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4)

原著连载(74)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这里选择心怀天下、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人为善、明礼知耻、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笃信好学9个关键词加以阐述。这些关键词,充分展示了儒学以道德伦理观念为特征的人文主义色彩。儒学主张“入世”,在人生目标、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等问题上,追求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把修身立德视为做人的根本。这就为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崇高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条件。

[心怀天下] 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核心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并将其仁爱思想推广至爱天下民众。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句千古名言所表达的,就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抱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5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把爱国列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爱国是首要的一条。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选集》第3卷,第579-580页)身为中国人,我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的, 是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热爱之情。它既是一种情感力量,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多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向往“天下一统”、追求民族进步发展的实践是孕育爱国主义的不竭源泉,以儒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爱国主义的思想母体。儒家主张仁爱天下,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议兵》),要求人们如同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去爱天下大众。儒家抱有强烈的政治信念与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内圣外王之学,显示出对家国天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从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人生志向,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的人生态度,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人生境界和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拾遗·近思录拾遗》)的人生追求,无不激荡着古圣先贤们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家倡导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就是强调人要有天那样刚健运行的精神,勇往直前、奋力拼搏、自立自强。尤其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激发战胜灾难、攻克厄运的信心和决心,锤炼爱国主义的志向和情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他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身处逆境,非但不向厄运低头,反而“发愤”努力,为中华文明留下灿烂文章的典范。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屈辱和灾难,面对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救亡图存斗争,也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弘扬和发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的呐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誓言,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的胆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的坚毅,孙中山“振兴中华”、“天下为公”(《孙中山选集》)的号召,就是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写照。毛泽东曾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的诗句,深情讴歌了先烈们的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崭新思想,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介入绝不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互拒斥、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马克思主义由于其思想的高端性和思维的超越性,对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了凝练、升华、推进和创新的作用,使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讲爱国主义,就是要万众一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在当代中国,我们讲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集中精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局限、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出发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还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它包含两个范围:一个是我国大陆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另一个是广泛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政治联盟。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体现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

——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热爱和眷恋。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就是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绝不做有损于国家和群众利益的任何事情;就是要自强不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永远心系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普通人,无论身在祖国还是异国他乡,都不忘自己是中国人。邓小平有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位为中国的解放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伟人,用这句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是他一生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曲“我的中国心”之所以唱响天南地北,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一个海外游子的赤诚之情,唱出了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就是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祖国的图谋,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鲜明的态度,与之进行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一首《乡愁》的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字里行间,情深意切,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绵绵的怀念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只要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共同团结奋斗,这个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中国,就是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公民也是这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理想。把这个理想牢固地树立在自己心中,就有了指引人生的灯塔,有了立身处世的精神支柱,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有了前进的力量源泉,也就有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明确方向和道路。

——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就要把祖国的主权和尊严放在自己心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位置。孟子说:“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上》) 古往今来,当祖国的主权遭受侵扰、尊严遭受侮辱的时候,无数爱国志士便挺身而出,铁肩担道义,甘洒一腔热血,为祖国而战。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兵20万进攻南宋都城临安,朝野一片混乱。公元1275年(徳祐元年),国难当头,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3万,开始了抗元斗争,两次被俘,严词拒绝投降。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 他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豪迈诗句以明志。抗日英雄杨靖宇,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被敌人包围后宁死不降,左腕中弹,手枪被打落了,就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直至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者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惊和折服了,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对卖国求荣者的无比鄙视和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在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中,理所当然地包含着鄙视卖国求荣行为和崇敬爱国英雄这样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情感。秦桧是中国历史上卖国求荣的一个典型人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时,当人们听到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消息后,上至耄耋老者,下至三尺孩童,无不憎恨秦桧。群众用面粉捏成秦桧形象,放到油锅中煎炸,后来简化制作过程,只剩得两条长腿,变成现在油条的样子。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叫它“油炸桧”。元朝时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到了明朝,人们铸秦桧等卖国贼的跪像于岳飞墓前,“铁鞭打秦桧”的民间故事也广为传唱。今天,在杭州古木森森的岳庙里,岳飞塑像紫袍金甲,气宇轩昂,按剑而坐,叶剑英元帅手书“心昭天日”的巨匾高悬于大殿之中。而秦桧等的铸像却袒臂反剪,跪在岳飞墓地墙根的铁栅栏里。这是历史作出的公正判决,是民族败类的可耻结局,也是中华民族爱憎分明的真情表达。新中国成立的前夜,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首都天安门广场,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是永远矗立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的丰碑。

从2009年起,党和国家顺应民意,每年的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起参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庄严隆重的缅怀英烈仪式,这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0)

相关推荐

  • 汉文化崛起-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的核心

    汉文化的精髓:汉文化一般指华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又称为华夏文化,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 ...

  • 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閔",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82)

    原著连载(82)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笃信好学]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81)

    原著连载(81)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敬业奉献] 中华民族崇尚"敬业乐群&q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80)

    原著连载(80)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诚实守信]诚实和守信是互相联系的.诚实就是忠诚老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9)

    原著连载(79)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明礼知耻]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8)

    原著连载(78)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与人为善] 中华民族关于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语出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7)

    原著连载(77)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厚德载物] 是对中华民族崇尚道德.高度重视人的道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6)

    原著连载(76)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自强不息]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中华民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5)

    原著连载(75)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天下为公] 语出<礼记·礼运>:&q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3)

    原著连载(73)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社会历史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的. [协和万邦]2007年2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