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43)
原著连载(43)
第五章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还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顺利发展,还是遭受挫折,总是同我们党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国情,正确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联系在一起的。儒学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一直主导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习俗传承和中国人修身立德的过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信仰。这正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体现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必然要体现在与以儒学为主体、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是它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儒学中的许多思想、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相会通,因而就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学的终极关怀,体现在对待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更重视人道。教化人们把握好今生今世,以修身立德、心怀天下、博施于民、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追求和归宿,充满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对于彼岸世界的鬼神之事,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和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应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关怀人的生存状态,执著追求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为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寻道路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充满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儒学的人文精神是可以会通的。
(2)儒学在宇宙观上,强调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统一于气(物质)。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宇宙是运动发展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天地万物中包含的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推移,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在认识论上,强调格物致知,行先知后,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对主观臆测、绝对化、固执己见和唯我独是,主张学而知之,“温故而知新”,“下学而上达”,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我一体”的唯物论,关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关于以实践为首要观点,强调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的认识论,是契合的。
(3)儒学的社会政治理想,是礼乐仁和的大同社会。提出德主刑辅,隆礼重法,“礼之用,和为贵”的治世方略,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观念,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以及世界和谐。这些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观念和马克思主义以追求人类的解放为宗旨,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契合的,因而使中国人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靠近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4)儒学主张以民为本,强调“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厚生利民,与民同享同乐,提出了一套以“天”和“德”对抗权位的思想。这种经世济民、求真务实的思想和作风,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群众,一切从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的民主精神、民生精神,是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