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治下利经验集萃

胡希恕治下利经验集萃

(2019-02-06 10:52:55)

转载▼

分类:胡希恕

胡希恕治疗下利病经验集粹(推荐收藏)

本文是胡希恕先生论述下利病的诊治经验,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小编同时整理了胡老和历代医家的一些相关的诊治验案,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胡希恕

有关下利的讨论:下利有菌者,即今谓之痢疾,无菌者为肠炎,均为本部分讨论的范围。

下利而有表证,表里并病,视其阴阳属性,应遵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之法;表里合病,依法当合治之,此为正治。

例如阳性病中,下利而有表证者,有汗者与桂枝汤加葛根;无汗者与葛根汤。

刘某,男,41岁。

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

刘老辨脉浮、汗出恶风为桂枝证;项背拘急而强几几为太阳经输气血不利所致;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啜粥。

连服七剂,诸症皆爽然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吴妇,忽腹大痛大泻,医投以消滞行气之品,愈甚。予诊脉浮数,且兼表证,知为太阳阳明合病也。

但仲景只云下利,并未言痛。然证与书,每每不能恰合,当以意消息得之。

仍投以葛根汤,汗出而愈。(《医权初编》卷下)

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此里热壅盛,表亦未解,当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清内外之热,喘利自止。

彭某,女性、30岁,病历号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诊。

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凉,今早感无力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热茶即觉身热恶寒。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三次而来门诊,苔白腻,脉滑数寸浮。

证属外内皆热之下利,为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

故与之:葛根24克,黄芩10克,黄连9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腹痛腹泻减,三剂后证已。(《经方传真》)

如下利兼有表证,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者,宜与五苓散,利小便止利,两解其表里。

患者男性,四十七岁。初诊: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一日。

水泻三日,日夜各十余次,不欲饮食,泛泛欲吐,小便极少,饮入即从大便出,发热,有汗,头痛,全身倦重,腹隐痛时鸣,舌淡苔薄,脉浮数。

此乃外感挟湿,宜五苓散加味。

桂枝6g,猪苓12g,赤苓12g,泽泻10g,苍白术各10g,厚朴3g。服三剂痊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若为中虚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协热利,与桂枝人参汤。

陈某,19岁。

主诉: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大便作泻,每日四五次,无红白黏液,腹中绵绵作痛。前医用藿香正气散未能取效。

诊査:切其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

辨证:余辨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证。

治法:用桂枝人参汤。令其先煮理中汤,后下桂枝,日夜服之。

服上方药两剂而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三)》)

下利而现少阴证者,此表阴证而兼下利,但未至下利清谷的少阴太阴并病的程度,可用白通汤。

周孔昌,体肥而弱,忽然腹痛泄泻,十指梢冷,脉甚微,因与理中汤。

服后泻未止而厥逆愈进,腹痛愈甚,再诊无脉,知阴寒入肾。盖理中者,仅理中焦,与下焦迥别,改进白通汤,一服而安。(《谢映庐医案吐泻门》)

下利,阳性病居多,且多有发热、腹痛。若不见表证,亦不见柴胡证者,多属黄芩汤证。

若同时伴有呕逆(干呕,下利,发热),偏于实者(有腹痛),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偏于虚者(无腹痛而有心下痞硬),用六物黄芩汤(《外台》黄芩汤)。

此证若烦热较甚,进而心悸而烦者,更当用黄连汤治之。

若此证属上热(热亢于上,胸中烦热)、下寒(下利,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当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28岁妇女,忽然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饮,下腹胀略重,下利次数频频增加。

与桂枝加芍药汤无效,下利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芩汤,立刻痊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朱某,男,26岁,工人。

病史:患下利证,心中烦热,恶心不欲食,头眩,大便水泻,日10余次,两手厥冷。脉沉细,舌质淡而苔微黄。

证属:脾阳不足,胃中积热。

治宜:清上温下,交通阴阳。

处方:黄连10g,干姜10g,党参10g,半夏10g,甘草10g,肉桂6g,大枣8枚。

服药后,便泻顿减,烦热亦轻,食欲较前好转,连服3剂,泄泻止,烦呕之症亦消失。后以健脾和胃法调理而愈。(《邢锡波医案集》)

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

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一日两三次,脉虚数。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处方:横纹潞五钱,北干姜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

水煎,煎后待稍和时分四次服。

服一剂后,呕吐泄泻均愈。(《伤寒论汇要分析厥阴病篇》)

若下利而显柴胡证,即当用柴胡剂治之:有腹痛者,即以小柴胡汤加芍药治之,口干舌燥者更加石膏。

无菌之肠炎,下利腹痛而胸胁满者,可用四逆散。

如呕而下利,发热不止,脉数,无论便不便脓血(有似表证而服葛根汤,病无所去),则可用大柴胡汤或合调胃承气汤更下之,有黏血便者,可合桂枝茯苓丸。

林观子父,因积寒腹痛,以痧症治之而愈。

数日后,神思郁结,胸腹不快,每日食粥二三次,大便溏,日二三行,杂治二旬余,渐剧。

后一医诊之曰:伤寒之邪尚在,何误至此也。

服小柴胡八剂,别下结粪十数枚而安。

此亦脏结之类,所谓饮食如故,时时下利也。(《续名医类案·伤寒》卷一)

圆通和尚腹痛下痢,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湿热痢疾也。清浊淆乱,升降失常故尔。

柴胡6g,白芍6g,甘草6g,枳壳6g,薤白30g

二诊:痢下见瘥,四逆散加薤白30g。

按:薤白通阳温中,下气化滞,治痢功同大蒜。薤白、四逆散配伍精当,用治湿热痢疾,每多获效。(《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安某,男,38岁。

患慢性痢疾一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兼夹黏液,有下坠感,伴腹胀肠鸣。舌质红苔黄,脉弦。

先按厥阴下利治疗。用白头翁汤加白芍、麦冬,二剂后大便黏液明显减少,但仍腹胀肠鸣而下坠。

此属热结阳明胃肠气机不利,通因通用,宜从调胃承气汤法。

大黄9g,风化硝9g,炙甘草9g,白芍15g,川楝9g,青皮9g。

服药一剂后,大便泻出黄黑色粪垢甚多,顿觉腹中宽适。

宗前法,用调胃承气汤原方又—剂,诸症皆消。(《经方临证指南》)

夏季常见流行的细菌性痢疾,多以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便脓血为主症者,主以白头翁汤加大黄治之,腹痛要加芍药。

若脉滑而实,此痢未欲止也,或有呕,光用白头翁汤还不行,多合大柴胡汤治之。

曾治一杨左,白头翁汤证。

其脉案曰:利下,色鲜红,日二十行,无表证,渴欲饮水,脉洪大。

论曰:热利下重者。

又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其药味为白头翁三钱,秦皮三钱,枳实二钱,黄连五分,生甘草钱半,黄芩钱半,黄柏三钱。复诊大效。(《经方实验录》中卷)

另外,有一种痢疾俗谓“红水痢”,也属细菌性痢疾的一种,类似于霍乱,着实厉害,转眼之间人即虚脱,治之之法可采用白头翁汤加阿胶、甘草,也有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复合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要之,此种病不能总泻,必须兼祛热才行。

张某,女性,31岁,病历号493431,1965年3月10日初诊。

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粘液,日二三次,夜七次,腹痛里急后重,恶心,纳少乏味,发冷溲黄,服西药无效,现孕已七月,有血吸虫病史。苔薄白,舌质红,脉沉细滑数。

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10克,黄连5克,黄柏3克,秦皮3克,甘草10克,阿胶10克(烊化)

结果:服二剂后,大便未见脓血,稍带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黄连为15克,黄柏为6克,加茯苓10克,服一剂后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术10克,服三剂而诸症愈。(《经方传真》)

还有一种所谓“噤口痢”者,病人不想吃,也吃不下东西,亦属难治,故有痢怕噤口之说,治之之法有用小柴胡汤的机会,或加石膏。要在不可下,此证多呕,呕多者不可下,有可下之证也不可下。(编者按:大柴胡汤证且呕而下利乃里有结实,故心下急,甚至心下痞硬;此证乃胃虚不能食,且多呕,故不可下也。两者脉亦迥异,临证当慎辨)

肠炎之为病,比较单纯,主症为肠鸣,下利不止,或大便溏,呕,心下痞或心下痞硬者,均主以三泻心汤,于此述之虽简,但实为吾人常用之良方,不可忽之,当于仲景书中求其异同。(编者按:三泻心汤证,胃病、肠系病均有之,故又重述于本部分)

关于下利,最后要提及的是虚寒阴证。凡下利胀满,汗出,或呕吐,因亡津液而致四肢厥冷者,均主以四逆汤。少阴太阴并病,至下利清谷,虚寒在里而致厥逆,主以通脉四逆类。

甲午夏,郭善臣军门驻节申江,病腹痛吐泻,舌苔白,口不干,肢冷汗多,口鼻气冷,脉来沉细而迟。

寒中太阴,中阳不司旋运。群医或主清解,或主温散。

余谓辛热通阳,犹恐力有不逮,若用清解温散,真阳即有飞越之虞。遂以四逆汤加白术主之。

制附子五钱,淡干姜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白术二钱。

军门知医,力排众议而用余药,一啜而安。(《费绳甫医话医案》)

里有水饮,下利而心悸、头眩者,主以真武汤。

吕少堂,久官湖北,喜服热剂,乃方宜之异也。

壬午岁底旋里。癸未二月中旬,忽起腹痛泄泻,色赤无度,身热有汗不凉,舌苔糙腻。

谱伯王若怀投以清化,反加口渴神疲,腹痛似厥,脉之紧数不堪。

知是山水沉寒,痼积腹中,近回吴地,天多阴雨,湿寒相合,脾肾之阳几乎寂灭矣。

正医和所谓“雨淫腹疾”也。遂以真武汤加苡仁、木香,一剂知,二剂已。(《慎五堂治验录》)

下利腹痛,便脓血,脉微迟而毫无热象者,可用桃花汤。久泻不收、无脓血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章某,五十岁。患痢,由夏至冬,日痢七八次,纳谷渐减,脉微弱。

余即拟桃花汤,方用赤石脂三钱,炮姜二钱,粳米五钱(炒香)。后思泻痢日久脾肾必伤,加入人参、熟附子各一钱,白术二钱。

服三剂,胃渐醒,痢减八九,再将赤石脂、炮姜各减半量,继服约十剂而愈。(《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泻,虚寒在里,慢性休息痢者,乌梅丸可用。

索某,男性,57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16日。

胃脘疼,心下痞满,腹疼腹泄2年余,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近1周来每日大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疼、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苔白腻,脉沉弦细。

证属半表半里虚寒证,寒热交错,为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予汤剂:

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6克,黄连6克,当归6克,制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黄柏6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2行。上药继服14剂,胃腹疼消除,大便日1行。(《经方传真》)

总之,对于下利,要慎辨阴阳,谨于补泻,倒施妄为,为害非浅。

文摘自《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

(0)

相关推荐

  • 产后病的六经方证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妇人产后专篇,论述妇人产后病,常见症状的方证内容,有生完孩子后津液.血液损伤后的出现的抽搐(痉病--可能合并感染).便秘.头晕(郁冒):有生完孩子常见的腹痛,腹痛里面 ...

  • ▲伤寒论之厥阴病治则 方药 总论

    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 若阴寒极盛,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危笃: 若阴寒极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一.厥阴病证型分类: a.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 ...

  • 葛根芩连汤*带有表征的白头翁汤证;在临床当中认为需要用银翘散、或者说桑菊饮之类的方剂治的那种感冒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的应用在中医历史上是一个节点,可以说把它提到这个高度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伤寒论证治准绳>那个书上,他搜集了古今中外应用葛根芩连汤的方子,搜集到了150例,这15 ...

  • 胡希恕 虚寒下利属太阴 寒热错杂见厥阴

    例10 (肠功能紊乱) 李某,男,58岁,病案号155413. 初诊日期1965年4月6日:受凉后腹泻已三月不愈,每日大便3~4行,大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晕,舌苔白润,脉细缓. ...

  • 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 - 经方泰斗胡希恕治哮喘经验总结

    导读古语有云"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肺系喘哮诸疾,正虚邪聚,辨证复杂,中医诊疗鲜有效愈.本文讲述经方泰斗胡希恕对哮病的认识和治疗,辨明病因证型,系统诊疗论治,可为哮病治疗临床圭 ...

  • 古语云“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经方泰斗胡希恕治哮喘经验总结

    导读古语有云"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肺系喘哮诸疾,正虚邪聚,辨证复杂,中医诊疗鲜有效愈.本文讲述经方泰斗胡希恕对哮病的认识和治疗,辨明病因证型,系统诊疗论治,可为哮病治疗临床圭 ...

  •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 ...

  • 国医大师胡希恕治疗各种骨病经验

    腰痛,关节痛一定要手术吗?看国医大师胡希恕如何治疗各种骨病.临床上常有一些患者手术后,疼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底关节痛是因为什么? 刘渡舟先生称胡希恕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 ...

  • 胡希恕治疗阑尾炎的经验 – 经方派

    阑尾炎中医古称肠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它虽属外科疾病,但用内治法多能治愈.西医亦用内治法,即用抗生素消炎可使炎症消失,但往往易于复发,最终还是手术治疗.因此,西医把内治法称为保守疗法,言外之意手术治疗 ...

  • 【胡希恕:下瘀血汤类方】

    【胡希恕:下瘀血汤类方】

  • 胡希恕运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 组成:麻黄6-12g,杏仁6-10g,炙甘草6-8g,石膏30-40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取一升. 条文: 1.发汗后,不可 ...

  • 胡希恕治头晕案例分享患者杨某,于1965...

    患者杨某,于1965年1月19日发作头晕,头沉,头项重压感. 经北京宣武医院详查确诊为两侧乳头水肿,颅内肿瘤症状群.观察治疗数月无改善. 初诊(1965年6月21日): 眼花,晚上尤甚,头项压疼感,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