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者》几个争议话题的个人解读
《朗读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上映十年之后仍然在网络上可以见到一些相关话题的争论。一部伟大的电影所表达的情感,会让观众产生困惑,有了这种困惑才有之后很长时间的讨论和解读,每个人从学识,到情感认知,再到社会阅历的千差万别,导致了每个人对于同一部艺术作品的感知,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对于我个人而言富有争议的电影,反倒好过众口一词的佳作。电影不是数学,一部电影打开了观众无数方向的思考空间,才是电影最大的魅力。
除了新闻联播,我有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不怎么看电视节目了,很多热播的节目我都是孤陋寡闻后知后觉。冬天时有一次回家吃饭,妈妈和姐姐热烈的讨论关于《朗读者》的话题,还都问我看过没有。我赶紧摇头,心想这部怎么也不适合母子三人在饭桌上切磋一下。埋头吃饭听了一会才知道央视有个《朗读者》,心里才悄悄松了一口气。
首先解读一下男女主人公是相爱的吗?
这里的“爱”首先必须定义为爱情,男女之间两情相悦的“爱”。我觉得二人从来没有彼此相爱过。先从男主角的视角开始,15岁的骚年,在一个躁动的夏天有机会和一位美妇人纠缠在一起,这段孽缘只是欲望,跟情感关系不大。此时的少年还无法分辨肉体的诱惑和爱的区别,一个桥段伯格对汉娜说我爱你,你爱我吗?汉娜的眼神非常疑惑,男孩不懂汉娜是清楚的,此时的二人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二人的第二段交集,汉娜的庭审阶段。很多解读把这里看成伯格因为软弱放弃了拯救汉娜的机会,伯格背叛了汉娜。我对这个观点持彻底否定的态度,成年的伯格已经清楚什么是爱,什么是欲望的迷恋。在整个庭审过程中,他已经彻底从精神层面了解自己迷恋的女人,究竟是哪一种人。这里注意了之前二人是朗读者和聆听者,二人并没有精神层面的过多交流。
伯格从旁听的侧面,彻底在人性层面了解了汉娜。一个可以在聆听女孩的朗读之后,再无情的把她们送往奥斯维辛的纳粹盲从者。之所以说她盲从者,是因为她没有坚定的纳粹主张,她把看守当成普通的职业,对于她来说在犯人中挑选几个人去执行死刑,只是她的本职工作,和屠宰场把牲畜赶向屠刀的屠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人性的角度此时的汉娜不仅仅是可悲,而是可耻,甚至是可憎。
在其他看守都要否认这种主宰生命的生死选择时,她坦然的承认不是勇敢。说谎的人是在逃避责任,这里注意了,其他人知道自己对于犹太人被屠杀是负有责任的,所以才会逃避和推脱责任。而汉娜不是,她不觉得有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被屠杀,她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只是她当时的本职工作,所以她理直气壮的反问法官。而法官的哑口无言正是这一点在法理上,汉娜的确没有太大的法律责任,可是在人性层面上恰恰证明,汉娜此时对随意决定他人生死毫无悔意,对死去的人没有任何愧疚,汉娜从骨子里对犹太人的生命充满了漠视。
庭审的高潮阶段,是汉娜只要承认自己是文盲,就可以洗脱导致三百名犹太人死亡主谋的指控。这个桥段是电影承上启下的关键点,这里的错误认知会直接导致后面对剧情理解的彻底偏差。汉娜并不是伯格最初理解的自卑造成的这一决定,在道德层面上她认为,把自己是文盲公之于众带来的羞耻感,远远大于自己造成三百名犹太人死亡的恶行。对于此时的汉娜来说三百个犹太人鲜活的生命,远没有自己可悲的自尊重要。她宁可承认自己是主谋面对严酷的法律惩罚,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在她的心理她并不认为犹太人的死,自己有多大的过错。
在前往探视的途中,伯格转身而去不是在关键时刻的怯懦,而是在那一刻伯格认清了汉娜人性上丑陋的一面。理解到即使出庭作证把汉娜从监狱中救出,也无法拯救汉娜这个纳粹的盲从者可悲的灵魂。这时的伯格不仅不爱汉娜,而是憎恨和厌恶她。
二人的第三次交集,伯格离婚之回到故乡,故地重游勾起了他少年轻狂的回忆,他发觉自己并没有忘记汉娜,并且可能一生都无法忘记她。伯格开始通过录音机再次成为汉娜的朗读者,这里伯格仍然不是出自于爱,或者定义为暂时还不是爱。成熟伯格希望从肉体到灵魂都爱上汉娜,而汉娜丑陋的灵魂需要救赎,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挽救汉娜的灵魂,当自己在人性层面接受汉娜之时,自己才会跨越心中的障碍再次爱上自己心中的女神,从肉体到精神统一的爱。
第四次交集,出狱前的见面。很多人认为只要伯格不缩回手,大胆直白的表达爱意,汉娜不会心灰意冷的选择自杀。这里应该至少有两个地方是严重错误的。首先汉娜自始至终对伯格的感情都不是男女之爱,伯格的爱不是支撑汉娜活下去的理由。汉娜对伯格的感情,包含了性玩具,宠物,孩子,情人多重复杂的含义,是性,母爱,关爱,友谊的多重混合体,偏偏没有普通认知的爱情。
而在缩回手的一刻,伯格需要确定的是,在精神层面汉娜在认字和阅读之后是否得到了救赎。倔强的汉娜拒绝向伯格表露心迹,此时的她不是对伯格的疏远黯然心伤,她应该很久之前已经做好了决定。在学习了知识之后,汉娜开始怀疑自己坚信的正确性,在对道德和人性从新反思之后,汉娜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和自责。二十年监狱生活,在看守眼中开始十几年汉娜是坚强的,而再次收到伯格的录音带,自己开始学习认字以后的几年她开始放任自己。始终坚信自己无罪的人,在精神层面永远是坚强的。而几十年的信仰崩塌之后,汉娜变得困惑起来。伯格的原谅无法平息汉娜心中的罪恶感,在法律层面接受法律的惩罚服满刑期之后,在出狱的前夜以死向逝者谢罪,恰好是汉娜这一人物倔强性格的完整体现。
踩着象征知识的书籍上吊,意味着因为愚昧而泯没的人性已经回归,因为无知而犯下的罪行,要用结束生命去得到灵魂的救赎。“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没有文化的人不悲伤”,人类良知已经被唤醒的汉娜,自己无法再原谅自己,而不是在感情上受到了伯格的伤害。
伯格的美国之行。在汉娜死后,伯格在精神层面再次爱上了,这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此时伯格终于在精神和肉体上完整的爱上了汉娜。这个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对于基督徒很容易,每一个得到救赎的灵魂都是圣洁的。犹太人幸存者的小女儿,拒绝了捐款却收下了茶叶盒,她不会因为汉娜是文盲,不是主谋而原谅她,无知犯下的罪行也是罪行,她接受茶叶盒是接受汉娜个人临终的歉意,她认同自己和汉娜同是时代的牺牲品,但是汉娜是加害者,自己是受害者。
四十年前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很多亲历者同样认为自己是时代的牺牲品,却从未反省作为鼓噪的盲从者自己同样有罪。时代的主导者有罪,身不由己的跟随者也有罪,渺小的个体不需要对整个时代负责,但是至少应该对自己亲手加害之人抱有悔意。即使没有法律的惩罚,也应该在人性的良知上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现在很多希望从头再来一次的老人家们,应该没什么悔意吧。而选择性遗忘,十几亿人的集体失忆,也使国人中象伯格一样的后代人,没有了对自己出生之前发生的事反思的必要。一个对自己的过去都一知半解的民族,注定是个懵懂困惑的民族。
对于一部伟大的电影来说,好莱坞的类型片理论就是彻底的狗屎。一部情感丰富的电影怎么可能简单的用爱情片,战争片或者剧情片来划分呢?同样人类的情感也不能用爱或者不爱,人也不能用好人或者坏人定义。汉娜的角色塑造的非常成功,这部应该是肥温演技最出色的一部。汉娜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这里所谈的其实只是这部电影很小的一部分,电影在爱情,父辈之罪,法理,社会,人性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深度讨论,一部伟大的电影,强烈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