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考的前世今生

原创作品 |经典阅读| 家长课堂 |品味生活|每周一练

这是一起悦读吧XF陪你阅读的第310篇文章

探寻高考的前世今生

(原创)新抚一校 贾志红

镜头回放:

时光回到2017年6月7号、8号,这是一个令所有高考学生和家长牵动心扉的日子。下面是抚顺十中考点,人声鼎沸、众志昂扬、特警现场警戒、老师们加油助威......

2017年6月8日,女儿参加完高考最后的英语考试,并没有我想象中的轻松和兴奋,说话都是一副疲惫的模样。吃过晚饭,只说了句:现在我只想好好睡上一觉,就钻进房间昏睡起来......

这一觉,昏睡百年的感觉,第二天上午没醒、中午没醒,已经睡了17个小时了。下午我有点惶恐的轻轻打开房门,看看女儿是不是还有呼吸。女儿沉沉的睡着,高考真把孩子累坏了啊。下午两点半,在睡了20个小时以后女儿终于醒了,感慨地说:古代的高考也这么煎熬和折磨吗?然后又说了句:喔,那时应该叫做科举。一颗好奇的种子就此埋下了......

镜头跳转:两个月以后

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博物馆游记

2017年8月,和女儿一起去江南旅游,在南京游览了秦淮河、夫子庙、总统府、中山陵等景点之后,又特地逗留了一日,参观了江南贡院和毗邻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一张票,包含两个景点,学生半价。不少游客看见“科举”两个字往往望而却步,殊不知这两个景点性价比很高,体验度更高。

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江南贡院就是一个大考场,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明清鼎盛时拥有考生号舍20644间、占地30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也是清代全国出状元最多的科举考场。清朝260年间,全国共有112名状元,其中58名来自江南贡院。“贡院”就是会试的考场。“贡”相当于向皇帝进贡优秀的人才,名字由此而来。
下面是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明远楼(左上图)。其他三幅是外景图: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东侧,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置身江南贡院,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年代。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贡院”是会试的考场,要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必须取得贡士的资格,所以贡院是古代官员的摇篮。那斑驳的的状元墙刻录着历代状元的名字,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伫立公堂前,犹如亲眼目睹了那一条条“龙”从这里腾空而起,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变化鱼龙地、飞翔鸾凤天”,古代考生无不祈盼能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直至青云直上、成为国之栋梁。江南贡院是诞生人才的地方,从江南贡院走出去的、日后中状元的士子数量最多。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之为“半甲天下”。看着这一排排古人科举考试的号舍,我不禁感慨万千。
号舍以砖墙相隔,无门,墙上有两道砖缝,以便承板,白天为案,夜间放下外面的木板为床。考生食宿作文均要在此。因为应试时南京正值秋老虎季节,蚊虫蝇鼠张狂肆虐,气候闷热难熬,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最后一位探花商衍鎏曾经应试三科、会试两科,总共在号舍中度过了45日,他感慨地写到:“忆前尘梦影,不觉可怜而失笑矣”。游客们纷纷走进号舍感受一下,看下图,实在太小了啊。
明清鼎盛时号舍数量达到20644间,所有考生至少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九天九夜 ,想想都会憋得喘不上来气儿。号舍两米高,纵深不到一米五,宽正好是一米,我正想:睡觉时这床也不够长啊,脚是不是得当啷在外面呀。女儿说话了:这么小的地方待上9天?!这么一比,现在的高考也太幸福了哈!

中国历史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相当于今天的高考,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和治国贤才。江南贡院陈列着不少雕像。

唐伯虎(左图)是在构思他的书画,还是在等着点秋香呢?郑板桥(右图)在1732年赴江南贡院参加乡试,金榜高中。

到了南京,自然要吃名闻遐迩的南京烤鸭,味道鲜美,口味略咸,可能正值酷暑炎热,饭店就会做得咸一些吧。吃完午饭,继续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毗邻江南贡院,不是一个入口,门票同一张,切勿扔门票),不少人参观完一处便扔掉了门票,结果悲剧了。

吃完午饭,继续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130米,一米抵十年,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

下图是博物馆进口处考生古代考生赶考的雕像:一般来说,富贵子弟会乘车赶考;普通人家的子弟哪怕挑担子、背行李,也得千里迢迢靠两条腿走路。

下图:幽静的走廊,抬头看去,天棚是放大的状元试卷。博物馆里陈列着众多古代考生科举考试试卷的拓印版本,字体或端正秀美、或苍劲有力、或笔走游蛇,我不禁为自己的书法汗颜,可以说,古代每位考生放到现代,都能进书法家协会。
博物馆内景:

科举制度是为了朝廷统治的人才需求而设的,固然有其局限性,有些文化人为了仕途渐渐失去了魂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向它致敬。它以1300年的惊人坚持,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上实现了一个梦幻般的政治学构思:通过文化考试在全国男子中选拔管理者,使中华文明躲过无数次灭亡的危机而浩浩荡荡延续下来,使我们汲取千年的伟大精神力量,懂得了什么是永恒的高贵,什么是不朽的美典。

下图是在江南贡院里看到的考试号舍,博物馆则用3D大屏幕,动态地展示了当年号舍里考试时的情形:

接下来说说科举作弊吧,在没有电子检测仪器和屏蔽技术的古代,古代科举考试作弊和反作弊变成了一场士子和官方层层递进的智力竞赛。作弊最常用的方式是携带,把《四书》、《五经》缩小后塞到鞋底、腰带、裤子、帽子里,一切可以想到的角落都塞,甚至密密麻麻写在麻布衬衣里。

堂皇的经典踏在脚底,抖索的肉体缠满墨迹,一旦淋雨或出汗,烂纸乌黑也就与可怜考生的绝望心情混作一团,成为一团由中国文字、中国文明、中国文人合成的悲苦造型。下图是3D动画图,真实再现了当年科举考试严密搜身的情形,女儿突然感慨现代的高考让人心里舒服多了。

到了清代的科举,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检查。如果是在冬季、那么北方的考场则更滑稽,为了防止在羊皮袄里挟带,规定考生进考场穿的羊皮袄不能有面子,只能把单张羊皮穿在身上,一眼望去,考场内外一片白花花,宛若一大堆纷乱的羊群。

这景象我自行脑补了一下,也顿觉今日之高考实在是人性、斯文、文明和进步。

如果考生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便是皇帝当主考官的殿试了。博物馆真实还原了当时殿试的场景:所有考生模拟真人大小尺寸,面部神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极具动感。游客穿梭其间,都忍俊不禁。

科举考试像一个巨大的筛子,1300年来用力颠簸,留下的都是满腹经纶的才子,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即便是后人所不齿的奸臣佞臣也那么的才华横溢了,因为那都是一路冲杀、你死我活拼上来的,直至拼到天子脚下参加殿试,人家也是凭借着真才实学踏上仕途的。忠或奸,和品德有关、和才学无关。

下图这位殿试考生安装了声控装置,口中还念念有词,仔细一听读的是四书五经,游客们都乐不可支:

再向前行,众多科举进士和状元的图片或雕像映入眼帘,有于谦、王阳明、康有为等进士的画像。

蓦然“文天祥”的名字吸引了我,就是那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句的文天祥!他竟然不仅仅是能征善战的武官,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状元!是状元!!原来世间真有如此奇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卫国定乾坤,更兼具品格高洁、坚贞不屈,我对文天祥愈加佩服和崇敬!

科举制度给了中国读书人一个既远又近的诱惑,就如江南贡院20664个号舍、两万多名考生,最终只有100多个能进入上一级别的考试。考生心中想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了这种“翻身心理”,士子们有着世界上最惊人的气量和耐心,可以承受最难堪的困厄和屈辱。因为他们知道,迷迷茫茫的远处,会有一个机会——科举考试。

这机会很渺茫,所以他们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所以一朝登科,有人就如范进中举一般疯魔;所以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志得意满。下图即是录取捷报的原稿:

无论如何,我们这个时代高考的录取率已经很高了,考生无论如何都有条出路。小时候看《红楼梦》,不理解宝玉为何被逼仕途,自从参观了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博物馆,我理解了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远不是一个人的事,科举得失牵连着家庭、亲族、故乡、姓氏升沉荣辱的宏大社会命题,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家族全部的升沉荣辱,所以考到垂垂老矣者比比皆是。

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但其提倡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不可能被废止。新中国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合理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延续。唐宋时期,日本、朝鲜和韩国效仿中国,在本国实行科举制度。19世纪起,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推动了世界闻名的发展历程,科举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下图是1977年,邓小平主持会议,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之后,北京大学1977年的开学典礼:
博物馆为游客布置了真实情境的七十年代的大学教室,游客纷纷留影,嘻嘻,我也跃跃欲试了一下:
作为中国首座下沉式的地下博物馆,四层的地下空间参观起来相当累人,却也其乐无穷。走到大厅小憩一会,不禁感慨万千:科举制度虽然因清末的停废而走下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但是其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的显著特征,具有了时代性,体现了人们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时至今日,科举制度的合理性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我们坚信,全面准确认识科举制度在1300年发展历程中的合理价值,能加深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识,能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进而能为科举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赋予新的时代意涵。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这都是一个浴血奋战的战场,值此2018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我的身边有很多同事、朋友的孩子,全国数以亿计素不相识的家庭与学子将在高考中拼搏奋进,祝福你们蟾宫折桂、前程似锦。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的自己。

延伸阅读   新抚一校老师原创作品

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儿子,陪妈妈在上海游玩,感受东方之珠的无穷魅力!

来生朕不愿做皇帝

“班级优化大师”,帮你轻松打造高效小组合作课堂

这样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你也试试吧?

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 给你一个穿越的理由!

陪娃写作业的那些“日子”

从2004年开始,新抚区一所小学毕业的学生,都有一手版画绝活,绝对受益于校本课程。

新抚区一名教师网络写手,她14年写了10本小说,平均每本点击率在300万以上,她只坚持做了这件事

雪后的校园

不同作者、不同风韵的《蝶恋花》

大多数美国中小学生用它来学习知识,锻炼观察力和思考力,你愿不愿意跟我每天坚持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