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本文是在进行红芪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密度、不同营养器官调节措施以及加施坡缕石等方面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红芪的生长规律及影响机理,旨在为规范甘肃地区红芪的人工栽培,实现其高产、规范种植和GAP基地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红芪的规模化生产。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 1.覆膜对红芪株高和主根长的生长、芦径的增粗及分枝数的增多均有显著影响,膜侧沟栽种植,特别是黑膜覆盖侧沟栽植是红芪的高产栽培的最佳模式。黑膜覆盖侧沟栽植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36.10%(p<0.05),根长较对照增长1.54倍(p<0.05),根径粗较对照增粗1.32倍(p<0.05),根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增高38.0%(p<0.05),综合性状最优。其次是白膜覆盖膜侧沟栽。采收后对红芪病株统计结果显示、黑膜覆盖侧沟栽植处理麻口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病率较小。 2.定植密度对红芪的生长动态有不同的影响。在不同定植密度下,有随密度的增大而有株高降低、根径减小、主根长缩短、主茎分枝数减少的趋势。红芪根、地上部分、根茎干物质积累均有随定植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随着移栽株距的增大,产量也随着增加,但当株距增加到30cm时小区产量反而低于25cm的产量。25cm的小区产量最高为15565.00 kg/hm2,较10cm增产37.74%(p<0.05);株高、芦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和主根长也最佳。由此认为红芪栽培密度是其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就红芪根产量而论,红芪以移栽株距为25cm(15万株/hm2)为适宜定植密度。 3.经过营养器官调节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剪根剪茎处理的鲜产量最高为13070.00kg/hm2,剪茎处理的次之为12406.25kg/hm2,略高于剪根处理的11930.00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33.10%、26.16%和23.20%。剪根剪茎处理、剪茎处理、剪根处理的芦头径、根径也都显著高于对照。但剪根处理和剪根剪茎处理的主根长都比对照稍短,剪茎处理的主根长最长。 4.坡缕石在750kg/hm2~3000kg/hm2施用量下,均能提高红芪生长期株高、主根长、根径、地上和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且加施坡缕石为2250kg/hm2时的产量最高为13632.50kg/hm2,较对照极显著增产37.77%(p<0.01),综合性状最优。其次是加施1500kg/hm2。加施坡缕石的用量为1500kg/hm2、3000 kg/hm2和750kg/hm2时也较对照分别增产23.44%、22.43%和14.79%。说明加施坡缕石可提高肥效,使产量显著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