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三)
本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由读书群书友@昆仑云曦推荐,一本是心理学,一本是经济学。
欢迎看过的书友留言交流,或者多推荐点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书籍啦~
1.
地球人,不靠谱
[日] 霍华德 · S. 丹福德 著
豆瓣评分8.4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诺贝尔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塞勒、《思考,快与慢》作者卡尼曼,持续引发行为经济学国际热度。
本书收集了63个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见的熟悉情景,变成了问答形式,并提出了行为经济学解决方案。在读完本书后,你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世界的看法可能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并激发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
学会运用“前景理论”、“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心理账户”、“上升偏好”等预测他人行 为。
行为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基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假设,解释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异象。
本书中的理论可以广泛使用,从宏观经济现象——持续低迷的现代日本经济,到微观经济行为——每次排队结账都很使人烦躁的原因,均可做出合理解释。
为什么抽屉里总是塞满了不用的东西?损失规避在起作用,比起得到,人们往往对损失更加敏感,所以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抽屉里收纳着不用的东西,因为扔掉这些东西意味着损失,而万一扔掉以后发现还需要再用,损失就更大了,正是由于这种损失规避的心理在起作用,所以你的抽屉里塞满了不用的东西。
行为经济学中的禀赋效应,也被称为原赋效应,是指人们一旦拥有某种物品以后,对该物品的估值往往要高于未拥有之前的估值。
禀赋效应
指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这种倾向不仅限于物品,还包括权力、地位等。因为对某个物品的禀赋效应太强,所以怎么都无法舍弃它。而且,放弃自己的东西被认为是一种损失。所以,损失规避发挥作用后,人们就会很看重放弃物品时的损失。这样一来,持有的东西就更难舍弃了。
每个人的物品都蕴藏着各自的历史,购买物品时,使用时和朋友分享时,等等这些专属于个人的回忆,都铭刻在物品上,承载着这些记忆的物品,虽然看起来和普通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内涵已经很不一样了,所以人们才会高估自己所持有的物品。
放弃自己的东西意味着损失,为了避免这一点,人们往往不愿意卖掉自己的东西,这种执着会使人们高估自己物品的价值,所以禀赋效应就是,损失规避心理的具体表现之一。
断离舍的方法关键是玻璃承载的物品上这些个人的回忆,购买的历史,以及美好的记忆,这样的话,这个物品就和普通的,没有什么区别了。同理利用禀赋效应,你要向别人推销一样商品,或者你的产品,那就要出来介绍这个产品的一般特性以外还要增加这个产品的附加值,他留存的,有特殊意义的回忆以及收藏使用和他的经历,感受,感悟。
即使是与个人记忆无关的物品,禀赋效应也一样在发挥着作用。并负效应的商业运用,禀赋效应被巧妙的运用在商业中,例如,网络购物,广告中承诺的无理由退换货,其实买了东西以后,又退货的人是很少的,因为商品到手以后,禀赋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只要商品到手,人就开始使用,就有了人,个人的使用体验感受和精力。另外,有些商品采用试用期,也是利用禀赋效应的一种促销的方法。
2.
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
[澳] 海伦·麦格拉斯 / [澳] 哈泽尔·爱德华兹 著
豆瓣评分6.6
两位作者非常棒,一位是海伦·麦格拉斯,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医生,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的畅销书,并在相应领域发表了许多广受瞩目的论文。
另一位是哈泽尔·爱德华兹,心理咨询师,作家,许多作品被翻译成他国文字,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有趣的是,在她于2001年完成冰上作家的探险历程之后,南极基地引入《隐形人格》作为参考读物。
很多人在现实中温文尔雅,在网络上却表现得冲动莽撞。有人说这是因为虚拟网络 更容易让人放下伪装,但有没有想过人伪装自己到底要掩盖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内在冲突,这本《隐形人格》为我们揭开了不同的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
与绝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曾被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侣伤害过。他们要么让你遭受情感上与经济上的损失,要么让你整日苦恼和悲痛。
了解人们是怎么想的,了解那些让人困扰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构建有效 的人际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是相对恒定的、可预测的个 人特质和行为模式。在本书中,我们也会讨论“人格类型”,“人格类型” 是由可预测的特质和行为模式组合构成的人格类别。
-The End-
#精选文章
加入【周读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