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无数次离别的开始

这部拍摄于2018年、在各类电影节上收获颇丰的电影,对于“票房市场”显然没有太大诉求,因此,不管对影院还是对影片本身,在这个时间点“迎难而上”也许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源于导演王丽娜浓浓的乡情,她用近乎于纪录片的形式,记述了新疆沙雅一段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中所有参演者都不是职业演员,只是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影片所展现的是当地最自然的状态,正因如此,他们的矛盾、抉择和别离才更显得真实质朴、平易近人。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但不影响观感。】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矛盾点”非常少的电影,它从小男孩艾萨和小女孩凯丽比努尔的视角出发,截取了他们一段起伏较大的生活作为内容——孩子们的世界能有多复杂?所以,除了一些源于家庭的实打实的忧虑外,整部片子的质感相当轻盈且清澈

全片最大的冲突,大概就是艾萨母亲的去留,以及热合米图力一家为孩子学习成绩做出的应对了,因此需要大人们出场来展现问题的性质。

但是,成年人的戏份在本片里只是一种补充,《第一次的离别》本质上是在讲述孩子们的烦恼,还有他们在新旧文明交替的背景下、家庭学业压力的影响下的成长。

从这点来说,影片称得上处处点题,在艾萨和凯丽比努尔节奏缓慢、变化极少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无法抗拒的离别。

首先是艾萨和哥哥的分别。在照顾母亲的男人中,年纪最小的艾萨最不能习惯,除了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外,他还要上学、干农活,这些压力尚未抹灭他爱玩的天性,于是出现了片头母亲“丢了”的一幕。

然而哥哥不一样,他在艾萨的年纪时就和弟弟一样在幻想着“母亲病好了”,多年下来他已看清了现实,知道许多事自己无能为力,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省城的学校和外面的世界。

“妈妈就交给你了。”在哥哥离开的那一刻,艾萨似乎一下长大了不少。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接下去艾萨又要面对与母亲的离别。父亲、哥哥和自己三个男人照看一个女人尚且捉襟见肘,少一个青壮力之后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父亲做了个很重大的决定:把母亲送去养老院。相比起物质上的困难(毕竟有政府兜底),这个决定的不易,在于对传统的违背和对母亲的分离。

一厢情愿终究拗不过现实,艾萨无力阻止母亲的离去,纵使之后还能去养老院看望她,可当一个又一个思念母亲却无法相见的夜晚来临时,在星空下喊“妈妈”的艾萨一定会困惑自己为何要承受这样的“磨难”。

和艾萨比起来,凯丽比努尔的家庭条件显然要好不少,还有一对知道关心自己学习成绩的父母——出于亲身经历,母亲认为汉语学不好在当地就意味着未来选择余地很小,她不想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父亲被渐渐说服了,为了孩子的学习决定搬家,只剩下凯丽比努尔在一步步地“妥协退让”:能不搬走吗?能把房子也搬走吗?能带上艾萨吗?可以带走爷爷吗?结果自然是一个小愿望都实现不了。

凯丽比努尔还不能理解学好汉语有多重要,她一开始的努力也仅仅是为了不想离开家乡而已……但许多时候,关于“离别”的意义往往是在离别之后才慢慢开始明白的。

影片最有深意的一场离别是最后一次,尽管这次离别看上去是最微不足道的:艾萨心爱的小羊丢了。

这只贯穿全片的小羊羔镜头不多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艾萨和凯丽比努尔一起养大的“宠物”,是两人情谊的缩影,同时也是艾萨小小的一片世界中为数不多可以自己掌控的东西,可离别来得却如此突然,没有给艾萨丝毫心理准备,寻羊未果的他只能默默吞下这颗苦果。

影片中呈现了许多“第一次的别离”,无论观众们有没有站在孩子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都得承认今后还会有无数次离别发生,少年的烦恼只是一场预热,“这样的事儿,将来还多着呢”。

在《第一次的离别》里,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变革,有人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人看到了生命必经的阵痛……

于我而言,这部镜头稳固、节奏轻缓的电影除了安放对故乡的回忆外,更多是对当下现实的思索,既然离别总会不期而至,那我们或许应该早早学会接受并与之相处。

最后想说点电影之外的话。

与大银幕别离六个月后,我们终于又能在电影院看电影了,可事实上,7月20日这天全国真正能顺利迎客的影院估计只有8%左右,虽然近几天有越来越多准备好的影院开始复工,但院线想要恢复疫情之前的元气,恐怕还遥遥无期。

换做以前,我大概率不会专程跑去看《第一次的离别》这样小众的片子,然而情随事迁,此片却成为了我“复工观影仪式”的记忆点。

近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老片复映,还有不少未曾公映过的中小体量的片子上线,希望读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够力所能及地去看几场电影(票价真不贵),给影院回回暖。

毕竟,这次离别实在太久,而这样的离别,一次就够了。

(0)

相关推荐