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姆山是周庄古村的柴山
古姆山是周庄古村的柴山
封建王朝统治的基础是家族。家族除用祠堂准衙门的权威统治村民之外,还以敬神敬祖宗的思想麻醉村民。旧时凡大家大族聚居的村落,大都有一些属于“公众”的族产,除族田之外,还有山林、湖泊、塘堰、港汊、滩涂、道路、桥梁、打谷场、石磙、碾屋、磨房、舂臼、水井、学馆、花轿、鼓乐、龙灯、龙骨水车、刀矛、草坪、墓地等,以此作为家族统治的物质基础。湖北省鄂城县周庄古村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鄂城县(今鄂州市)在1913年之前一直叫武昌县,以其地名命名的武昌鱼是该县的特产。据清光绪十一年修订的《武昌县志》记载:县西北九十里处即是周庄古村的所在地。古村坐北朝南。在古村的后座山上,是布满山岗的古松林;在古松林前面的翠岗上,有严氏家族建于明代的鰲峰书院,清朝光绪年间将其改为以《四书》首篇的篇名命名的“大学”,这一称谓一直沿袭到现在;在古村前面蜿蜒流向远方的长港上,有严氏明、清两代进士修建的砂石拱桥和青石洋桥;在长港边的下窑高墩上,建有全族焚化字纸的双层六面带翘顶的塔式大青石“字藏”,传说盖顶是一个鳌鱼,因其“踩死”了对面村庄的两个人,被该村村民深夜抬下来推进了与长港相连的窑凼水中;在古村东面的大路岭下,是包含车塘湖在内的一望无际的严家湖湖产;在古村西北面的两华里处,便是名扬在外的古姆山。
据《武昌县志》记载:“古姆山也在县西北九十里处,下有龟蛇二山,以形肖龟蛇得名。”该古姆山的“古姆”两字现在看来仍很时髦,与一些人推崇的“山姆”有一拼。其实它的学名应为钴鉧山,山的轮廓形似旧时裁缝铺里的熨斗(钴鉧),一看就知道是读过柳宗元的《钴鉧潭记》的人起的名字。人们只要有兴趣登上古姆山山顶向南眺望,便可以看到山脚下的一座弯弯曲曲地伸向东南车塘湖下的蛇山,俗称大路岭,滑遛遛的活像一条舞动在靑草中的长蛇。在长蛇中段弓顶外切线的切点上,延伸出一座身子正朝南向的龟山,活像一只奋力前蹬的大鳌鱼,此亦县志上所说的鳌鱼山。周庄古村就坐落在鳌鱼山的前端,鳌峰书院就建在村后的龟脊上。笔者幼时常听到四乡八里的乡民们提起周庄时爱说的一句话:“周庄的地脉好,出秀才,是个书香塆子”,大约是指此而言。
与龟蛇一体的古姆山南向半山腰的“竹石坳”上,有“明朝举人严君化在此修建的古峰寺”,其正殿造型独特,殿顶似倒盖的大荷叶,“今严裔犹修葺焉”。据《严氏宗谱》记载:“严君化为周庄古村五房祖先,明朝直隶知县。”又据《武昌县志》上刊载的《古姆山记》所载,综合当地流传的情况:明朝末年,李自成义军从北京辗转撤到襄阳、荆州,分兵进入承天(钟祥)、沔阳,之后由汉江进入长江,驻跸在江夏县境内的武昌府城(今武汉市武昌区),被追来的清军击溃,残部水陆两路退入武昌县(即鄂城县)境,向鄂东南山区进发,途径卸甲的路上烧了此寺。清军征服江南后,恢复了封建秩序,嘉庆进士、周庄古村人严翼王,与其堂兄、秀才乐怀人(道号)出资重修了古峰寺正殿,将殿旁被烧毁的草庵盖成了瓦房,并在寺前新修了宽敞带花窗的“受月亭”和乐怀人的读书处所。周庄严氏后人以后一直负责此寺庙的维修工作。
古时设寺庙有两种情况:一是官府将寺庙所在的山林和附近的田地划为庙产,以供其日常维护之所需,如卓刀泉寺;一是有官声的家族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建寺庙,以彰显家族的功名,其开支由该家族供给,如大观园中的庙观。古峰寺属于后者。寺庙的职责除“护国保民”之外,还要守护山林地界,使其免遭山火和盗伐的侵害。据严翼王在《古姆山记》中描述的古木参天、流水淙淙的情形,遭散兵烧寺仍未损坏,得力于僧人的看护和扑救。如严翼王看到路人有火荧荧,僧人告诉他这是有人在“疏林远登”,由此可见其对山周边人员活动的情况了如指掌。
古姆山满山生长了不下五六百年的古树,一直被严氏家族完好地保存下来,直到1940年才被日伪军作为作战物资砍伐殆尽,留下了满山可以作为小孩床铺的大树桩。但古峰寺仍在古村村民的支持下艰难地维持着,多年后皆因没有满山大树涵养的水分的供给而逐渐荒废。
按过去迷信的说法,古姆山是周庄古村柴(财、才)源滚滚的地脉之源,山南片的柴禾由村西头砍用,山北片的柴禾由村东头砍用。解放后一直沿例砍柴多年,满山的大树桩也被村民们挖了多年。
据上述史志记载和周庄古村一直沿用此山的实际情况,古姆山属周庄古村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