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温肺化痰平喘汤初学
温肺化痰平喘汤初学
末流郎中
温肺化痰平喘汤,是周仲瑛老师所创。这是他老人家治寒哮的主体方。
常规用量是:蜜麻黄6克、射干6克、法夏10克、炒苏子10克、炒白芥子10克、 葶苈子10克、炙紫菀10克、炙款冬10克、广地龙10克、炙僵蚕10克、细辛3克、炙白前10克、茯苓10克。
临床功用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临床上主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属寒哮者。具体见证,大抵如下: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喉中喘息,痰鸣有声,不能平卧,心慌胸闷气塞,夜间较重,纳差,舌苔白滑,脉滑。
这个方,分成六部分解读,这个解读是其他老师的,不是我的。
一,麻射宣肺平喘。二、夏细温肺蠲饮,降逆化痰。三、紫菀冬花葶苈子泻肺平喘,化痰止咳。四、白芥子苏子白前化痰利气。五、地龙僵蚕通经活络以助于祛痰。六、茯苓健脾去湿以杜痰源。
大家来看一个方子,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出仲圣的《金匮要略》。歌曰: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具体见证,《金匮》里有,我就不啰嗦了。
明眼人不难看出,在温肺化痰平喘汤里,是可以看到射干麻黄汤的影子的。除了姜枣五味子,其它六味药都出现了。苏子和白芥子,本于三子养亲汤,去了个莱菔子,这个方里的葶苈子,其实可以看出是葶苈大枣汤的缩小,因为这个射干麻黄汤的红枣也去了呗。这三个子,化痰泻肺,比三子养亲汤无疑要强势很多。然后,周老师的方子里,还剩下了四味药,地龙僵蚕通经活络以祛痰,白前下气导陈痰,茯苓健脾以扶正。
通盘看,就是射干麻黄汤和三子、葶苈大枣汤调整合化而成,构成大局,然后辅以通经活络祛痰、下气导痰和健脾扶正三个法则。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一个整体观和层次观。这个层次观,我的友人王春雨先生非常重视,当然不影响我也重视。
方子明白了,临证适应范围就不难明白。就是针对慢性咳嗽、哮喘病史的患者。因感寒诱发,导致咳嗽哮喘持续不解,咳逆痰黏,气息急,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喘憋胸闷,面无华,形寒怕冷,寒则加重。这种痰浊壅肺,痰饮内伏的情况,当然就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法了。
关于射干麻黄汤里的姜枣五味,被去除,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五味子这个药,有些同志,认为它收敛,怕闭门留寇。这个正确处,在五味子没捣烂的情况下成立,因为它只有酸甜苦咸四味。只有这四味,当然有留寇弊端。可是如果把五味子捣碎,它辛味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五味俱全,才是真正的五味子。五行周备,流而为太极,它还留邪么?这就不会了。麻黄是个耗散性的药,心脏弱的,到一定剂量可能会引起心动过速,那么生脉散里的五味子干什么的?护心的。它可以监制麻黄,是矛盾互助的伙伴。大家看看小青龙汤,也有个五味子,当然就不言而喻了。关于半夏,仲圣时代多用生半夏,它应该兼备燥湿,坠滑痰涎的功能。我看可以改成仙半夏,仙半夏是啥?竹沥半夏。
关于大枣和生姜,此仲圣顾护脾胃之大法门,是不可轻忽的。生姜有温中解表纳下通神明的作用。当然,生姜是偏温燥的,纯粹血虚,是不用生姜的,这就是当归四逆汤里,用大枣而不用这个生姜的章本所在。其实大枣偏静的,生姜偏动的,动静结合,正调脾胃,我认为可去可不去。
故我个人认为,周老师的方中,五味子姜枣可以保留,可能更周密些。或者说对比较衰弱的病友,更安全些更有利于稍多用几剂药。
个人成见,未必正确,望贤者正之。
末流郎中 12月24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