扯大,想通过社会爱心人士来收养他,得知这一消息,有很多人打电话过来表示领养之意。
       这个社会,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但愿小瑞金能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迷茫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快乐地成长,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介栋梁。造福于社会
作者简介:崔无崖 本名,崔光睿,字,无牙。新疆人。籍贯,河南郑州。自小爱好艺术,国学,诗词书画,琴棋茶酒,乐武舞医,无不喜好。闲时混迹网络,偶作些诗词歌赋,聊以抒怀述志。少时喜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遂每写一首以纪一年,草草十几年,概有五千首,大多酬唱之意。偶托友意,任些管理,社长,审编之类的头衔。受友之托,纸媒,网媒,微博,公众号刊有愚作。不惯仕途,不善社交,口讷嘴笨,榆木浑沌,因而自称无牙。秉承西域文化底蕴,承祧华夏文明礼仪,愿与您一道为华夏国粹传播薪火而努力。
(0)

相关推荐

  • 生活的乐趣要自己寻找

    一个人父母双亡,在其身边没有任何亲戚或同学,也找不到儿时的伙伴与邻居,独自一人过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生活,这个人是不是很可怜?孤儿并非特指幼儿,老年人俗称老小孩儿,失去双亲和伴侣.孩子又不在身边, ...

  • 社会的人

    社会的人 海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而然就是社会的人,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蒙昧时期奴隶制下,有一位老师他看到了人们的道德沦丧,人们互相的杀戮抢劫.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们,不要随波逐 ...

  • 老师的嘱咐

    老师的嘱咐 海 好老师是学生们的幸福.曾经在愚昧时期,社会风气很差,道德品质坍塌.老师告诫自己的学生们,即使整个社会人们的道德品质已经堕落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你们也应当坚守道德的底线. 老师告诉自己的学 ...

  • “感动中国丛飞”女儿:5岁成孤儿,由外公一手带大,现今晒出照片,美得冒泡

    乖女儿,你能原谅你这个不负责任的爸爸吗?都是爸爸不好,因为爸爸不能看着你长大了.乖宝贝!等你长大了要好好的学习,听妈妈的话,和同学们处好关系,走向社会后要学会忍让和宽容!多向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多学习. ...

  • 儿子每天给82岁母亲留作业:人最高级的善良,是善待父母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文|胖瓜柳柳 近日,"儿子每天给82岁母亲留作业"的新闻引无数网友泪目. 吉林四平,今年56岁的郑力,自2003年开 ...

  • 农村俗语:“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到底有何寓意?年轻人要清楚

    中华文化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其中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农村流传下来的俗语也是如此.古代人的思想与现代人不太一样,可能古人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重要道理,用简单的话语总结出人生.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 ...

  •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为何有这种说法?看完总算明白了

    在社会生活中,流传着很多通俗易懂的俗语,这些俗语都体现出了先人地智慧.虽然是有很多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了,但是还有很多俗语留了下来.从古至今,丧葬制度是非常讲究的,因为从丧葬制度上能够看到人们对死 ...

  • 钱穆先生:我自七岁起,无一日不读书;八十三岁盲了,仍求日有所闻

    我平生自幼至老,只是就性之所近为学.自问我一生内心只是尊崇孔子,但亦只从<论语>所言学做人之道,而不是从孔子<春秋>立志要成为一史学家.-- 我生平做学问,可说最不敢爱时髦或出 ...

  • 对联文化之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七岁的林则徐,对出千古绝对

    历史酿的酒 历史酿的酒出品 文编辑/留凌轩 五千年的时间洗礼,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即使时到今日,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是有 ...

  • 千古绝对!客人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七岁神童林则徐给出下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对联文化.对联在古代被称为对对子,是文人墨客之间,最常见的智力较量活动,相对于象棋,围棋,对对子没有场地和设备限制,一人一张嘴,张口就来.一些对得好的对子,就会被称为千古绝 ...

  • 蔡元培:18岁割肉救母,36岁暗杀慈禧 七辞北大校长

    他,18岁割肉救母,恪尽孝道,36岁研制炸弹,暗杀慈禧, 52岁接下北大这个烫手山芋,整顿学风. 他,辗转于政治.教育.学术三界,有所不为,无所不容.大事不含糊,待人如己.他,迎难进北大,开创新风气. ...

  • 农村俗语中“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提炼了农村生活中的宝贵经验和传统思想,通过极为短小精悍的文字诉说了某个道理.某种习俗,也许是生活常识.也许是传统美德.更或者是迷信思想,代代传承下来一直被子孙们铭记.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来自农村的 ...

  •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为何有这种说法?看完总算明白了 景彰娱乐     2021-08-13 12:33在社会生活中,流传着很多通俗易懂的俗语,这些俗语都体现出了先人地智慧.虽然 ...

  • 农村俗语:“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老话在理么?

    农村的殡葬习俗延续了几千年,随着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变迁,一些习俗也是改变了许多,但不管怎么变,"逝者为大"的思想一直是农村殡葬的中心思想.说到农村殡葬,其实每个时间是关键,逝去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